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地水仙闻名早于漳州

 苏迷 2020-01-19
《姑苏晚报》
2020-01-12 

  蔡曾煜

  中国水仙从生物学的考证,应该是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石蒜科水仙属的一个归化植物。由于千年来,长期在我国的栽培驯化,国际上确认为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19世纪初由植物学家罗默正式定名为“中国水仙”。

  我国关于水仙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现在栽培的传统水仙有单瓣与重瓣两个品种。单瓣品种花被6枚白色,副冠浅碟状,淡黄色,被称为“金盏银台”。重瓣品种的副冠与雄蕊瓣化,花瓣基部黄色,前端白色,十分雅致,取名为“玉玲珑”。

  有关水仙“金盏银台”的形态描述,最早见于唐代来鹏的《水仙花》诗。诗曰:“瑶池来宴老金家,醉倒风流萼绿华(传说中的仙女)。白玉断笄金晕顶,幻成痴绝女儿花。”五代黄居寀的《水仙图》更佐证了当时所种的水仙是金盏银台。至南宋杨万里诗《咏千叶水仙花》,记述了重瓣水仙的出现。

  我国水仙自晚唐至五代时期引进后,初见于湖北江陵(今荆州)与河南洛阳。南宋后随京都南迁,及地理气候条件影响,水仙栽培中心,渐转移到浙江临安(今杭州)、江苏苏州、福建漳州等地区,并开始有一定规模的种球生产。

  苏州有关水仙的记载,始见于南宋范成大,在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写的诗《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当时水仙尚为珍贵,苏州莳养还不多,种球来自浙江临安与萧山。明代苏州水仙栽培兴起,王鏊编纂的《姑苏志》与嘉靖年间的《吴江县志》《太仓州志》所载本地物产均已提到水仙。杨循吉的《吴邑志》,列水仙为苏州土产。明代苏州画家已有许多水仙画的作品,仇英的《蜡梅水仙图》首次同时出现金盏银台与玉玲珑两个水仙品种。万历四十五年(1617)顾起源的《客座赘语》记载苏州水仙运销南京。万历四十八年(1620)周文华的《汝南圃史》谓: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崇祯年间的《吴县志》记:“水仙,出光福,沿太湖之处。”清毕沅在《灵岩山人诗集》中谓:“邓尉山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

  明末清初苏州成为江南花卉贸易的中心,是苏南水仙产销的集散地,吴地水仙名誉海内外。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谓:“水仙头,秋从吴门而至。以沙水种之,辄作六出花。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牡丹亦然。予诗,冬尽人人争买花,水仙头共牡丹芽。”康熙三十九年(1700)福建《漳浦县志》谓:“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江南来者盛。”康熙六十一年(1722)首任台湾巡察御史黄叔璥著《台海使槎录》谓:水仙,岁底盛开,一本“五、六茎,一茎可十余蕊,鲜芳艳伦。广东市上标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乾隆时张九钺的《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谓:“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在康熙、乾隆年间的福建水仙亦有运至苏州转口。康熙五十六年(1717)汪国栋的《龙溪县志》(今漳州市)谓:“水仙,岁暮家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乾隆二十七年(1762)吴宜燮的《龙溪县志》亦谓:“闽中水仙,以龙溪第一,载其根至吴越。”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廷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福建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之一,漳州水仙通过厦门口岸远销海内外,并通过种球独特的阉割处理,使花葶数增加,以其优质占领了市场,吴地水仙此后渐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