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山黄帝陵

 动力实体能 2020-01-19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的黄帝陵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因为他是《史记》中唯一记载的一座黄帝陵,也就是说黄帝陵的认定来自于《史记》的记载,而不是遗址、文物、铭文的实证。
经大量资料查询,桥山黄帝陵认定的主要依据如下:

1. 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2. 黄帝陵四周的古柏树。

3. 宋代至民国的124通碑刻。

4. 唐宋以来的史册记事。

5. 后人的种种推断。


黄帝的年代距今在4700年至5000年左右,举世公认没有异议,但司马迁《史记》成书的年代距今不过2100年,与黄帝的年代相差了将近3000年!不懂古汉字的司马迁是如何知道黄帝历史的?又是根据什么记载黄帝历史的?
桥山黄帝陵现存最早的碑刻是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时期刻写的,距离黄帝的年代相差将近4000年,此后历代均有碑刻显现。
桥山黄帝陵没有出土任何黄帝时期的文物和铭文,也没有出土任何西汉之前的文物和铭文,甚至于连汉代的文物和铭文都不见踪迹,但在《史记》中却明确记载着汉武帝率十万大军祭拜黄帝陵的历史,更有秦灵公在距今2400年左右祭祀黄帝陵的说法。可以说,桥山黄帝陵的认定主要来自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而不是遗址实物的考证结果。
黄帝,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比天大、比海深,我们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实物考证就认定桥山黄帝陵是黄帝的陵寝呢?难道说就凭司马迁《史记》中的一句话吗?司马迁的话用什么来证实呢?难道说司马迁的话就不用证实了吗?
司马迁误解“黔首”一词,刘安误读《鹖冠子》,说明汉代的文人学者已经不认识古汉字,已经不知道古文经典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资料来源只能是汉代文字记录的版本,只能是民间流行的神话传说,只能是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段话来自于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称为文学家!请注意文学家与史学家之间的巨大差异,两者完全不同。
桥山黄帝陵是不是黄帝的陵寝?对于这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等闲视之,都要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因为黄帝的历史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搞清楚了黄帝的历史就搞清楚了中国有没有上古文明,就搞清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来源,就搞清楚了夏商周模糊混淆的历史,就能为我们未来的中华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指明复兴的目标与方向!
在现在的历史认识中距今5000年左右的黄帝时期是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是刀耕火种大战蚩尤的神话传说时代。但当你看到距今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距今六千年以上的凌家滩遗址,距今五千七百年左右的甘肃马家窑遗址,你还会相信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是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吗?事实胜于雄辩,看看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吧: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8000年至9000年!另外还发现了丝绸、酿酒、房屋、大面积的农作物栽培和大量的陶器出土,以及陶器上文字特征明显的刻划符。有音乐、有美酒、有房屋、有丝绸、有文字,如此惬意浪漫的生活,这是原始社会应有的特征吗?这不是文明社会的体现吗?贾湖遗址的真实存在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早在八九千年之前就已经是文明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一定不是史册记载中描述的原始景象!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距今六千年左右,不但有宽阔的护城河围绕,还有合理布局的城市设计,更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玉器上0.14毫米的微孔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任何一种金属工具能够做到。由此说明六千年前的凌家滩文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已经彻底告别了史书中所说的原始社会。

距今5700年左右的甘肃马家窑遗址不但出土了大量的精美陶器,还发现了青铜刀,由此说明青铜冶炼和青铜工具的使用早在5700年之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而且还在马家窑的陶器上发现了非常完整的文字!文字、青铜、陶器,这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社会判断标准!
河南舞阳、安徽凌家滩、甘肃马家窑,距今八九千年至距今五千七百年,遗址实物所反映的内容全部都证明五千年前的中国早已是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早已是文字成熟、金属工具普遍使用的中国,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史册记载中所说的黄帝时期是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呢?远远早于黄帝时期的舞阳、凌家滩、马家窑都能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文明遗物和文明痕迹,为什么在桥山黄帝陵却没有发现一件黄帝留下的遗物呢?是没有,还是没有发现呢?看看秦始皇陵发现了多少真实的文物,你就知道所谓的“没有发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可以说,桥山黄帝陵的最大发现不是遗址实物的发现,而是《史记》记载的发现!《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就是桥山黄帝陵的定性依据!就是这一句话引来了后世无数的碑刻和无数的松柏栽种!
黄帝距今五千年左右,史书记载最早祭祀黄帝的活动发生在距今2400年左右的秦灵公祭祀,正式开启黄帝祭祀活动则是在汉朝的汉武帝时代,桥山黄帝陵碑刻则出现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时期。请问秦灵公至黄帝之间的2500年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在长达2500年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祭祀黄帝的记载呢?如何解释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呢?为什么正式的黄帝祭祀开始于汉朝的汉武帝时代呢?为什么没有一件文物能够证明黄帝是真的葬在桥山呢?难道说伟大的黄帝陵规模比不上早其几千年的贾湖遗址吗,比不上早其一千多年的凌家滩遗址吗,比不上早其几百年的马家窑遗址吗?毫无疑问,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炎黄文明开山鼻祖黄帝的帝陵岂能是一般文明遗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大规模的遗址发现和大量的文物出土才能符合黄帝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身份!
今天我们看到的桥山黄帝陵全部都是汉代之后建造的,除了有些柏树的年代接近五千年之外,没有一件实物超过西汉之前的年代,也就是没有超过距今2202年!
《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那么,这个“桥山”指的是不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呢?
“桥山”究竟是地名还是有其他意思呢?
由于司马迁和刘安都不认识古汉字,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桥山”一定来自于其他的汉代史书记载,或是来源于汉代版本的战国史册《世本》,因为《史记》中关于黄帝的很多说法都来源于《世本》,包括“有熊、轩辕之丘”的说法。那么《世本》的记载是否可靠呢?我个人认为其可靠性要超过司马迁的《史记》,其真实性可与其他古代经典相比,只不过这个真实性深深的隐藏在现代汉字背后的古汉字中,只看现代汉字永远也不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

象形字典中的“桥”字,只有篆文的写法,没有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

象形字典中的“乔”字,没有甲骨文,有三种金文的写法和一种篆文的写法。
“乔”字金文的三种写法体现的都是一个意思“终结邦国管理制度”!
因此“桥”字的篆文或金文意思指的应该是黄帝的“新政”!就是从此不再使用邦国管理制度的新政权,就是统一后的中国!
“桥山”就是“废旧立新”的国家管理新制度!就是黄帝亲自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
“黄帝崩,葬桥山”指的不是汉代以来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而是“黄帝废除祖宗标准,建立国家新管理制度”的意思!而是邦国文明形式的终结,国家统一的真实写照!因为黄帝不但废除了祖宗标准,还废除了邦国管理制度!

司马迁《史记》记载中的“桥山”指的不是某个地名,而是“黄帝建立的新国家管理制度”!所以说在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黄帝陵无法找到任何一件证明黄帝历史和黄帝身份的任何文物和任何铭文记载,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误解误读了其他汉代史册中记载的“桥山”一词,将文明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词汇理解成了地理上的地名!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司马迁是一名文学家”,《史记》就是他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编年体的文学作品,两千多年来人们错将这部文学作品当成了至高无上的史学圣经,在黄陵县的桥山之地种植了无数的松柏和刻写了一个又一个碑文!

  红河白沙文章交流群,加管理员微信:gongjingtian1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