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长旺:简谈广西武宣勒马秦汉城址的性质

 RK588 2020-01-20

勒马秦汉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发掘出土什么?

二、出土文物告诉我们了什么?


城址周围环境示意图

城址主要区域俯视图

一、发掘出了什么?

历时两年的发掘,考古队员们发掘到了什么:高台建筑遗迹和周边的人工构筑物遗存、瓦窑等遗迹;以及丰富的出土文物。


城址航拍图

建筑遗迹和城址

黔江是西江的支流之一,到此两度转折,东面有东乡河由北向南注入黔江,故这里东、南、西三面环水,并且北面是低谷,黔江南面和东乡河东面都是连绵的高山。发掘表明:高台建筑及其南面临江缓坡,面积约2万平方米范围内,分布有建筑遗迹和丰富文化层堆积;核心区是高台建筑,台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筑台时在高处削低,在低处垫高,顶面平整,东西残长70米、南北宽56米,其外壁一直陡斜至环壕底部,原高低落差超过5米。其四周环绕壕沟,南面中轴线是由江进城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建筑群和壕沟。其他遗迹还有瓦窑、柱础、灰沟、灰坑等。


高台上建筑遗迹清理过程

高台周围壕沟剖面(高台西缘)

台上的西汉窗户炭痕


遗址出土秦至南越国时期米字纹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相当丰富,有:筒瓦、板瓦、瓦当、木等建筑构件以及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铁渣、鼓风管等;陶器有瓮、罐、盒、杯、盆、盘、壶、钵、盂、灯、纺轮、网坠等生活用器,器表纹饰种类繁多,有些还印有文字。铜器有镞、印章、钱、镜、镞等;重要的是还有封泥和印章,印章1枚,铜质,瓦形钮,印面方形,阴文篆书“中溜丞印”。

广东地区秦至南越国时期米字纹

西汉筒瓦和云箭纹瓦当

东汉瓦当

东汉“中溜丞印”铜印章

汉代瓦窑分布在高台东西两面的临谷或临江斜坡上。西汉前期窑址位于高台东北面40米的临谷斜坡上;西汉后期窑址位于高台西南面250米的临江陡坡上,东汉后期窑址位于高台东南面50米的临江缓坡上。

墓葬群位于城址西北、西南面的黔江两岸丘地。距离最近的西汉墓在高台西北面370米处,有部分东汉后期墓葬分布在黔江西面群山余脉中的一个直径约300米的土岭上。

俨然是以高台建筑为核心,有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并有道路的聚落。

二、出土文物告诉我们了什么?

考古学者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文物的比较,对这些遗存进行分期断代,基本解决了这批文物的年代,其中“中溜丞印”铜印章是东汉地层出土的,有东汉陶器等共存。

太平寰宇记所载建置沿革

中溜是东汉县名,丞是县令的佐官。《后汉书·百官志》云:“县万户以上者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县令之下的主要官员之一是丞,这是汉朝制度。

史料记载:秦代在今武宣县境设置中留县,隶属于桂林郡,西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改桂林郡为郁林郡,中留县属郁林郡,东汉改称中溜县。

建筑遗迹和大量东汉的瓦等建筑材料结合这枚印章推断,此为东汉中溜县。

那么,秦代的中留县是否也在此地?我们知道,考古是碎片的历史学,是通过碎片化的遗存重构历史的,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遗物是双重证据,文献中未谈及东汉中溜县曾经有过搬迁,考古遗物中可见到属于秦至南越国早期的米字纹陶片,而且,数量不少,因此有理由推断秦代中留县治所亦应在此地。

或者有疑问:如果是县,那么县城的城墙或城壕何在,毕竟岭北毗邻的湖南里耶有秦代城址,那里是有城墙或城壕的,从考古证据来看,武宣勒马秦汉城址所见高台建筑为核心的聚落,从规模观察,与里耶县可以相比。或许这是岭南地区的某些特点,即高台建筑有壕沟环绕,是北方传统的结构特点,而之外则无墙、无壕沟;秦军平岭南在文化方面影响并不是很强烈,所谓合辑百越也,两广地区秦至南越国时期的墓葬材料也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使在广州,也仅仅是任嚣之后才开始了筑城的历史。从考古学角度而言,秦统一岭南至南越国时期,番禺城与县级之城的等级差别或许如此,即有城郭者等级高,而仅有核心建筑及周边的壕沟者等级逊之。当然这也是未来两广地区秦汉考古领域需要加强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综合上述,武宣勒马秦汉城址即为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广西境内设置的最早县城之一,始于秦而至东汉,是秦统一后南部边疆的重要史迹,也是汉帝国经略岭南的重要史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岩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特此感谢!




作者:


蒙长旺

就职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排版: 李岩  代雨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