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之三
陶华平
摘要:本文从时间先后、血缘关系、隶属关系、功能应用、数量关系等五个方面对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姓与氏经历了先有姓后有氏,姓氏严格区分到二者合一、最终姓取代氏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姓氏演变中需注意的两种情况:不同的姓氏,可能有同一个祖先;同一个姓氏,有可能没有任何血源关系。如何解决姓氏演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血缘关系问题?分子生物学检测男性“DNA”中独有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可以推断是否属于同一个祖系。陶姓人应该知道何谓姓,何谓氏以及姓与氏的演变。
姓与氏是上古历史时期的产物。姓与氏经历了先有姓后有氏,姓氏严格区分到二者合一、最终姓取代氏的演变过程。
一.姓氏两分
1. 从时间先后顺序上看,先有姓,后有氏。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传说源自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时期,儿女随母姓;上古时的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女字旁或底。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 氏起源于父系社会,为同姓下衍生的不同氏族的分支。
2. 从血缘关系看,姓代表母系血统,氏是父系血缘关系的标识。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01】。大意是:姓是总括家族祖先出自于谁的标志,氏是区别家族子孙分支的标志。 以帝尧陶唐氏一族为例:祁(伊祁),姓也,区别于姜、姒、嬴、妘、妫、姚、姞...等姓;陶氏,唐氏,刘氏,房氏,杜氏,范氏...氏也,区别帝尧陶唐氏各后代之分支。
3. 从隶属关系上看,姓为主,氏从之。姓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姓为主;氏是同姓族群发展衍生出的的分支,氏从属于姓。
4. 从功能应用看,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母系社会,地广人稀,人类抵抗自然灾害、动物攻击、他族侵犯的能力低下,长期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一般都是聚族据地而居,依靠血缘关系维持氏族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人口几乎没有流动性,人们发现同血源者结婚,生育的后代质量差,“父母同姓,其出不蕃”【02】,就慢慢演化为“同姓不通婚”。那时的先人已经懂得了朴素的优生学道理:用现在的话说,避免近亲繁殖。“为了氏族的繁衍、发展,实行族外婚制度,一个氏族,有一至数个相对稳定的姻族,互通婚姻,形成姻亲联盟。”【03】 父系社会,随族群不断发展壮大,同一族群逐步分化为若干分支或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一分支或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分支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有多少个分支或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到了夏、商、周时,氏演化为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
5. 从数量关系看,姓少,氏多。远古氏族部落的数量不多,根据史书整理,留下来的姓不足一百。 (1)据清茆泮林《世本》记载统计,秦汉以前有20个古姓【04】。 (2)清顾炎武据《春秋》整理出来的有22个古姓【05】。 (3)章太炎先生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52个古姓【06】。 (4)其他学者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古姓。 若去掉重复的姓,总计也不过80个左右。也许,这不是远古姓的全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时候的姓确实不多。 父系社会,同一族群的分支或支族的分化与再分化,使得氏越来越多。 或以祖先族号、谥号为氏。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等。 或以部落的图腾为氏。如动物:麟、凤、龟、龙四灵及蛇、马、羊、牛等;如植物:林、木、谷、麦、桑等;如自然物:风、云、江、河、金等。 或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如东门、东郭、西门、南、百里等。 或以采邑、封国为氏。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等。 或以职官、爵位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氏很多。 总之,氏远多于姓。
二.姓氏合一到姓取代氏
秦始皇横扫六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封建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书同文 车同轨 (量同衡)行同伦”【07】。 “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迅速地促进了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车同轨”,统一车道,极大地推动了物流的发展,为人们扩大活动范围提供了便利。 量同衡,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有利于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 “行同伦”,改变原来六国的不同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教化民众,使全国民众统一法度,统一思想。这一政策虽属专制国家对民众强化管理的举措,但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社会发展的提速,人们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大,商贸、文化交流范围越来越广,姓和氏的区别越来越小,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人们开始任取其一作为自己和后代的“姓氏”往下传承。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分基本淡化,姓氏合一,姓和氏二字逐步演变成了同义词。时至今日,人们更是简化到用姓取代了氏。今天的姓,早已没有明贵贱、别婚姻的意义了,除了具有分辨一定的家族源流属性外,主要在于识别不同人的身份。
三.姓氏演变中需注意的两种情况
1. 不同的姓氏,可能有同一个祖先。从上文中姓与氏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同一血亲族群逐步分化为若干分支或支族,这些分支或支族再分化为更多更细的分支或支族,使得氏越来越多。一姓下有多少个分支或支族,就有多少个氏。以帝尧陶唐氏一族为例:祁(伊祁)姓,衍生出陶氏,唐氏,刘氏,房氏,杜氏,范氏...,省略号包含了多少个姓氏合一之后的不同的姓呢?姓氏树画了十三个;【08】有文说24个【09】...何止?这个名单仍然在扩大。请详见我后续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2. 同一个姓氏,有可能没有任何血源关系。以春秋时期王姓为例,“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10】这些诸侯国的王子或者王侯,其后人以“王”为姓氏的很多。春秋之后的2000多年间,中国还经历了战国,五代十国等时期...王姓得以发展成中国最大姓氏之一。王姓可能是中国血缘关系最为复杂的最大姓氏。 大凡国姓,如汉朝“刘姓”,唐朝“李姓”,许多功臣被赐姓的现象很普遍。显然,赐姓者与被赐姓者也没有血缘关系。 如何解决姓氏演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血缘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福音。通过检测男性“DNA”中独有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可以推断是否属于同一个祖系。限于本文内容与篇幅,留待以后详细介绍。
小结:本文从时间先后、血缘关系、隶属关系、功能应用、数量关系等五个方面对姓与氏的区别及其演变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姓与氏经历了先有姓后有氏,姓氏严格区分到二者合一、最终姓取代氏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姓氏演变中需注意的两种情况:不同的姓氏,可能有同一个祖先;同一个姓氏,有可能没有任何血源关系。 如何解决姓氏演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血缘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福音。通过检测男性“DNA”中独有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可以推断是否属于同一个祖系。 陶姓人应该知道何谓姓,何谓氏以及姓与氏的演变。
注:
【01】
【10】武周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有多少个诸侯国?》新浪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