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肝脏恶性最常见肿瘤,增强扫描肿块“快进快出”,怎么诊断?【确诊丨经典病例258】

 云端的书房 2020-01-19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8月5天。

主诉: 因“阵发性哭吵2天”入院。

现病史: 患儿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哭吵,不伴血便、呕吐,发热、腹泻,否认不洁饮食史及腹部外伤史,否认在外院治疗,门诊以“肝脏占位性病变”急诊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未排。专科情况: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异常肿块。

既往史: 按要求接种接种疫苗;平素身体良好。

实验室检查: WBC:19.96×109/L ;降钙素原检测PCT:0.126ng/ml;PLT:975×109/L ;NEU:71.8%;CA125:23.0u/ml(正常值:0~35);AFP:24832.0IU/ml(正常值:0~23.4);CEA:1.6ng/ml(正常值:0~3.4);CA19-9:29.1u/ml(正常值:0~27)。

超声: 本院肝脾彩超:肝右叶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肝母细胞瘤?
本院胸腹正立位X片:腹部占位性病变。
本院骨髓细胞学检查:中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

CT/MRI扫描: 腹部CT检查: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螺旋CT机。采用10%水合氯醛0.5ml/kg口服镇静制动。告知家长检查风险并签署知情意见同意书;管电压100kV,管电流采用自动mAs(Care 4D技术),旋转速率为0.3s/ 360°。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兴趣区定为腹主动脉,阈值100Hu,达到阈值后延迟5s扫描。原始图像0.6mm重建,使用SIEMENS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技术重建显示腹部大血管。扫描范围自膈肌水平至盆腔,并对非检查器官进行电离辐射防护。
如图1~4。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医看

答案解读:A

解析:该病例在CT图像上显示肿块体积大,占据右侧腹部,肝脏似被推移,病灶来源部位单凭平扫很难确定,肿块与肝右叶、右侧肾上腺区及右肾上极关系均较密切,肿瘤可以来源于肝脏或右侧腹膜后间隙,A、B、C均有可能,MSCT通过薄层图像仔细观察病灶与肝脏关系紧密,故A为首选答案。

问题二

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A 腹部平片

B 腹部DSA检查

C 腹部CT增强+后处理重建

D 腹部MRI平扫+增强

答案解读:C

解析:该患儿行CT平扫后,于深度睡眠下进行快速增强成像扫描。检查前30分钟给予患儿10%水合氯醛口服镇静制动,剂量0.5mL/Kg。静脉增强扫描使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优维显300、剂量2.0mL/Kg,流率0.6mL/s,于注射后25s、60s 、120s分别行三期增强扫描;然后在工作站行冠、矢状位及腹部大血管重组的后处理图像(如图2~3)。

在CT增强图像上,肝右叶见孤立性肿块,动脉期(图2)可见肿块实体部分均匀强化,低于正常强化肝实质,中央低密度囊状坏死呈“星芒状”未强化区,可见肿瘤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肿块周边及深部见多支强化血管影,右肾动脉为受压表现,肿块包膜乏血供不强化;静脉期(图3上)肿块实体部分强化程度稍低于动脉期,较肝实质为低;中央坏死区轻度强化,肿瘤包膜见延迟强化;平衡期(图3下~4)见肿块实体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明显减退,密度明显显著低于肝实质,深部见条索状纤维分隔延迟强化影;故从上述病灶内血供来说,还是C项为最佳答案,增强薄层重建,尤其血管的MIP及VR重建图像,更有助于病灶的定位与定性诊断;该患儿也可以选择无创性MRI平扫及增强检查,但其一因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不及CT,再则由于患儿年龄过小,不能屏气,心跳快,呼吸伪影重,故不推荐为首选。

问题三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 肝母细胞瘤

B 肝海绵状血管瘤

C 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D 肝脓肿

E 右侧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

F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答案解读:A

解析:手术所见:探查肝右叶见一较大实体性肿块,于肿块表面横行切组织一块,体积约:0.8×0.3×0.2CM,瘤体内血供丰富;病理所见:AFP(-) CD31(窦+) CD34(窦+) CK19(+) CK7(-) CK8/18(+) Hepacyte(+) Ki-67(+约10%) β-Catenin(部分核+) PAS(+) PAS酶消化(+)(肝脏穿刺组织)形态符合肝母细胞瘤,送检组织内可见胎儿型及胚胎型成份。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肝脏体积增大,肝右叶见稍低密度较大实体成分为主肿块影,孤立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大小约为8.6cmx6.6cmx13.0cm,中央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CT值约23-46HU,内部未见钙化及脂肪影。右肾受压下移。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均匀强化,中央低密度坏死呈“星芒状”未强化区,CT值约25-90HU,可见肿瘤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肿块周边及深部见多支强化血管影,右肾动脉为受压表现,肿块包膜乏血供不强化;静脉期肿块实体部分强化程度稍低于动脉期,较肝实质为低;中央坏死区轻度强化,肿瘤包膜见延迟强化;平衡期见肿块实体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明显减退,密度显著低于肝实质;深部见条索状纤维分隔延迟强化影;CTA示肿块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CT平扫发现病变较易,肿块来源于肝右叶及右侧腹膜后间隙均有可能,CT增强三期扫描对于判断肿块来源,特别是动脉期薄层重建图像对于观察肿瘤供血甚有帮助;本病例基本征象为肿块体积大,占据肝脏右叶,呈孤立类圆形、边界清楚、以实体成分为主,内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

(2)定位诊断

对于本例患儿来说,由于肿块体积较大,单从平扫来说,对于肿块定位诊断较为困难,肿块可能来源于肝右叶,也可能来源于右侧腹膜后间隙;增强三期动态扫描,为根据肿块供血判断其来源提供有力帮助,可准确判断肿块来源部位。

(3)定性诊断

本病例特点为肝右叶较大占位,肿块以实体成分为主,中央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区,肿块孤立、包膜完整;该患儿为8月男婴,结合患儿年龄特点,此年龄段肝母细胞瘤及肝血管内皮细胞瘤均可发生,但根据肿块强化方式,肿块肝动脉供血,且呈“快进快出”特点,符合肝母细胞瘤强化特点,而后者为持续性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因此,根据患儿年龄及肿块强化特点可明确诊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该病例特点为:肝右叶孤立性较大实体性肿块,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包膜

完整;动脉期见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均匀强化,中央低密度坏死囊变呈“星芒状”未强化区,可见肿瘤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肿块周边及深部见多支强化血管影,右肾动脉为受压表现,肿块包膜乏血供不强化;静脉期肿块实体部分强化程度稍低于动脉期,较肝实质为低;中央坏死区轻度强化,肿瘤包膜见延迟强化;平衡期见肿块实体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明显减退,密度明显低于肝实质;其深部见条索状纤维分隔延迟强化影;CTA示肿块由肝右动脉分支供血。增强扫描肿块呈“快进快出”表现,因此根据患儿年龄及增强特点可定性诊断。

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

 以4岁以上小儿多见,肝母细胞瘤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肿块呈侵润性生长,边缘不如肝母细胞瘤光整,钙化少见,增强造影剂“快进快出”表现类同肝母细胞瘤(图7);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多见,更易发生肝内扩散及肝外转移,常伴有肝硬化等表现。

(2)肝转移瘤

除中枢神经系统外的全身实质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肝脏。腹部以神母细胞瘤、肾经母细胞瘤转移最多见,亦可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其中以多个结节常见,也可融合成较大肿块(图8);亦可单发(少见),多分布于肝外围部(图9),不同于肝母细胞瘤。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可呈环状强化,部分肿瘤有不同密度同心圆构成的所谓“靶征”或“牛眼征”,靶心密度偏低,常为肿瘤坏死区。其AFP阴性亦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肝错构瘤

主要应与囊性肝母细胞瘤鉴别。前者以2岁以下男孩多见,囊性肿块常有间隔,囊壁光整,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强化(图10);AFP阴性。

(4)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病发病年龄大多在6~10岁,是一种主要累及年长儿和青少年的恶性肿瘤;肿瘤为较大的囊实性球形肿块,直径7~20厘米左右,右叶多见,肝内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境界不清楚,增强内缘有结节状隆起,形态不规则,可见假包膜,罕见钙化(图11); AFP阴性等可资鉴别。

病例供稿:武汉市儿童医院 CT&MRI影像科 王芳医师

本例病例根据患儿年龄,肿瘤供血及强化特点,对肿瘤做出定性诊断不是太难。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HB)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占50%~60%。好发于婴幼儿,3岁以前占90%,1岁左右占10%,5岁以上罕见。小儿多以进行性腹胀或右上腹无痛性肿块就诊。血清甲胎蛋白(AFP)对诊断有特异性,大多数病例持续明显增高,且与肿瘤的消长平行,亦可作为其判断疗效和了解复发的指标。

肝母细胞瘤绝大多数单发,右叶最多,多灶或弥漫性浸润极少见。瘤体一般较大、呈圆形,半数有假性包膜,边界清楚、光滑。巨大者或多灶者可同时侵犯肝右叶及左叶,或跨叶生长,瘤体一般巨大,常突入腹腔,易误认为肝外肿瘤。绝大多数为实性,内缘呈结节状隆起,其内可有出血、坏死和钙化,斑点状、絮状或弧形钙化为其特点,多达50%以上,肿瘤周围肝组织正常。本例CT平扫特点,瘤体大而圆、边界清楚光滑;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动脉期增强VR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肿块由肝动脉供血,肿块内见多支粗细不等血管影从外围伸入肿瘤深部;肝门区淋巴结多数无肿大,血管内瘤栓少见。因此,MSCT为发现病变及检出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MRI检查,瘤体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信号,局灶性T1WI高信号可能与肿瘤内出血成分有关。肿瘤在T2WI上呈“石榴样”改变;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早期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有周边晕环强化。且MRI对血管受压、移位及受侵较CT更易清晰显示。

点评专家:武汉市儿童医院 邵建波教授

医看

参考文献:

[1]Ishak KC,Chinz PR,et al.Hepatoblastoma and hepatocarcinomain infancy and childhood.Report of 47 cases[J].Cancer,20:396-422.

[2]王宏伟,林爱军,丁长伟.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MRI 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1):18.

[3]曾勇,林金容,练雄珍.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的研究现状.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3):490-492.

[4]彭育平.小儿肝母细胞瘤与肝细胞的CT 及临床鉴别[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63.

[5]谢再汉,黄丽嫦,沈冰奇,等,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2,3(10):56-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