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机一则丨想成为高手,时间是最好的培训师!

 特里日记 2020-01-19

周末,广州的天气,似乎在今天变冷了一些,在屋里还是透着寒气,昨天还夹带点小雨,不过最终还是没有下起雨来,下雨的时候,往往开始变冷的时候,这天气适合窝在家里。

看书,《遥远的救世主》,尽管我看书有点慢,我觉得至少我是在行动的,因为我已经听过很多人都说我列了看书的清单,或是一年内我要看多少本书,还有的说一周看一本……想法很美好,不过现实很残酷,很少人真正去做到的。最近特别喜欢用“修行”两个字,看来看书也是修行。

写作圈儿里很流行写书评,我也看过很好的书评,有的伙伴还专门介绍如何用番茄工作法看书,很实用。不过我没有用,我习惯是慢读,精读,因为我没有这个写书评的计划,不赶“工程”。我也列书单,但依然是慢读,也许是习惯吧,可以改变是不舒服的。

在看《遥远的救世主》的时候,我有个想法就是,读懂一本书的感觉太棒了,如果能读透一本书呢?其实,很多书看一遍只会留下一个印象,几乎很少人回看第二遍,要说个细节,也只有个大概的记忆,如果是跳读呢?更不用说了。

我的看法是读书是不容易的,书不在于读得多,在于读得透,至少要读到精髓才能变成自己的,把一些经典作品读透基本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的四大名著够经典吧,还专门产生了红学,还有解读西游记的,我就经常在新浪博客关注解读新西游记的文章,很吸引我,一直有人在解读,产生了职业化写手。真正的好书是值得琢磨的,并且越琢磨越有意思。

几乎99.9%的人是不会读书的,当然也包括我,因为我还没有能做到,正在实践中。想想看,作家策划一本书要三五年,写作至少要半年,你咋可能读上三五天就懂了?

不仅仅不可能懂,反而可能理解反了。

今天看《遥远救世主》的时候,又去专门百度了一次这本书介绍,还有作者,书还没有看完,还专门去搜了一下改编的电视剧《天道》,看第七集,一下子就吸引了,讲到芮小丹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经历一场生死,因此促成了和丁元英开始恋爱的过程,然后用文化属性来解读一个杀手的精神需要归属,最终可以供认犯罪的事实……刹不住车了,拍得太好了,和书本写的很贴切,直到看到第九集才停下来,要不然没有时间写作了。

《遥远救世主》这本小说的创作豆豆作家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天道》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豆豆和张前导演也用了近二年的时间改编了剧本。如此花时间精心的创作,你说会不会吸引人呢?成功都是策划出来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昨天的文章,其实,我可以写得更详细一下,遗憾拖得太晚才动笔写了,又到了公众号打卡时间(微信公众号,每天只有一次群发机会,晚上12天错过了就没有了,不能累积),所以匆匆慢慢结尾、简单排版就发送了,都来不及校正一次,所以,文章还出现了几处的错别字,现在看来真受不了。

我发现,每当我写完再去校正一次的时候,把句子修改得更加通顺,读起来的感觉非常流畅,甚至有时候还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就拿我前天写的一篇文章《这两个月写作坚持到崩溃,为什么还要坚持呢?》来说,就有这种感觉,打动很多正在坚持写作的人。在简书上,还有几个回复,收到了我的鼓励,已经停了两个月现在准备重新拾起来,还有的伙伴说:感同身受。

其实,好文章也是修改来的,我记得前天我有校正了两次,错别字肯定基本没有了,错别字真是写作的最低级失误了,然后增加或者删减段落,还有句子流畅度修改。于是,才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如果再给我时间,我相信还可以改得更好,包括昨晚的文章,很多思想都还没有成形,还没有来得及表达,时间不够了就发表了。如果可以,我会把之前的文章都会修正一遍重新发送,我相信阅读效果会更好。

由此可见,用了四年创作的《遥远的救世主》,作者在里面的句子,段落,人物塑造上等等花了多少心思,以至于这本书成为了经典之作?

我喜欢书评,我也敬佩写书评的作者,好的书评会让人收获多多,印象深刻,恨不得立刻购买这本书来阅读,如这本书(肯威尔伯:《恩宠与勇气》)的书评写得很不错,《一个新婚即患癌症的女人,在死亡逼近之际,如何超越绝望,发现生活意义》(关注“肯威尔伯文化之旅”公众号可以看到),不仅让我作者对本书理解到精髓,还能描述得如此精彩!如果仅是为了写书评而写的书评,意义不大了,你说呢?

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理解对呢?能够提炼出创作骨架的时候。

为什么要把一本书读透?

原因很简单,一本书读透时,它就不再是好看了,而是好用,它成了一面镜子,让你照出自己的内心,你仿佛经历了书中的一切场景,你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变得成熟。

有所悟,有所变。

那么,怎么才能读透一本书呢?

反复读?这其实重要的一环。

我看过最厉害的读书法,如何读书的……不知道有谁会去做,如果有去做的话,请告诉我,你的收获是什么!

首先通读本书,画出人物关系拓扑图。

为什么要画出这个?

因为,作者在创作前,也画了一张图,就是这张图,现在只是把它给还原出来了,从而更好地分析他们的关系。

然后,尝试梳理事件关系图,就是从头到尾讲了几件事?也需要画出来,作者在创作时,也画过这个图。

第三,尝试写人物小传,把主要人物列出来,每当他出场,就记录一下,通过人物小传可以知道他在这本书里出演了多少镜头,怎么生的,怎么结婚的,怎么离婚的,怎么死的。

第四,要把书中优秀的句子全部摘抄出来,这些句子看似没用,其实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例如《遥远救世主》的经典语录:生存法则: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扬长避短,拾遗补缺,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句话就是摘抄于这本书,当你把经典的语录摘抄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慢慢会进入你的素材“仓库”,下次需要用的时候,拿来就可以了,增加了文采。

第五,就是选出书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名词,做名词解释,查找出处、背景。

第六,罗列出文章中的地名、建筑,进而搜集网上相应的游记,让我能够理解得比较具体。

第七,搜集这本书里提到的事件相关的纪录片,或者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这个点上我建议是先看书,然后在看影视作品,一般来说,影视作品都改动,有时候没有书籍的精彩。大家看看《鬼吹灯》改编的影视作品就知道了,已经产生N吐槽的作品了,《鬼吹灯》是多好的作品啊!

第八,找到相关的采访录,作者谈这本书的创作。

第九,找出比较经典的书评,可以摘自豆瓣。

第十,找出类似题材的新闻或纪实文学。

做完这些基本工作以后,整理成册,应该都会在50页以上,打印出来,这本书基本是读到彻底了,别说精髓了,有时比作者都理解得更深刻!

当然,你没有时间整理这些,交给别人整理,你只需要看这些阅读辅助,再去看书。只读一遍,足够了。

知道读完书是什么感觉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反正我还没有得到这种看书级别,其中《遥远的救世主》很值得这样去做一次。

我现在很多时候都在积累素材,白天需要工作,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筛选文章。理论上来讲,我们之间的《读者》、《意林》等杂志都是在做精选的工作,他们从这么多的文章中精选出有品质的文章,这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付出,所以我们选择购买杂志看书,实际上,是我们购买了精选服务。现在,内容平台基本做了这部分的工作,一个好的读书公众号,他们也在做精选文章的工作,我们愿意关注,省去了挑选试错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现在杂志都没有市场,相当于抢去了这部分的经济市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