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禹偁吴门吏隐

 苏迷 2020-01-19
《姑苏晚报》
2020-01-12

  徐静

  北宋初年,著名诗文家王禹偁曾在苏州做官,任长洲知县三年(984-987),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毫不夸张地说,苏州是王禹偁仕途早期展示才能、展翅腾飞的福地。

  一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七岁能诗,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担任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翌年,以大理评事,知苏州长洲县。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总体来看,王禹偁的仕途生涯十分坎坷。因其秉性刚直,为人刚正,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因此,屡遭贬谪,王禹偁曾作《三黜赋》云:一生“几日?八年三黜。”其为官途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壮志难酬。不过,王禹偁早期在苏州长洲知县任上倒是一帆风顺、收获颇丰的。

  《宋史·王禹偁传》载曰:同年生“罗处约时宰吴县,日相与赋咏,人多传诵。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在王禹偁任长洲知县时,同年进士罗处约知吴县,两人关系友好。面对江南吴地的名山秀水,他俩仿效白居易、元稹当年任地方官时大量创作唱和诗章,互相赠答。在此期间,仅与太湖游览有关的唱和赞献之句,就写了一百多首。从内容上看,不外放情山水、留连光景。一段时间内,王禹偁与罗处约每日写诗唱酬,苏、杭等地多有传诵。两人的酬唱活动,给王禹偁赢得了进京做官的好机会。雍熙四年(987)八月,王、罗诗名传播京师,传到了宋太宗的耳中,太宗下令召他们赴京。次年正月,应中书省试,受到宋太宗的青睐,擢升右拾遗、直史馆,并赐绯衣。太宗皇帝还特地赐王禹偁文犀带以示荣宠。当然,王禹偁得以升迁,肯定不仅仅是诗歌作得好,还与他在长洲任上的政绩密切相关。

  二

  雍熙元年(984),31岁的王禹偁被任命为长洲知县。苏州是江南名城,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底蕴深厚,范成大《吴郡志》曰:“守郡者非名人不敢当。”自唐朝姑苏诗太守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后,苏州也成为文人名流愿意出任之地,向往游乐之境。

  长洲是历史上苏州地区的一个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与吴县同城而治,同属苏州管辖。自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以来,王禹偁是长洲第二任知县。虽然只是做一个小小的县令,不是担任郡守,但此次王禹偁携妻儿南行赴任,还是很有兴致的。正如王禹偁后来所言:“姑苏名邦,号为繁富,鱼酒甚美,俸禄甚优。”为此,诗人提笔写下一组诗,标题为《赴长洲县作》,共五首,其一诗云:移任长洲县,扁舟兴有余。篷高“时见月,棹稳不妨书。雨碧芦枝亚,霜红蓼穗疏。此行纡墨绶,不是为鲈鱼。”正值深秋时节,作者沿着大运河南行,饶有兴致地独立船头,望着落红缤纷的江南景色,诗人仿佛感受到了人生的诗意,并且对自己的仕途憧憬满怀。

  作为长洲县令,王禹偁是位好官,有循良之声。王禹偁到任后发现,经历唐末和五代的混乱,长洲县政和教化已经颓然。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豪富兼并,“田赋日重,民力甚虚;租调失期,流亡继踵”,因为田赋过重,民力虚耗,流亡现象日益严重。王禹偁到县后采取措施,笃于政务,归理典簿,重整县政,努力有所作为。到任两年后,情况开始好转。岁租转运和堤堰修筑等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狱讼案件减少了,岁赋也得已完成,人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在长洲知县任上,王禹偁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关心民生。雍熙三年(986)夏秋,长洲歉收,户部责成于郡,郡责成于县,催租逼调,“鞭笞之人日不下数百辈,菜色在面而血流于肤。读书为儒,胡宁忍此?因出吏部考功历,纳质于巨商,得钱一万七千,市白粲而代输之,始可免责。”王禹偁以自己的考核功簿和前途作为抵押来替民请命,这样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吏实在不多见。故而,苏州沧浪亭内五百名贤祠称赞王禹偁“元之作宰,心切民依,代邑输粲,惄如己饥。”苏州虎丘亦建有“王翰林祠,祀宋长洲令王禹偁。”

  三

  在苏州任职三年,王禹偁饱览了吴地山水美景。公务之余,王禹偁常与友人登山临水访古探幽,赋诗吟咏,三年无异政,一箧有新词”,吟诗“不断,多有佳篇。在苏州的秀山佳水中,虎丘是王禹偁最喜欢的风景名胜之一。

  自然,来到苏州,虎丘是必游之地。虎丘位于苏州阊门外西北方向,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美誉,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自春秋起,经历代经营,留下许多胜迹典故,成为苏州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吴文化的瑰宝。这里有剑池、千人石、虎丘寺、虎丘塔、望海楼、真娘墓、陆羽井等诸多古迹名胜。可以说,虎丘的一块石头,一潭深水,都能折射出苏州古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虎丘的名胜古迹,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王禹偁也不例外。史料记载,来到苏州不久,王禹偁便迫不及待地前去虎丘寻幽访古。他在《游虎丘》诗中写道:乐天曾守郡,酷“爱虎丘山。一年十二度,五马来松关。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从中可见,王禹偁深受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影响。

  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特别喜爱虎丘名胜,在苏州任职时自称“闲来即一过”“一年十二度”,只要一有空闲,姑苏诗太守白居易就要游览虎丘,平均每月来虎丘一次,真可谓百看不厌。前朝诗人中,王禹偁十分崇拜白居易,不仅欣赏白居易亦官亦隐的生活态度,而且喜欢白诗自然平易的现实主义风格。白居易一年要游虎丘十二次,追寻前贤的足迹,王禹偁也特别喜欢游览虎丘名胜,写下多篇诗文。其《游虎丘山寺》写道:

  寺墙围着碧孱颜,曾是当年海涌山。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此诗描述了苏州名胜虎丘山的传说故事。首联提到虎丘古称海涌山。相传远古时代,这里原是茫茫大海,有一天突然从海中涌出一个小岛,兀立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根据它的奇特来历,取名为海涌山。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在伐越之战中中箭而死,其子夫差将其葬于此山,三日之后,有“白虎蹲其上”,故改名虎丘山。

  虎丘由吴王陵寝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始于六朝。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虎丘山中营建别墅。因佛教兴盛,广建塔寺,王氏兄弟便舍宅建寺,因此,虎丘逐渐成为东南一大名刹。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之中,而虎丘则不同一般,是山在寺庙中。在过去,虎丘寺庙的围墙逶迤连绵,将整座山围在了墙内。也因此有种说法,寺庙里面有虎丘。所以,王禹偁此诗颔联写“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即指虎丘整座山都是藏在寺庙里的。

  颈联二句“剑池草色经冬在,石座苔花自古斑”点出虎丘两个著名景点。一是剑池,二是千人坐。

  “剑池”可谓虎丘最为引人入胜的古迹。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剑池,吴王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焉,故以剑名池。葬之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山名虎丘,唐避讳曰武丘。剑池,浙中绝景。两岸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剑池底下就是传说中的春秋霸主吴王阖闾之墓,相传陪葬有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此景故“名剑池。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水终年不干,深不见底,这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

  “石座苔花自古斑”中“石座”是指千人坐,也称千人石,位于虎丘的中心区域,是一块大盘石,坎坷高下,好像是大刀阔斧刻削而成。据说东晋时苏州人都坐在这块大石上聆听生公说法。生公,是指东晋著名高僧竺道生,他提出“顿悟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是一次突破。自从东晋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舍宅为寺,虎丘便成为吴地重要的佛教圣地。高僧竺道生云游四方,曾来到苏州虎丘山住下,在这里传经布道。相传,苏州人听说来了一位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家都来听他讲经。虎丘山大盘石上密密麻麻坐了千余人。生公讲经,成为虎丘寺院发展史上的经典事件。

  尾联二句“珍重晋朝吾祖宅,一回来此便忘还”,意思是说诗人与东晋舍宅为寺的王珣兄弟同姓,故认作自己的祖宗,格外珍重,第一回来到祖宅便流连忘返了。从此,苏州虎丘名胜就深深留在诗人的心中,念念不忘。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35岁的王禹偁在京师开封得到皇帝的赏识,官运亨通。不过,吴门吏隐的三年时光令他难以忘怀。此年岁暮,他写下《岁暮偶书寄苏台旧僚友》,诗云:

  吴门吏隐过三年,何事陶潜捧诏还?步武已趋龙尾道,梦魂犹忆虎丘山。花开茂苑谁同醉?雪满梁园独掩关。会待他年求郡印,剑池重绕碧潺潺。诗人虽已奉诏赴京,离开苏州,然而,古城苏州实在是令他去而不忘。实话实说,在长洲三年做县令,是上天对王禹偁的眷顾,不仅政绩卓著功成名就,而且饱览了江南山水名胜,因此,他写下此诗寄给苏州旧僚友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梦魂犹忆虎丘山”一句深情款款,形象展示出诗人对虎丘山水的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全诗最后二句写出诗人的殷切期待:会待他年求郡印,剑池重“绕碧潺潺”,王禹偁对苏州名城、对虎丘名胜的眷恋之情由此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