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海曲上人 2020-01-18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山东莱芜 李云峰 贾秀莲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莱芜人做大做强新莱芜的底气。齐风鲁韵在齐鲁古道莱芜段高度融合,一条条古老的小道、一个个古老的遗迹和一座座古老的村落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从而形成了军事战略文化、儒家文化、长城文化、冶炼文化、嬴秦文化、宗教文化、汶河文化、美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一个个莱芜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且底蕴深厚。(一)战略文化熠熠生辉。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第一,第二,第三、两汉统一时的两场嬴之战。二是,第四,创造了解放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二)冶炼文化流光溢彩。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莱芜的历史首先是一部冶炼史。因境内铜、铁、煤等矿藏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的莱芜,历史上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商末冶铜,炼铁始于春秋,成熟于秦汉,延续于魏晋,发展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民国为低谷,建国后又兴盛。3000多年的冶铁历史在全国实属罕见,3000多年的矿冶文化自商代开始源远流长。齐鲁古道莱芜段的口镇大冶、小冶、羊里镇城子县村和寨里宜山村等多处采矿、冶铸遗址,是莱芜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财政收入和兵器供应,也促进了当地工商农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的繁荣。齐鲁古道上的古嬴城遗址为商末至战国时期集冶铜、冶铁、铸造为一体的冶铸中心,在此处出土的唐代双刀石范证明唐代时这里已具备了很高的铸造水平。“嬴有铁官”[6],“嬴铁”著称于世,汉武帝时在嬴城设铁官机构主要管理嬴县的农器、兵器的铸造。五代十国时的后周太祖元年(公元951年)在莱芜设有主管矿冶业的机构——莱芜监,为闻名全国的四大监之一。宋代朝廷在莱芜监下设有铜务冶和铁务冶,有“三坑”、“十八冶”,其中设在齐鲁古道上的“石门冶(今莱芜区口镇大冶村)”,为“十八冶”之一,曾被誉为“铁冶城”,是一处较为完整和规模较大的采矿、冶炼和铸造中心,“冶务人丁众多,炉火成片,红光映天,夜如昼间,铁件外搬之车马兵役,络绎不绝”[7]。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莱芜监铜务冶李冕为泰山岱庙天贶殿铸造的两个吉祥缸(又名大铁帑),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虽历经9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乌黑锃亮。南宋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莱芜铁务冶务宋斌及匠人娄青、王宣、刘仙为蒙阴仲山寺铸造的一座大铁钟,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硕大壮观,声音宏亮,至今完好保存。这两件大型铁器充分展现了矿冶工的勤劳智慧和宋代铁冶的铸造水平。另外,莱芜还是全国冶锡制锡较早的地区,今莱芜区口镇大冶村原村(因修建大冶水库1958年大冶村搬迁)西岭北头的“锡拉洞”是唐、宋采锡遗址,“铜铁并举,而且产锡,全国罕见”[8],在锡制品中属锡酒壶最普及最实用,用于烫酒和煮酒不仅导热快,保温时间长,而且不发生化学反应,还可以通过变色反应检测酒中是否有毒。“莱芜锡雕甲天下,鲁王工坊铸乾坤”,莱芜鲁王工坊的锡雕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观赏,是莱芜3000年矿冶文明的延续,经过300多年的血脉相承,成为莱芜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传承之久,全国唯一。2005年鲁王工坊创作的锡雕艺术作品《吉祥缸》,将泰山岱庙的吉祥缸按10∶1的比例缩制而成,莱芜的铸造和锡雕两种高超工艺“珠联璧合”,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国传统产业文化品牌贡献奖”,2007年鲁王工坊的锡雕艺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紧邻齐鲁古道古嬴城城子县村的山东九羊集团是今莱芜区的大型钢铁冶炼企业,山东汇金集团和刚刚签约落户的汽车制造企业——中国重汽集团都是莱芜区的钢铁深加工企业。这些都为莱芜冶炼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为莱芜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将逐步成为全国冶炼铸造业发展史上的标本“展览室”。(三)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第一,孔子观礼、讲礼——孔子的礼学圣事。第二,夹谷会盟——孔子的外交圣事。第三,艾陵之战——孔子的政治圣事。(第四、孟子止嬴——亚圣论葬母。(四)长城文化沧桑厚重。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莱芜作为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地,境内北有齐长城,南有鲁长城,历史上起到了防御外军入侵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独特的长城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千里齐长城是目前国内外年代最久远、规格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遗址,台湾著名的历史文化类节目《大陆录奇》(《台湾脚逛大陆》),最近专门介绍了齐长城莱芜段。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东到青岛市黄岛区,比万里长城早了近500年,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其中齐长城莱芜段是齐长城中最早建成的部分,有“奇(内涵奇特)、绝(绝无仅有)、古(世界最早)、雄(雄峙齐鲁)”四大特点,南为儒雅鲁韵、北有泱泱齐风,立于齐长城上,齐鲁故国尽收眼底,齐桓公因长勺之战而筑的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称,是齐长城上最著名也是最早建成的关隘之一,作为齐国通往鲁国最重要的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当时齐鲁要道的咽喉。清代咸丰年间,曾国藩为镇压捻军曾在此巡视住宿,原有“曾王所栖处”碑,今犹存住宅,关门南侧的青石关村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民居古朴、阡陌相通,有古槐、古道、古碑,有关帝庙和很多传说故事,和相邻的望鲁山见证了齐鲁大地的朝代兴替,风云变幻,以其特有的军事、地理、商旅、建筑等方面的魅力,以及和齐鲁古道的关联,曾引无数文人默客在此留下许多轶文趣事,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青石关》。青石关不仅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也是气侯的分水岭,夏天是避暑的好去处,但冬天刺骨的寒风会让人真正体会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坚硬、冰冷、沉重,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无情。(五)嬴秦文化尘埃落定。(六)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七)汶河文化内涵丰富。

齐鲁古道文化叠聚成辉、底蕴深厚

“清波西去日悠悠” “千年汶水自汤汤(shang)”[15], 汶河,这条莱芜的母亲河,自东向西滋润了两岸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莱芜人。齐鲁古道莱芜段在口镇以东和以西分别与汶河两条重要支流——方下河和嬴汶河(又称汇河)相伴而行,既给美丽的莱芜带来了灵气,又留下了源源流长的汶河文化。齐鲁古道两旁风景秀丽,青山绿水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古村古落如一首动人的诗篇,听一听古德范、秃尼山的传说,喝一口从明代老井里流淌出来的泉水,租一块田地,“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16],包一片山岭,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喧嚣的闹市,回归怡人的自然。“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于汶,通于济”[17],几千年以农耕和畜牧为主的农牧文化在齐鲁古道莱芜段这片沃土上得到了体现与升华。“汶水西流”是原莱芜市的八大景观之一,也是喝着汶河水、吹着嬴牟风成长起来的莱芜人心中最美的风景,“莱夷作牧,厥篚檿丝”[18],既是莱夷族人生活的写照,也留给了莱芜悠久的桑蚕文化。始建于周朝末年的莱芜区口镇,原来盛产蚕丝,是蚕丝的集散中心,故又称吐丝口。莱芜区寨里镇的桑园公社位于齐鲁古道莱芜段上,它用独特的桑蚕文化每年吸引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让人尽情享受田园生活、感受桑蚕文化,用采桑、喂蚕、纺织、吃鸡、喝酒、赏月、数星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田园生活方式。最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汶阳遗址,是对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从大从弓”善射莱夷族人创造的灿烂辉煌文明的最有力佐证。(八)美食文化浓香四溢。(九)非物质文化特色鲜明。
·[2] 《左传·哀公十一年》[3] 《后汉书·陈俊传》[4] 电影《南征北战》[5]电视剧《亮剑》[6]《汉书·地理志》[7]公元976年即宋太宗元年《太平寰宇》[8] 安作璋《山东通史·隋唐卷·典志》[9] 《礼记·檀弓下》[10] 《礼记·檀弓下》[11] 据《莱城区历史文化概览》[1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3]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4]《孟子·公孙丑下》[15] 《续修莱芜县志》[16] 《菜园小记》,莱芜籍散文家吴伯萧[17]《史记·夏本纪》[18]《尚书·禹贡》[19] 唐代《千金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