分享

艺道兼求 书画璧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书画家喻建十的山水画

 mengk4fz0yyf5h 2020-01-18

中国书法与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两大体系。自唐代张彦远提出“书画同源”论之后,影响画界一千多年,历代画家、评论家从论及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随着写意画的兴起,优秀的画家相继引草、篆等书体入画,一时别开生面。可以说,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国画自身发展中不容回避的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重要命题。对此,当代著名画家喻建十先生积极思索而颇有自我研究心得,他走书画结合之路,将书法的用笔方法、空间结构意识以及美学趣味巧妙融入其山水画创作中,使其画作的形式建构、骨力气韵和审美品质得到较大的优化、强化和提升,在当今中国画坛独具自我审美高格。

喻建十先生长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潜心于山水境象外在美与内在美日益深入的开掘与扩延。其山水画作着意于融古出新,结合其独到的创新思维而深度掘进,独立高标,可谓在当代语境和传统精神的交叉点上,对中国画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当代发展的再思考上作了纵向的开掘和横向的拓展,卓有成效。依托其多方面的艺术体验和深层积累,他换位思考并审定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时代立场、美学思想和文化意味,站在新时代多元绘画语言里探索创造新境,使其画艺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喻建十先生走的是书画并举兼擅之路,由书法演画法,绘画又反哺其书法,二者相得益彰。

他深知书法在国画写意中的重要作用,从美学的高度,重视书法的具体笔法和审美风范在其花鸟画中的体现。在外祖父王颂余先生的指导下,他精心临摹过许多名碑法帖,尤其是从北碑入手,他上溯秦汉,注意从古代民间书迹中汲取营养,画理入书,藏奇于拙,追求“重、拙、大“的艺术风格。他涉猎各种字体,尤其善于行书,追求独抒性灵的文人书法创作,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貌:用笔爽快而不失冲和之气,结体严整中有活脱之态。他撰写的《书法章法导引》、《书法基础训练》(与其外祖父王颂余先生合著)等专著及其译著《书法艺术学》,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被广大艺术爱好者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教材。

喻建十先生谨遵中国文人水墨画的创作规律,按照“写”的规律性和“意”的蕴藉性来状物造象。与其说他是把画画出来,不如说他是写出来的,对山石、云、水、树木、房舍等物象,骨法用笔,笔笔写出。南朝谢赫《六法》所谓“骨法用笔 ”。先生深谙画道,以此骨法用笔一寓于书画两端,彼此生发。先生山水,出入宋元,而终以北派见长,峥嵘磊落之间,于北碑风骨匪不相通。山石树木之钩斫挥运处,亦是基点成线,步步顿挫,以此刻画物形,发挥性情----与画本无异处,皆以顿挫为本;而其点画线条与山形树貌之轮廓线形,几无二致,其形神之间,具似乃尔!”

总体上看,喻建十先生将书法的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观念融入绘画,强化了其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意象表现力。他以线条立骨,变化多端,并配合适度的皴法,实现了笔踪与墨韵渗化,起到了扩张线条、丰富笔痕而有效塑造形体的作用。从他近年创作的新画中,我们可欣赏到书法用笔的运势之美,品其深层韵味:以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为主进行山石造型,有质感,有力度,刚柔相间,疏密有致,笔势运转中注入他浓郁的情感分量、知微见著的洞察力和平中见奇的想象力,传输出一种动感的韵律。可见,作者的书法用笔不受具象再现的限制,而得以自由发挥与创造,达到一波三折、顿挫遒劲、内涵奥妙与流动畅舒的笔墨韵致及苍润奇崛、灵活纵放的气格。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对于黄宾虹大师的这句名言,喻建十先生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在他看来,所谓“内美”,即是笔墨精神之美,主体精神之美,这即要求通过笔精墨妙达到形而上之风神流荡、渊然湛然的审美高境。实际创作中,他尽心于其山水内美佳境的营构,写象造境注重遗其形,得其气,让境象之神气出乎其书法用笔的灵活多变之中,复使笔墨线条点画所能传达的文化气息尽在熟练的线性写象中。而且,书法艺术审美中的诸多审美范畴,如拙朴、简约、凝练、遒劲、腴润、苍浑等,也被他多番意会和借鉴,从而融进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使其画境臻于上乘。

以书入画,珠联璧合,是喻建十先生山水画创作的一大艺术亮点,也是其画作走入美学深度和境界高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他由书法演绎画法,使其画艺文本更契合写意的内在规律,既优化了其意象造型,又深化了意境,更使绘画格局也得以拓宽,从而实现为自然山水精彩的传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