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的一首五律,立意高远,还被黄庭坚盛赞

 读书与思考2 2020-01-21
一首好诗之所以可以流传久远,既需要作者细心观察、善于表达,还要融入真情实感。不过要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个台阶,就一定要在立意上多多钻研。比如,同样的描写流水,唐代诗人张旭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而苏轼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勿用多言,很显然东坡先生的大作更耐人寻味。
再比如,同样是以落花为创作题材,朱淑真说,“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而杨万里则如此描写,“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许春。”很显然,杨万里的作品着眼点更加含蓄和深远,也更能打动读者。下面介绍杜甫的一首五律,立意高远,还被黄庭坚盛赞。
孤雁
唐代: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当时蜀地时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于夔州。晚年的杜甫体弱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更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孤雁的意象很多,诗人往往用其来喻人,表达或孤独、或孤高、或受尽迫害等情感,比如苏轼的《卜算子》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人就是以孤鸿自喻,抒发一种飘零的伤感。诗人开篇就描绘了孤雁的哀鸣,“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杜甫不愧为盛唐大才,笔下的孤雁极有风骨。它不仅情感热烈,“不饮啄”三个字,更体现出它的执着,也寄寓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
不过杜甫总是会自我遣怀,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忽然就显得境界开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片与万重的鲜明对比,显得反差极大,更突出了一个“孤”字,也让读者仿佛声临其境,万里云天中一片影,忽隐忽现,令人揪心,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接下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再次刻画孤雁,“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一个“似”字和一个“如”字,如梦似幻,诗人好像亲眼目睹、又亲耳聆听了孤雁在呼唤着同伴。那种孤独和煎熬,其实正是诗人饱经忧患、哀痛欲绝的表现。
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情感,“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野鸦无忧无虑、自得其乐地鸣叫,它们热闹非凡的模样,恰好反衬了孤雁的凄楚和痛苦,也表达出诗人对一些俗客庸夫极端厌恶的心绪。唐代另一位诗人崔涂也有一首《孤雁》,其中几句这样描写,“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不可否认,这首诗写得很有技巧,也表现出一种孤寂的心理。
但北宋的黄庭坚对比了杜甫和崔涂的作品后,还是更加推重诗圣,就在于其立意决定了高下。诗人不仅生动地描写出孤雁的形象,还融入了自己的爱憎情感,概括性更强,思想性也更深刻。
其实杜甫的每一首作品都是如此,所以后世怜惜地说,“诗圣一生愁”。不过他并非只是惦记自己和妻儿,更多的是心系苍生、忧国忧民,令人顿生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