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断碧纱橱 绰约朦胧之色

 古韵流芳殿 2020-01-20

  室内环境的营造离不开空间组合,清代的建筑室内设计在划分空间上,依然继承了前代的一些布局特点。划分空间的手段灵活多样,除了比较常见的各种隔断和帘幕之外,就是碧纱橱。

碧纱橱

碧纱橱

  碧纱橱又称隔扇门、格门。是中国古代建筑室内分隔的构件之一,主要装修在内屋。据清代《装修作则例》,可写作“隔扇碧纱橱”。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写过“纱橱”,那是她那一首著名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碧纱橱,是清代南方地区建筑内屋中的隔断,室内分隔的构件之一,类似落地长窗,而落地长窗通常多安装在建筑外檐,“碧纱橱”主要装修在内屋,也有叫隔扇门、格门。通常用于进深方向柱间,起分隔空间的作用。碧纱橱主要由槛框(包括抱框、上、中、下槛)、隔扇、横破等部分组成,每撞碧纱橱由四至十二扇隔扇组成。

碧纱橱

古典碧纱橱

  除两扇能开启外,其余均为固定扇。在开启的两扇隔扇外侧安帘架,上安帘子钩,可挂门帘。碧纱橱隔扇的裙板、绦环上做各种精细的雕刻,通常是两面夹纱的做法,上面绘制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等精美的绘画或题写诗词歌赋,装饰性极强。

  那为什么叫“碧纱”呢?原来当时的富贵人家常在格心上糊青、白二色色绢纱,绢纱上画画、题词,所以叫“碧纱橱”,或称“纱隔”。“碧纱橱”还有个特别的用处。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生人前露面,“碧纱橱”将大厅隔成南北,北部专为女眷所设,透过纱隔可以望见南部景观和主客的活动,堪称绝妙。

碧纱橱

碧纱橱陈设

  宋代以前,人们一般使用帏帐、帘幕、屏风等来分隔室内空间,到了宋代逐渐演化成了截间格子。它与今天意义上的碧纱橱不同的是,截间格子都是固定的,不可灵活移动。而碧纱橱却可以拆卸、移动和重新组装。

  而清人参考借鉴了汉人室内装修作法,在围屏原有功能基础之上,逐渐拓展了多扇围屏的功用。在围屏的顶部增设横楣,同时安装上下槛,左右添加立柱来加以固定,档心则以绿纱糊饰,逐渐演化成为兼具隔间与隔断功能的室内可移动装饰构件——“槅扇”,多扇槅扇一起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因槅扇档心用绿纱糊饰而被人称为“碧纱橱”。

碧纱橱

碧纱橱装饰

  碧纱橱除了具有隔断划分空间之外,还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主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其槅扇的槅心、裙板、绦环板上面,描绘或雕刻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等,使雕刻艺术与传统室内环境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碧纱橱

传统室内·碧纱橱

  由于碧纱橱的槅扇可以随时拆卸和搬移,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划分室内空间,形成敞厅或小隔间。“槅心”,不但有美丽的纹样和图案,还具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充满了情趣和实用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