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焦虑障碍?

 新用户7261osYC 2022-08-02 发布于陕西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焦虑是指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害怕、不安的体验。焦虑并不都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

现实性焦虑:焦虑强度与现实威胁的程度相一致,随着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适度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造成了显著的痛苦及社会功能损害,则上升为焦虑障碍,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应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需要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谓生而为友,过则为敌

病理性焦虑的判定: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无现实基础或与现实处境不相称,非适应性:自我痛苦、自我效能下降。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不随现实威胁的解决而消失,持续较久,常与人格有一定关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

1、概述

典故: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1)正常焦虑:
人们在遇到危险和警觉、威胁及种种应激源或应激性情景时,人们会根据应激性事件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同时结合自身的特征、身心机能状态,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焦虑,做出适当的应对行为。
2)亚临床状态的焦虑
人们对应激源产生的情感反应超出正常的焦虑,形成心理紊乱状态,不同于正常焦虑。
但是其反应一般不太强烈, 比较短暂,未泛化,也不同于焦虑症状
3)焦虑症状
焦虑情绪较为持久、泛化,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安的动作和/或回避性行为。
4)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必须符合焦虑症状的标准、严重度标准和时间标准(病程标准)。如无明显原因引发,则为原发性焦虑,如有原因则为继发性焦虑。

5)区别正常和病理焦虑的四项标准

内心的焦虑体验是否泛化;压抑的程度、痛苦的水平是否超出了其承受的能力;是否开始寻求解除的办法;是否正常行为和生活被破坏和/或产生特殊的行为。

患焦虑症必有焦虑,有焦虑不等于已患焦虑症,适当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当焦虑的感觉变得不可控,并且已经干扰到你的正常生活时,焦虑体验就变成了焦虑症。一旦明确为焦虑症,应该及时治疗。学会自我照顾,才能让你度过难关。

但是,如果仔细去体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处于焦虑之中。事实上,一般的焦虑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助手,压力也是动力,只有病理性焦虑才是疾病。病理性焦虑的发生不是对现实事件的正常反应,焦虑的严重程度不能用客观事件本身来解释,导致持久的精神痛苦,缺乏解决问题的效能,影响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

2、流行病学分布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WHO/WMHS2009)焦虑障碍终生13.6-28.8%,年患病率5.6-19.3%。美国:28.7%19.3%。国内调查,时点患病率:5.51%(河北,2007);4.26%(浙江,2005);5.6%(费立鹏等,2009)。终生患病率:7.05%(昆明);4.10%(北京,2012)。范利调查显示(2010)医卫人员中28%有焦虑感、烦躁感。

黄悦勤《柳叶刀·精神病学》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2019),我国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4.98%,成人的终生患病率高达7.57%

焦虑障碍识别率和恰当治疗率低, WHO 14个国家15个地区一项多中心心理障碍调查,2500015~65岁对象,识别率为51.2%。上海识别率仅为15.9%,其中广泛性焦虑为19.9%。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惊恐障碍患者在接受正确的诊断之前,平均花费6年的时间经常到心脏病医生、神经科医生和胃肠内科医生就医10次。

焦虑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5%~25%左右(N=51547;21个国家);9.8%的调查对象在过去12个月内罹患至少一种DSM-IV焦虑障碍。其中,仅有27.6%的患者接受到了某种治疗,仅有9.8%接受到了可能足够的治疗。此外,仅有41.3%感知到治疗需要。

中国(北京、上海)12个月患病率为3.0%。其中,接受到某种治疗及可能足够的治疗的比例分别为17.3%8.8%,感知到治疗需要的患者比例为27.4%

“足够的治疗”被定义为药物治疗1个月以上≥4次就诊,或≥8次心理治疗、补充替代治疗或非医学治疗。

可能你们还不知道从全球范围看,焦虑症的普遍程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熟知的抑郁症,成为人类精神健康的头号敌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焦虑症的患病率为3721.764例/10万人,在精神障碍类问题里患病率居首位。

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曾对分布在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有71%的人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

3、发病原因及机制

(1)焦虑可能源自大脑皮层

美国科学家研究成果显示,焦虑可能源自大脑皮层,《科学》杂志报道,以前人们曾发现,一种称为血清素的物质可以镇定情绪、抑制焦虑感。但血清素在脑部许多地方都发挥作用,包括大脑皮层、海马(记忆中枢)、杏仁核(恐惧中枢)等等。到底是大脑的哪一部分具体对焦虑感负责,还不是很清楚。

可以与血清素结合的受体物质有十几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着重对其中一种称为5HT2A的受体进行研究,这种受体主要在大脑皮层发挥作用。他们对实验鼠进行“培训”,使实验鼠必须在安全感和新鲜感中作出选择,例如是待在暗处还是明亮的地方。

结果,普通实验鼠面临选择时会表现得焦虑,而经过基因处理、体内缺乏5HT2A受体的实验鼠并不那么焦虑,而是更多地选择去经历新鲜事物,比如待在明亮的环境里。如果恢复这种受体在大脑皮层中的功能,实验鼠又会变得焦虑。

科学家据此认为,焦虑感可能由大脑皮层控制,如果增强有关受体在大脑皮层的作用,可能帮助治疗焦虑症。

(2)焦虑的心理学机制:

①情绪理论(James-Lang):先有应激源(“危险事件”),因应激而出现生理反应(运动、交感兴奋),躯体反应--情绪反应(焦虑)。

焦虑←→高躯体“唤醒”状态, 降低躯体“唤醒”-→减轻焦虑症状,放松-→降低躯体“唤醒”-→焦虑症状减轻。

②认知行为理论:焦虑模式,认知歪曲,前运作(学习),焦虑过程(程序),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暴露疗法、放松疗法)。

认知歪曲:过分担忧(广泛性焦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灾难化(惊恐发作);心跳、胸痛--心脏病发作,呼吸困难--窒息,头晕、目眩--晕厥,颤抖、出汗--失控。

焦虑过程:焦虑是一种程序,一旦启动则不可控制。焦虑的启动源于对“危险”的认知,焦虑的持续在于“危险感”的持续存在。

 


4、临床表现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第一,焦虑症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第二,焦虑症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第三,焦虑症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
  主观性焦虑:紧张、恐惧、担心、害怕、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大祸临头……
  运动性焦虑:头颈僵痛、手指震颤、搓手顿足、坐卧不宁……
  躯体性焦虑:心悸、气短、胸闷、出汗、口干舌燥、颜面潮红、尿频尿急……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属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 

焦虑情绪:是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的事件。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着焦虑情绪。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比焦虑情绪重而较焦虑症轻,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焦虑情绪,但这些症状一般时间较短,可有一定诱因,且是时好时怀,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及运动性不安等。还经常伴有失眠,主要是入睡困难。焦虑症的特点是:总认为有什么坏事将会发生、有什么灾难即将降临,不可抗拒,不可预测,担心这些不幸会影响到自己以及亲人。认为这些不幸的事件将会涉及及危害安全、人身健康、工作以及事业等等。

5、自我诊断

1)自我检测

类似于GAD7条目问卷(GAD-7,图1)这样的简短问卷,患者只需数分钟即可完成。此类问卷可用于筛查焦虑障碍及纵向监测治疗转归。GAD-7量表的得分范围为0-21分,总分5-9分提示轻度、可能在临床水平以下的焦虑,建议加强监测;总分10-14提示中度、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需进一步评估及治疗(如有需要);总分15-21分提示严重焦虑,很可能需要治疗(Spitzer et al.)。

2)诊断标准

1则列出了DSM-5 GAD的诊断标准。应经常询问可疑GAD患者是否使用酒精或药物来减轻焦虑或紧张,且应针对其进行抑郁及自杀风险筛查。

3)焦虑伴有症状

4)区别正常和病理焦虑的四项标准

内心的焦虑体验是否泛化;压抑的程度、痛苦的水平是否超出了其承受的能力;是否开始寻求解除的办法;是否正常行为和生活被破坏和/或产生特殊的行为;焦虑障碍是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具有慢性发作性病程特点,多与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共病,增加死亡风险,临床表现复杂,形成多种亚型,称之为焦虑谱系。 

5)泛化

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

泛化:对象泛化、时间泛化、空间泛化。

6、如何改善焦虑情绪?

(1)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剂中苯二氮䓬类(BZDs)最常用,常用氯硝西泮1~2 mg或阿普唑仑0.4~0.8 mg,每日1~2次,肌注或口服,因该药具有成瘾性,增加或减少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氯硝西泮国内外药典将其收录在抗惊厥药中,一般药理作用类似于地西泮,抗惊厥作用比硝西泮强5倍。可用于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肌阵挛相关的异常运动及惊恐障碍的治疗。

阿普唑仑是高效价、中效(中等半衰期)BZDs,常用于焦虑障碍,停用时常会引起焦虑症状反跳,具有致卟啉原的作用,卟啉病患者及肝肾损害者慎用。

劳拉西泮为苯二氮䓬类(BZDs)抗焦虑药,抗焦虑作用在BZDs中最强,是地西泮的2-5倍,抗惊厥效果好,临床中也经常用来辅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兴奋激越。

②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米嗪、氯米帕明对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均有效,两药剂量均为每次25 mg,每日1~3次,每3天增加25 mg,一般治疗剂量为150~300 mg,有睡眠障碍的可改用阿米替林。

③5‐T H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每次剂量20~40 mg,日服1次。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亦可选用。

柳叶刀:广泛性焦虑症的药物治疗——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筛选的研究发表于1994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89项研究,共25441名参与者和22种药物,结果显示,度洛西汀、普瑞巴林、文拉法辛和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的可作为本二氮䓬类药物的替代品。米氮平、舍曲林、氟西汀、丁螺环酮和阿戈美拉汀耐受性良好,能有效减轻焦虑症状。

(2)心理治疗

美国国立健康诊疗中心(NICE)把CBT推荐给焦虑障碍患者。CBT是谈话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 Treatment)的简称。CBT着重关注你的思维、信念和态度,关注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并且引导你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应对方式。“认知行为疗法”,吸纳融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优点。认知疗法关心你所“想”的事情,行为疗法关心你“做”的事情,而CBT两者兼具。

合理情绪疗治告诉我们,我们的想法,常常决定我们的心情。“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的所困扰”。 “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有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如果你有诸多的不合理信念,你的生活就永远都不会快乐。

①认知——合理情绪疗法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长期实践中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 )的重要组成部分。A 代表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B beliefs)代表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包括不合理信念B1和合理信念B2),C consequences)代表继诱发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包括错误的反应C1和正确的反应C2)。

该理论的要点:情绪或不良行为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直接的起因是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情绪郁闷拥堵的产生,从而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情。

              

主要观点:强调情绪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即并非是事件引起了情绪,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引起了情绪。
情绪的产生:A → B → C

情绪疏导过程

D(辩论过程):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和辩论质疑、夸张。

别人有什么理由必须友好的对待你?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不干自己的事情了,都围着你看?

E(结局):新的情绪及行为。

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

      
四个主要阶段:诊断(找出ABC)、领悟、修通(辩论、想象)、再教育。

案例:合理的自我分析

A:母亲不常笑。每天看到母亲严肃的面孔。

B:  ①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②母亲没有笑颜常驻,一定是我惹母亲生气

C:每日紧张焦虑,唯恐做错什么事,很难受。

D: ①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这对吗?②即使母亲不笑是在生气,就一定是针对我吗?③即使母亲不笑是因为生我的气,就一定糟糕透了吗?

E:通过自己与自己的辩论,基本消除了紧张情绪。

 

②焦虑的心理治疗-放松训练 

机理:

  放松躯体 -→ 缓解焦虑

  “松弛按钮”-注意力集中于规律、有序节律

 方法:

  呼吸放松(腹式呼吸)

  肌肉放松(渐进)

  意向放松(想象、冥想、坐禅、气功)

  生物反馈(生理-心理)

焦虑的心理治疗-放松

放松训练的环境要求:

安静:治疗室、家中;避免干扰,如噪音、电话、电视

温度适中、光线柔和:“没感觉”

体位:坐位、卧位,自感舒适为度

衣着:宽松,除去眼镜、手表等物,松解皮带、衣领、袖口

呼吸放松:

胸式:肋间肌收缩,短-松;长-紧张

腹式:隔肌升降

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

肌肉放松:

        体会肌肉的收缩-松弛感
        逐部位训练
        按序放松(上-下)

引导放松:指导语(舒缓、中性、音乐)

  自主想象放松

 生物反馈:

  自主影响“不自主神经”活动(心率、心电、血压、汗腺分泌)

  仪器显示生物指标(心率、血压、皮温、肌肉紧张度等)

在客观指标引导下进行放松训练

焦虑的心理治疗——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治疗前准备

  知情同意

  治疗基本原理(焦虑、焦虑过程)

  暴露条件准备(实景、想象训练;躯体状况、焦虑指数)。

    暴露方法

  条件:实景暴露、想象暴露

  程度:完全暴露(冲击)、逐级暴露(系统脱敏)

暴露疗法的核心

  完成“焦虑过程”:起始 高峰 减弱 消退

  半途而废不但无效,反而会强化患者的回避行为

      疗效的成败不在于暴露时间长短,而在于完成“焦虑过程”。

7、焦虑障碍科普知识

1)科普动画

那什么才算病理性的焦虑?焦虑障碍有哪些常见症状?包括哪些类型?患病了应该如何应对?请看——焦虑障碍科普动画,给您答案。

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第四集:焦虑障碍
资料来源: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精神卫生686

(2)如何处理焦虑情绪

①提高自信心、增强安全感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存在焦虑情绪的朋友,都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总是担心着有什么事情发生,从而导致焦虑。提高自信心,增强安全感,可以让自己的焦虑情绪消失。

②放松身心:焦虑的时候,精神和身体都会变得比较紧张,通过做运动、深呼吸、或者想象的方式让自己身体的放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心的焦虑感。

③自由联想:找个地方坐着或者是躺着,闭上眼睛,先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让大脑放松,然后进行自由联想,不必控制自己去想什么,就放松让大脑里的思绪自己浮现,顺着大脑里出现的事情和感受去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可以让你找到令你焦虑的原因。

④好好思考:如果你知道是什么让你焦虑的,那么可以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慢慢去思考一下该问题,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更好地应对此事,同时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受。如果你并不是很明确是什么事情在影响你,也没关系,你可以对最近的一些事情展开思考,认真地去思考,也可以对最近与身边的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进行思考。这种思考一方面可以帮你找出根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你的生活进行一次整理和反思。

⑤找点事做:焦虑情绪是一种恶性循环,越焦虑就会越让我们注意引发焦虑情绪的事件,从而导致我们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转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如果这种焦虑的感觉太明显,让你难以平静,也可以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一些不用动脑的事情,或者是找一件能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你所喜欢的事情。在那过后,你会发现,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根本不会去想任何烦恼的事情,你就是投入其中,轻松自在。

⑥放空自己:如果太累,太烦,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找个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好好放空一下,什么都不去想。你可以到郊外,也可以找个咖啡店做一下,还可以在自己的房间就这么躺着发呆,或者听听歌也行。

⑦提早入睡: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也会让人心烦的,如果近期感觉到焦虑不安,不妨今晚就早点睡觉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早早进入睡眠。充足的睡眠会让人感觉精力更充沛,头脑也更清醒一些。或许一觉醒来,你会发现整个人的感觉好了很多。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保持睡眠充足: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

⑧认识焦虑:

焦虑 = 不确定性 X 重视程度 X 无力感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件对自己十分重要,但是又没有把握,因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时候,体验到的那种情绪就是焦虑。

适度的焦虑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如果一直处在舒适区里,我们的认知和能力可能就永远无法拓宽,就只能在很有限的已知区域里选择生活。比如喜欢一个女孩,但是万一表白后被拒绝了怎么办?于是感到焦虑;明天要参加一个投标项目,万一项目没有拿下来怎么办?于是感到焦虑;下午要去机场赶飞机,万一路上堵车怎么办?同样会感到焦虑。心理学研究已证实,这种类似完美主义的心态导致的焦虑感,会大大降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焦虑的人来说,最需要调整的,是改变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态度,允许自己出一点差错。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而焦虑感,就是驱使我们走出舒适区的一个动力。

焦虑是你大脑在编造假新闻。不完美的,才叫人生。追求完美,追求绝对,就是追求完蛋。所有的是是非非,错错对对;你都得一一面对,统统体会。大概率事件认真,小概率事件认命!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明天谁都不好使。生命中,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大家往往思想层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所以,不要指望每个人都能懂得你的经历,理解你的喜悲。有些难言的情绪,自己消化就好,一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质疑,懂你的人,无需多言,不理解你的人,不必解释。你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只要尽力而为,问心无愧,时间会证明一切。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做,喜欢的事;说,想说的话;交,投缘的人;惜,身边的情。成长,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源自于对美好的追求,另一个是,对不完美,残缺的接纳。成熟,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学会把握可以改变的事,另一个是,学会接纳无法改变的事。

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自己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为了学会走路,我们会摔无数个跟头,但是你焦虑了吗?没有。当自己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孩子时,为了学会说话,说过多少连神仙都听不懂的话,可是你焦虑了吗?也没有。相反,我们是开开心心、跌跌撞撞、咿咿呀呀的,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什么都学会了。我们现在之所以会焦虑,很多时候心理上有一个误区,就是会不自觉的认为一旦出错了,就会给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件事出现了差错,它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即使当时很严重,事后我们也总有弥补,或者通过其他事情来平衡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不是你走了多少弯路,而是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探索的越多,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一些。

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动起来,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把手头的每件小事都尽力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开始时,就把离你最近的那件事情尽力做好!不要问,不要等,不要犹豫,不要回头,既然你认准了这条路,就不要怕犯错,行动起来的人犯错只是一时的,成功才会必然的。生活中最荒诞的一点就是,有时候你想要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越焦虑,那些让你担心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一个人最好的模样大概是平静一点,坦然接受自己所有的弱点,不再因为犯了错,事情不是自己期望的而焦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旧能坚持下来,保持自己前进的节奏。这样或许会走得很慢,但会走的比谁都坚实。

总之,焦虑障碍是常见的精神障碍。焦虑障碍所包含的疾病,不同分类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焦虑障碍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病程也有不同的规定。焦虑障碍治疗要遵循全病程治疗原则。焦虑障碍治疗的最佳选择:药物+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应首选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心理治疗首选认知行为疗法(CBT)。

精彩回顾:
1、什么是抑郁障碍?
2、什么是强迫障碍?
3、攻克癌症有哪些新成果?
4、早晨一个水煮蛋,营养全面食疗餐
5、你爱的很辛苦不等于你爱的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