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痛苦也许造就《聊斋志异》

 看见就看我 2020-01-18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基本上是相互代称,因为老蒲笔下的鬼狐仙们太鲜活而可爱了。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洗礼,《聊斋志异》成为了“诲内山陬,雅俗共赏”的文学宝库中不朽之作。但老蒲的形象,总是让人想起明朝万历年间黄士俊,为了进京赶考,他去岳父家借路费,只拿了两个鸭蛋回来的落魄境况。不过人家黄老前辈争气,而且还考上了状元。他为此感慨写下了有名的鸭蛋诗,因而被后人戏称为“鸭蛋状元”。老蒲就“悲催”了从19岁参加科考,反反复复考了四十四年,一只脚也没有靠近过科举胜利的彼岸。这是什么原因呢!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城东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被十三年(公元1640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深夜。父亲蒲槃,母亲董氏老夫妻生有四子,蒲松龄行三。名人与皇帝是一样的,出生时就会有异象,如刘邦母亲刘媪在大湖边休息时陷入沉睡中与蛟龙媾和的,后来生下刘邦,刚出生时鼻梁高高拱起同龙一样。可是蒲松龄老爸不知得罪了谁,或是哪路神仙没拜好,做了个奇怪的梦。

据传说蒲松龄出生那天,他老爸做了一个怪梦,但见一位病恹恹的和尚走进室内,身穿破袈裟,祖露右臂膀,手持一旧钵,右乳旁似乎还贴着一片不知何意的烂膏药 蒲椠不禁一惊,醒后恰逢松龄出世。他看了看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其前胸上恰巧也有块黑痣,于是赶紧为孩子取个吉祥的字“留仙”。以此化解梦中的不吉兆头,以免孩子日后坎坷,不幸的事情还是被父亲的担心所应验了。蒲松龄后来回忆起父亲的这个怪梦,认为自己尽管与佛无缘,但一生“萧条似钵”,正像那个清贫和尚。手工外链代发

这一怪梦,不过是梦而已,与蒲松龄成年后的科考没有关系,这也许是后人为其累试不第的一种托辞罢了。但松龄的科考屡试不第是事实。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19岁的蒲松龄首秀科举考场,可谓旗开得胜,连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但这只是中了个秀才。这儿扯淡一下清代的科举知识。清代科举制度包括四部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首先要经过县州级“童试”,考中者称“秀才”;再经省级“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经过国家级“会考”,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由皇上亲监考的“殿试”,考中者为“进士”,此时才算修成正果,完成了科举考试。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起,蒲松龄开始走霉运,开始了“三年复三年”的屡败屡战的落榜生涯,连续6次。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一个从青年到了中年,48岁的蒲老秀才再次走进济南府考场,背水一战的他依旧不在黄榜上。男儿当自强,老男人蒲老秀才并未消沉,斗志弥坚。他老人家一直战斗到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63岁的蒲松龄苦熬四十余年,居然连个举人的关口都没有闯过,直到蒲松龄71岁那年,才按例补了个岁贡生。

这位才高八斗的文章大家,科举屡试不第,应是个人终生的最大遗憾。但现在看来,也许正得益于科举失利,倘若19岁就考中进士,入了仕途,红顶子一戴,说不定就是个肥头大耳的家伙了。这正如蒲松龄故居里的一副对联所曰:“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人的成功之路千万条,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条条大路通罗马”,蒲松龄老先生应该在西方“洋鬼狐妖”,怎么表演了呢!(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