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名泉——中泠泉

 zqbxi 2020-01-19
中泠泉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外,被称为“天下第一泉”。
中泠泉也叫中濡泉、南泠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
中泠泉“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第七,后唐代名士刘伯刍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记载的“扬子江南零水第一”,这南零水指的就是中泠泉。
如今由于河道变迁,泉口处已变为陆地,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虽没有昔日风采,但第一泉的名声依然保留至今。天下名泉(4)——中泠泉
在金山寺大景区内有一座廊桥,匾额是“花洲泠泉”四个大字,花洲是指桥下绿荫与花径环绕的、异常宁静的小洲。泠泉就是指中泠泉,现位于西半里许的人工湖半岛上。天下名泉(4)——中泠泉
顺着花洲一路下去,穿过长长的走廊,尽头处是一座庭院,那就是中泠泉以前的山门,不过现在关闭了。
天下名泉(4)——中泠泉
这是天下第一泉的石碑,简约明了的介绍了中泠泉的历史。
远在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在长江中,经过百余年的变迁,随着金山登陆了。
天下名泉(4)——中泠泉
这个青石垒砌的方形水池就是中泠泉了,号称天下第一。
池前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泉水简介和第一泉的题字。
天下名泉(4)——中泠泉
泉池四周围有石栏,长宽均为9.70米。泉池南石壁上嵌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大字,高0.62,宽2.15米,光绪十九年(1893年)镇江知府王仁堪书。
这个王仁堪对中泠泉的保护有着很大贡献,他不但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还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提,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
因此我们后人才有机会相对完整的欣赏到这口著名的泉眼。
天下名泉(4)——中泠泉
传说中泠泉“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看上去泉水倒是碧绿,只是既没有趵突泉那样的汹涌奔突,也没有一般山泉那样的汨汨淙淙,似乎只是一池静水。也难怪,沧桑日久,中泠泉本来就不是旧时模样,更不在扬子江心。不过池中有三四处涟漪,应该是水下的泉眼往上冒泡所致。
天下名泉(4)——中泠泉
泉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天下名泉(4)——中泠泉
泉池北边,有一座白色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叫中泠阁。现为“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占地面积180平米。
展馆内首先是一座红木质地的玻璃展柜,展柜内展出的是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全文九百余字。这也是中泠泉得天下第一泉的文字记载。
天下名泉(4)——中泠泉
大厅右边墙上嵌碑,阴刻隶书“中泠泉”三大字,同治八年(1869年)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左边墙上嵌二碑,一为同治十年沈秉成撰“中泠泉记”,一为同治十一年陈光熊所书“中泠泉辨”。
整个展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有大量的图片展览和文字说明,又有珍贵的出土文物碑刻展示,令参观者可以生动直观地了解天下第一泉跨越千年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与辉煌成绩。
天下名泉(4)——中泠泉
中泠泉曾因出自大江之中,水温终年较低,且含有多种矿物质,故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用此泉水煮茶,清香甘冽。
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于1276年与元军谈判被质,在镇江脱险,曾畅饮中泠泉水,写下了一首豪情奔放的诗篇,“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此泉水在古代是汲取不易的,据说,要在一定的时间——子午二辰,用特殊的器具——铜瓶或铜葫芦,绳子要有一定的长度,才能汲到真泉水。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诗中写道:“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或即指此。至于是否汲到真泉水,据说可以把铜钱或硬币放人盛满泉水的杯里,水如高出杯口二、三公分,而不外溢,这才是真品,故相传有“盈杯不溢”的说法。
“天下第一泉”至少有四种说法。据传,陆羽本人曾说庐山谷帘泉为第一泉;刘伯刍则又借陆羽之名说镇江中泠泉为第一泉;康熙皇帝巡至济南,封趵突泉为第一泉;到了乾隆时代,这位爷又御赐北京西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至于天下名泉,谁第一,谁第二,只不过是后来文人雅士、学人茶家的高谈阔论。用不着认真去评说是非,本来就不过是非定量评鉴的文化而已。
几经沧桑,到清代同治年间,随着长江主干道北移,金山与长江南岸相连,终使中泠泉成为镇江长江南岸的一个景观。
离开了扬子江心,中泠泉客观的说也非当年之泉了,即使用泉水沏茶,那种上品的清香甘冽应该也尝不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来感受下这口天下名泉的风采,虽垂垂老矣,昔日也曾天下为王。

    

附录:
清代薛福成撰写的《中泠泉真迹》一篇,在这则笔记里,不仅叙述了中泠泉悠久史略,而且记载了中泠泉上岸概况,见闻奇趣,录如次。
原文:
中泠泉在金山下,金山本在江南岸,故过客皆得汲水烹茶,所由品为第一泉也。
厥后,长江愈趋而南,金山既在江中,而中泠泉遂不可得见;取水之法,常别制机器,以长绳缒入江中,既得泉水,以盖盖之,然后取出,所以不为江水所混。近来汲泉者既无其人,而知制此器者亦绝少,中泠泉乃在若有若无之间。
同治九年(1870)三月,江水浅涸,过客皆于此停舟,汲泉煮茗,始知泉上护栏、曲槛布置绝佳,乃日夜被江水冲啮,而不损坏,盖数百年前之工程,其坚致实不可及;而中泠泉之真迹,殆阅数十百年,而始见也。
前人笔记里,往往有稀见资料,这则《中泠泉真迹》之文,即使我们了解百年前的中泠泉原貌,也为探索中泠泉上岸历史提供了佐证。


备注:
目前很多百科、资料、文献都会把中泠泉写成“中冷泉”,实际上这是误写。而泠(líng)字才是正确的,泠字表示清凉,液体降落,通"伶"。
并不是泠字和冷字看着相近,就可以通用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世上并无中冷泉,在此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正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