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饮暴食可能源于儿童期的悲切经历

 雷雳和学生们 2020-01-19

摄影师:林宛儿

暴饮暴食可能源于儿童期的悲切经历
进食障碍可能源于早期的生活经历
俞明延、雷雳译

根据发表在Heliyon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由于早期的生活经历,超重的和肥胖的成年人失调的饮食习惯可能深深植根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因此,减肥干预措施如外科手术和认知行为治疗(CBT)可能不足以保证长期成功。

“虽然导致肥胖的生物学和环境原因广为人知,但可能暗示着慢性肥胖易感性的心理决定因素尚不明确,”意大利罗马认知心理治疗学院(SPC)的认知心理学协会(APC)首席研究员Barbara Basile博士说。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失调的饮食方式和习惯已深深植根于患者的人格特质中,并且目前的干预措施不足以保证长期效果。

功能失调的应对策略可以在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但这种策略往往起源于儿童早期和青少年期,在这些阶段里,看护者或其他的重要人物可能无法充分满足个体诸如爱与养育、安全、接纳、自主、限制设置等核心情感需求。

该研究涉及75名正常、超重和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的人相比,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报告了更多的适应不良和功能障碍的应对策略。

在参与者中,当他们体验被抛弃的感觉时(认为他人在他们的支持或联系中将无法获得或无法预测);依赖他人/无能为力时(认为自己在重要的人生成就领域已经失败或即将失败);被征服和屈服时(认为自己必须将控制权交给他人),以及为了使内化的“惩罚性父母”的声音(导致人在情感上脱离并拒绝帮助的自责,惩罚和侮辱的内心对话)安静下来时,过量进食和暴饮暴食行为被当作一种自我安慰的策略。

频繁的暴饮暴食与被抛弃、纠葛(在情感上对他人过度的投入和联系,并且以充分的个性化或正常的社会发展为代价)和失败(认为自己在重要的人生成就领域总是失败)的信念模式有关。

在那些做出伴随着愤怒和沮丧的冲动反应的人中以及有着“惩罚性父母”内化对话的人中也发现了暴食行为。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对肥胖患者情绪和心理功能的更深入了解,以及对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的认识,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提高心理干预在暴饮暴食相关病理学方面的长期效果。

资料来源:
https:///news/2019/09/20/dysfunctional-eating-may-be-rooted-in-early-life-experiences/150392.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