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荏苒会合时,一欢如覆水

 点出好未来 2020-01-20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

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詎存?

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会合之难,如次组绣,翻然失去,覆水何救。

近来的天气有些古怪。越是接近年末,越是忽冷忽热、越是天寒地冻。前段时日,整个世界都在下雪。忽然小编就想到一则典故:话说古代咏絮才女谢道韫之诗有逸才,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公大笑乐。”歌什么呢?就是这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公出韵起题,未曾料想侄女有如此佳句。柳絮翩翩,若莺燕。雪舞在风中,这般絮之意蕴,这也真的只有女性思维才能建构出如此印象派的语言。“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小编以为,虽然诗歌写作讲究的还是工干设譬,但透露出女子“惜物惜情”的美好传统,是充斥着消费与丢弃的当下,最难得的真情。

现世,美好的诗句往往被滥用,就仿佛事物的结果并不像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总是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无论在哪个时代,采用哪种方式,就如同纳兰的金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虽作假借班婕妤以合欢扇自喻,描绘初夏的风物景致,但让人唏嘘的不过是时光荏苒。小编以为不断追忆初见时,不过是追忆记忆中最初的美好!有关人的故事,再怎么倾诉所谓淡淡的遗憾和哀伤终会随时间的漫阅而淡忘。不因过往不堪而卑微难过,不因前路艰辛而畏惧胆怯。

本期主题将以木作作为【冬·季】专题的收官。与木相关的物件真是学问太深,与木相关的人与事也是那般覆转难回。话归正题,本次非遗工艺,我们回望一下傀儡戏的历史吧。

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认为由于史料不足,已无法确切考证戏剧艺术的起源,然而假设各民族的文化进展,都经过某些类似的过程,观察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宗教祭典仪式,仍然可以发现戏剧艺术起源的活动,可以推知早期的人类必然有相同的文化模式。继之经过各学派的修正,多数学者认为戏剧艺术源于宗教仪式之说,最为确切。中国的木偶艺术不仅与宗教仪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涉及到由土、木等制成的偶人,因而它的起源更加模糊不清。

木偶艺术是借助木偶作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根据出土文物与历史资料显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三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商代,前16世纪初-前11世纪),春秋、 战国(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11年)出现了谓之“刍灵”的“束草为人形”,用为明器葬于墓中。“俑”是由古代社会人殉的习俗逐渐演变而出现的,因此当时这部分陶俑应该称之为丧葬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工艺、种类和造型水准较前朝又有很大进步。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中国历史上由祭仪而转身成为喜庆娱乐活动的戏剧方式,木偶(傀儡)戏是经典的代表。

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说汉末年间,作偶人以戏,手持其末,出其帏帐之上。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可见,当时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应景出现在仪式中。同时,在文献《颜氏家训·书证》载:“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世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调戏,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庚亮尔”。这一记载为探寻中国木偶戏形成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踪迹。

时间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唐宋,更是开启戏剧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象,木偶艺术日渐成熟。有学者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由此可见,机关木人不仅能饮酒唱歌吹笙,更可以演出如《三国》等整台剧本,七寸舞台上文武场,生、旦、净、丑有30多个不同形象的道具人子(一尺多高)。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龙衣、蟒袍、凤冠、霞帔,一应俱全。已然在表演与制作上臻达完美的境界。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所谓闾市盛行焉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50余座”,“可容数千人”的表演场地。元朝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光芒四射的元杂剧为中国的文学史、戏剧史增添了光辉。与戏剧艺术息息相关的木偶艺术在元朝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只是记载元代木偶艺术的资料很少,目前仅有《朱明优戏序》及《观傀儡诗》等两三种。

穿越一下时空,抵达同时代1787年的捷克布拉格,莫扎特的《唐·璜》正在首演。深沉的黑色幽默,充满心理意识、超现实、不合逻辑的象征性风格,还有各种诡异且令人不安的隐约暴力形式都在此交融汇聚,难怪过了百年,在这个充满绮丽色彩的查理大桥下会出现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充满想象力的小男孩。而与此同时,相邻的克罗姆罗夫小镇上,提线木偶演出的底层小人物在乡里民间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得以传承。这种演出通常会以丝线拉住木偶表演,甚至制作与真人一样大的木偶和演员一同演出。因为上演这种“音乐木偶剧”时,演奏的音乐和一般音乐会大同小异,但气氛比普通音乐会生动活泼得多,也较能跳脱语言的隔阂。在这种木偶戏的表现形式底下探讨的是人性、情感等深层的主题。

如诗般的象征隐喻和微妙的暗示,引领观众在诙谐的情节中去深深思考,这也许就是木偶戏的魅力所在。同样,木偶的工艺在戏曲和戏剧的发展中,也走了一条自我完善的道路。早期三分雕七分画,匠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之后雕绘结合,明清之前就已出现了专业偶头匠人和作坊。如今全世界唯一的木偶学院以及国际木偶协会都设址布拉格,木偶制作也成为现代造型工艺的一个独特的艺术样式。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的木偶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的材料本质特点。很多创作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成为可塑性与随意性相结合的精美作品。

舞台之上,舞美、造型的驾驭和追求工艺的尽善尽美是导演和匠人的终极目标。回到浙北乡间的“泰顺药发木偶”,我们不难发现,古代匠人早已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栩栩如生。活色生香的这一幕如今想来也是令人目眩神迷。

于是,小编不由开始心向往之,很想透过木偶的背后去窥探隐藏在人物内心的起伏和秘密世界。当这些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工艺文化,被观众明了一切的全屏视角逐一解读,一出出、一句句使人想不到、猜不了的好戏法和戏文,在一幕幕演出中令人心潮澎拜,不断地被发现,这种快感是只可意会的观戏体验。

很自然第联想到与木偶戏相关的另一种非遗工艺是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基层社会中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以至于后来西方电影初入中国社会,还被称为影戏,可见其盛状!

皮影的制作程序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工艺过程。这种创造性的平面实践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值得工艺界深入研究。

皮影是2D的、木偶是3D的,但是这两者的表演形式却是惊人的一致。各地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木偶戏、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尤其是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对此小编不免有些迷惑。究竟是戏文重要呢还是造型更优先?小编始终以为,文化其实是一种混搭,能够流传下来的工艺也是如此。曾有一个视频《西洋镜》,采用剪纸手法,表现民国十里洋场的一段日常生活,配乐是金嗓子周璇的《花好月圆》,十分的江南。西洋镜,在北方被称为拉洋片,原本是流行于北京城天桥一带卖艺人的京腔京韵,唱段大多数是是将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评剧、河北梆子中的精华糅合而成,风格质朴自然。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这种打着锣鼓招揽观众的拉洋片表演是热闹而掺杂着北方叙事风格的民间艺术,转到南方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开埠城市,自然而然就被改造成带着湿漉漉、软糯江南味道的评弹和金枝玉叶似的细工雕琢,再不复北方的粗陶质感。“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暖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当这首婉转甜腻的歌曲在耳边回旋,歌词中的文本叙述的画面自然就带出氤氲的暖风和江南的湿润空气。那个声音是一种有人隔空拂过脸庞的惬意。或许这个人隔着时空并不存在,但他一定在你心头最柔软的地方。同样,前文所述的两种工艺看似材料不同,泾渭分明。但细细品味,却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源流,更是每个人的家乡情愫、家国情怀。

2019年全年版的24节气,写到这里告一段落。小编明年是否还有勇气,再开专栏写作全新的版本?目前还未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公号的存在的这三年多,承蒙不弃,小编每隔时日就静静地码字,各位看官不需要言语、不需要惦记,在默契里沉稳而简单的陪伴我们走过三餐、走过四季。

前几天,帮小女淘新年礼物的时候,收罗到两件限量版的夏目漱石猫脸T和加缪的la peste T,衣服普通但是传统木刻 面具的设计表现风格却很有戏剧的特色,一下子就击中小编的心。也许就是这独一份的,类似木偶戏独特的隐喻感,可以代表小编当下的心情:“月が绮丽ですね”。依托执着的信念和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文艺梦想。有些人,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有些心动,一旦开始,便覆水难收。

日子还长,请你用未来慢慢品尝……

[大寒]手艺学堂:木偶、皮影

版权©廿四节气手艺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