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大师眼中的平凡生活究竟有多美?!

 太行森林 2020-01-20

卡尔·布洛斯费尔德(Karl Blossfeldt)摄影作品

在这个以虚拟网络为主导的社会,面对日常可见的事物,大家或许会选择性忽略如果一件事物不具备稀有性,就很难引起大众关注。然而就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曾经被一个摄影流派作为主要创作对象。

在现代生活中,大众日常能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那么这些极其常见的事物美吗?关于这一问题,在艺术、美学史上,已经有许多学者、知识分子论述过。答案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因为“美”这个概念无法定论。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Charcoal “Victoria Mathias” in Essen》,1929年

但如果是“发现美”而不是“判定美”的话,其实万事万物皆有其美。在摄影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流派专注于发现日常可见之物的美,那就是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摄影流派。

新即物主义摄影是什么?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Jena Glassware(Beakers)》,1934年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被称为“支配摄影”和“新现实主义摄影”。这一流派在一战后兴起,并在上世纪20年代蓬勃发展,致力于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该流派的摄影家们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节,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目的视觉效果。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Sacred Baboon(Mantelpavian)》,90×101.1cm,1928年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Glaser》,85×154cm,约1927-1928年

这一流派的摄影师们更注重物体的细节。他们用精确的镜头语言刻画物体的表面结构,将被摄对象的某些部分进行突出表现,以达到超乎寻常的视觉体验。

摄影师卡尔·布洛斯费尔德

隶属于这一流派的摄影师卡尔·布洛斯费尔德(Karl Blossfeldt)以植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致力于表现它们的不同形态,日常花园里的花卉在他的镜头下皆以不同寻常的形式出现。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内在美的深入探究,当代摄影艺术才能找到真正的发展方向。

卡尔·布洛斯费尔德《Urformen der Kunst》,1928年

新即物主义摄影师们常常采用近距离拍摄以表现物体的局部,使画面具有冲击感。或者是采取仰拍和俯拍等角度以制造新奇的效果,使原本普通的被摄物体独具视觉表现力。

摄影师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

德国摄影师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Albert Renger-Patzsch)是新即物主义摄影流派的先驱。他认为,摄影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够以绝对精确的方式呈现实物的纹理和细节。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制鞋用的熨斗》,84×138.1cm,1928年

于是,他尽可能清晰、准确地拍摄被表现物。其作品包含野生动植物、机械设备、商业静物以及建筑等方向。评论家们称赞他的摄影作品“具有绝对真实性”。

帕特兹奇的以下这幅作品展现了一棵正在生长的树苗,以独特的近距离构图揭示了“自然具有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一概念。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The Young Tree》,1928年
Hans Finsler《Untitled》,约1926-1932年

另一位新即物主义摄影师Hans Finsler充分利用自己的镜头,也将常见事物中细微之处的美公诸于世。这些照片的拍摄对象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比如巧克力包装纸、灯泡的内部结构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大众难以仔细观察到的细节被摄影师置于影像语境,这令观者倍感新鲜。

Hans Finsler《Incandescent Lamp》,36.9×24.7cm,1928年

一切的开始 


那么在当时,新即物主义摄影为何会产生?一战后,德国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迅速的现代化、城市化令大众迷失方向;经济萧条带来了惊人的失业率;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就此,德国的艺术家们选择与战争带来的后果进行抗争。

阿尔伯特·伦格·帕特兹奇《Departmental Road Near Essen》,1929年

由于不同的个体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不同主张,在这一时期,德国出现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怪诞夸张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流派,以及与之相对的,以冷静、客观为主基调的新即物主义流派。

这些流派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戏剧、摄影、电影等。而不同艺术形式有其各自领域的理论作支撑,在摄影方面,新即物主义艺术家们参照了美国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的理论。
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

保罗·斯特兰德是“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流派的代表人物。反对“画意摄影”(Pictorial Photography)的弊病(如漠视摄影自身的特点,并将照片后期再加工以模仿绘画的现象),追求影像的纯粹。

保罗·斯特兰德《华尔街》,1915年

他认为摄影艺术不仅是理想化背景下的“虚假”画面,摄影的美学价值隐藏在自身特性里。此外,他还提到:“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它需要艺术家正确地观察事物,并运用纯粹的摄影技术。”

Hans Finsler《Ohne Titel》,24×30cm

新即物主义摄影师将这些理论融入他们的实践中,研究和探索了摄影的自身特性,表现了被摄对象的本质,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摄影从之前的虚幻审美中拉回到现实生活。

意义何在?


对身边常见事物之美的探索有何意义?就摄影本身来说,新即物主义摄影是当时艺术家们对摄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对当时的大众来说,新即物主义摄影把他们从画意摄影的虚幻世界中拉出来,从而专注于现实生活。

卡尔·布洛斯费尔德《Blumenbachia Hieronymi》,29.8×23.8cm,约1915-1925年

那么对当下社会来说,探索日常可见之物的美还有意义吗?这就回到开头的一个问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留意现实中身边的一切?

Hans Finsler《Auktion312, Los75》,16.7×23.4cm

在被虚拟网络世界包围的现代社会,大众的社交、娱乐以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但真正关注平凡生活的人少之又少。网络为大众带来便利与多样化体验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心理疾病、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等问题。

Hans Finsler《Auktion307, Los1542》,1929年

因此,新即物主义摄影流派对现实之美的探索为当下被网络包围的社会提供了启示。美不只在屏幕中、在离生活很远的艺术品中出现,美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在天气极好的时候与好友欣赏绝美的落日,或在一个普通周末与家人享受可口的晚餐,暂别网络世界,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共同感受现实的价值与美吧。


[编辑、文/张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