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之路——《道德经》读书笔记(16.7)

 砍柴的少年 2020-01-19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可以成就一个“王者”,这已经是凡人的顶级目标了。
    但是,王者依旧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因为,王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王者是需要新陈代谢的,旧的王者会被新的王者替代。王者是不能永恒的,他的影响力随着时间,会慢慢消失。
    而我们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可以“永恒”的圣人,只有圣人才能“没身不殆”,也就是肉体没了,思想却永生。


圣人是怎么炼成的呢?

    
    想成为圣人,就要“立功、立言、立德”。也就是“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然后“道乃久,没身不殆”。

    “成王”的过程就是“立功”的过程,立功足够多,就会成王。
    怎么才能立功呢?就要在正确的时间,作对正确的事。
    要想在正确的时间,作对正确的事,首先要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很清楚,这就需要“知常”。然后,客观公正的处理事情,这就需要“容乃公”。
    所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就是不断立功,成王的过程。
    
    王者是“一域”的顶级存在,在这个“领域”已经到了顶峰,要想继续上升,就必须开创一个更大的“新领域”。
    开创新领域就要建立新的理论,这就是“立言”。
    王者通过“立言”可以开辟“新天地”,这就是“王乃天”。
    只有在一个“领域”达到王者的境界,才能看到更大的一片新天地,才能开辟出“新天地”。

    “立言”之后,还要“立德”。
    立言,就像孕育了新的胚胎,为了避免胎死腹中,还要保护胚胎成熟,然后生出来,再把这个“新生儿”养大,直到他可是自己生长。
    而呵护“新生命”出生长大的过程就是“立德”。

    就像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不能马上放手,还要托着天地成长,直到天地不再合起来为止。
    这就是“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的道理。

    立德之后,功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王乃天,就是立言;天乃道,就是立德。

    有些人开创的天地,人亡政息,或者只持续几代就消亡了。这些消亡的天地是因为不够符合“道”。而符合“道”的天地,就可以长久存在,这就是“道乃久”。

    有生命力的新天地都是“长而不宰”的,它不受任何人甚至开创者的主宰,它只受到“道”的主宰。
    但是这个天地永远都会烙下开创者的痕迹,所以开创者可以“没身不殆”。虽然开创者的肉体已经没了,但是思想永远不灭。

    总之,只要能做到“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那就是圣人了。
    比如:
    【孔子
    首先成为了那个时期最好的教育家,在教育领域立功,成为教育之王。然后立言,开创儒家学说。并且立德,使得儒家学说得到广泛传播。他做到了“王乃天,天乃道”。
    他的学说,并没有因为孔子的去世而泯灭,反而更加发扬光大。
    他做到了“道乃久,没身不殆”。
    所以,孔子是当之无愧的“文圣”。

    【孙子
    家学渊源,自幼在家苦修兵法,做到了“知常”。33岁左右应伍子胥邀请出山,把军事理论用于实践。
    因为知常,所以当他遇到的各种情况时,都能从容应对,做到了“知常容”,然后“容乃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典型的例子就是“孙子杀姬练兵”,这种极端的情况,他都能“容”,并且冷静无情地做到“公”。
    所以,孙子战无不胜,成为了军事之王,做到了“公乃王”。
    如果仅此,他也只是个军事家,成不了“兵圣”。
    在立功之后, 孙武还立言,《孙子兵法》十三篇,开创了兵法的新天地。做到了“王乃天”。
    孙武开创兵家新天地,然后,功成身退,天之道。做到了“天乃道”。
    后来的兵家,大多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继续发展“兵法”,几千年来,流传不绝。做到了“道乃久,没身不殆”。
    孙武,是当之无愧的“兵圣”。    

    【王羲之
    自幼喜爱书法,7岁善书,12岁学习书法理论,善于转益多师,精通隶,草,楷,行各体。他能内圣为公,外法为王,成为当时的书法王者。
    再之后,王羲之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做到了“王乃天”。
    他还留下无人超越的“天下第一行书”,做到了“天乃道”。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可谓是“道乃久,没身不殆”
    因而,王羲之是当之无愧的“书圣”。

    【关羽
    相反,从这种意义上说,武圣关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只是“忠义”的代言人。



至虛极也,守情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

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16章(根据帛甲修正版)

    这一章,老子给出了“超凡入圣”的路线图。


       超凡入圣路线图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于学,就是励志成为“圣人”,就是“至虚极也”。

    然后,守情表也,开始踏踏实实学习,从认命到有情,到归根。

    三十而立,“知根”;

    四十不惑,“知情”;

    五十知天命,“知命”。

    六十耳顺,“知常容”;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公”。

    孔子由此“超凡入圣”。

    

佛祖超凡入圣路线图

    释迦牟尼,幼年受到正统的婆罗门教育。

    29岁时,“尚不知常”,所以,心中“容不下”生老病死诸多痛苦。为了寻求真理,为了“知常”,佛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他遍访名师后,在林中独身修苦行6年,仍无所得

    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的冥思苦想,寻找着解脱人间痛苦的答案,思索着万物生灭的道理。从傍晚到黎明,当一颗明亮的星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刻,他突然想通了万物生灭的道理,找到了解脱人间痛苦的答案。时年35岁。

    这一刻,佛祖做到了“知常容,容乃公”。

    顿悟后,他走入凡间传教,信众越来越多,组成了僧团,他也被尊为“佛陀”,成为“王者”。 

    做到了“公乃王”。

    他创造的教义核心是“四谛”:苦、集、灭、道。在社会问题上反对种姓差别,在宗教上主张众生平等。

    在这个教义下建立了佛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做到了“王乃天”。

    释迦牟尼80岁时逝世于拘尸那罗城。功成身退。

    弟子将他生前说教时的讲话辑录整理,经过几次佛典集结,修撰成经、律、论“三藏”。

    做到了“天乃道”

    他所创立的佛教发展至今,延绵不绝。

    做到了“道乃久”。

    佛祖虽然肉身已没,但是思想不灭。

    做到了“没身不殆”。

    所以,释迦牟尼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