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害羞的孩子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势不同

 雷雳和学生们 2020-01-19

摄影师:王新月

害羞的孩子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势不同

邓子谦,雷雳

不知道你们还是否记得小时候,爸妈总会让身为孩子的我们在长辈面前表演一些节目,或唱歌或背书。每次这个时候,应该会有许多人是选择躲在大人后面,其中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不喜欢长辈,而单纯是觉得有点害羞。

每个小孩子似乎都或多或少有点害羞,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心理学领域,小孩子害羞的程度是归类在气质里面,而气质在传统研究中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基因所决定的。但是,近年来对害羞的研究却发现,小孩子的害羞,在不同文化下有着显著的区别。研究者(Chen, 2018)对此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东亚地区),小孩子害羞会被社会认为是一种可爱的特点。父母对孩子害羞的态度是积极的,例如,泰国父母就不会担忧孩子太害羞以至于影响以后的发展。不仅双亲对孩子害羞有更多的包容性,同伴对害羞的孩子评价也是更为积极的,小孩子们会对害羞的朋友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接纳行为(比如,一起玩耍),这也说明害羞的小孩子在集体主义文化下,更少可能会成为那个“不合群”的孩子。

在集体主义社会这种对孩子害羞更为包容和鼓励的环境下,当孩子表现出害羞的行为时候,得到了环境给予的积极评价,这种正面的反馈信息会让孩子认为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好的”,我应该维持并发展这种行为,进而让害羞的孩子变得更“害羞”。

反观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欧美地区),小孩子害羞往往会被社会认为是一个社会适应不良的象征。父母对待孩子害羞的态度更为消极,他们会对害羞的孩子表达出更多的失望和拒绝行为。同样的,同伴对害羞孩子的态度也是比较负面的,例如他们会对害羞的同伴表现出更多拒绝的行为(比如,辱骂、否定和忽视)。害羞的孩子并没有被个体主义文化所待见,他们在长大以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适应问题。

但是,即使这种对害羞态度不友好的环境,依然会对害羞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孩子获取到对他们害羞行为消极的反馈时,他们会尝试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迎合环境的规范,换句话说,环境不喜欢我的害羞,那么我就试着不那么害羞。正是东西方这种不一样的环境氛围造就了东西方孩子害羞气质上的差异。

由于环境氛围对害羞的态度不同,这影响了害羞孩子日后的生活体验。在集体主义文化下,孩子害羞的特质是有利于团队合作的,害羞的孩子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同时孩子的害羞还会正向预测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以及老师评定学业能力。但是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害羞的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在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较低的自我价值、孤独感和社会不满,这可能导致了日后的适应性问题。

总而言之,害羞作为孩子一个重要的气质方面,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所决定的。新近的研究表明,孩子害羞的程度会受到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影响。在对害羞比较宽容的环境中(集体主义环境),害羞并不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发展,反而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价值发展;但是在反对害羞的环境中(个体主义环境),害羞却会让孩子经历更多的负面生活体验。

资料来源:

Chen, X. (2018).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50, 42-5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