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诗词创作要素 (

 大山风雨同舟阁 2018-05-06

浅谈诗词创作要素

 (2015-06-11 11:23:3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话
我国是一个诗词大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和近代的诗歌,宛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为全人类带来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沉寂多年的中国古体诗词,在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辛勤耕耘下,已开始繁荣昌盛。但是在林林总总的诗词作品中,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怎样写好传统诗词及注意其中的问题是一门大学问,本人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学养根本没有能力谈论这样一个深刻的话题。所以,今天和大家谈一谈在诗歌创作方面须加注意的一些基本要素。权当抛砖引玉。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有意无意地涉及到一些领域。现在我就本人近几年来创作传统诗词的一点心得与大家交流。

一,立意新颖:

 我们每写一篇文章或者诗歌,都首先要确定主旨,主旨就是意。诗歌的中心就是围绕这个主旨‘意’来开展的。一首诗的优和劣与立意是分不开的。意是诗的灵魂,在诗词创作和欣赏中占首要地位。意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宋朝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清朝大才子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散马无缰,不知所指。袁翁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立意亦有高下之分,他因各人的学养、抱负不同而显优劣。现在我选二首古人同一题材的作品和大家一起来甄別立意的高下。首先来看崔涂的《孤 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再看 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两诗同为咏雁,由于立意不同而高下立显。黄庭坚认为崔诗不如杜诗,主要也是从立意上来考虑的。杜诗不同于崔诗,在于他不光写孤雁,还把自己的心情也写了进去,同时把离乱飘泊中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也写进去了,它概括得更深更广,它的思想性比崔的诗就强多了。这就是以立意决定作品高下的典型例子。
 
二,境界高雅
    什么是诗词的境界?简单一点说,境界就是在诗词作品中,作者通过他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向读者展现出的一种意象。她所营造的一种艺术氛围能令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她就象一枚橄榄,越嚼越有回味。有回味则有境界。状物之境为下,抒情之境为中,蕴意之境为上。含情而能会意,慕景而生遐想,体物而得精髓,则易得灵通之句,参造化之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而淡雅谦和,清新古朴,想象超逸,即事生情,即语绘状,着字不多而风流尽显,此为最高之境界。

 三、真情实感
  作人贵真诚,写景贵真实,诗词须有真性情,意境产生于真实情感。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他认为好诗必定是真情诚意的抒发,在第九首他批评陆机诗“斗靡夸多费览观”,认为只要心声表达到位就不必“斗靡夸多”。他反对诗说假话,言不由衷。他认为真情必须来自切实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诗要抒写诗人的真实感受,只在心中暗暗摸索,临摹前人作品,就想画出秦川长安的真实图景那是不可能的。因物而赋形,随景而换步。真情所至方能妙句天成。当然,妙句天成须有一个前题,那就是深厚的生活阅历和扎实的文化基础,二者缺一的话,就算你有再多的真情实感也难以写出高超的文学作品来。这就需要我们多阅读,多积累。
 
四、厚积薄发:
   亚里士多德说“诗最富有哲学意味”,诗最富有智慧和文化内涵,一首好诗就象戏剧舞台拉开的帷幕,露出她所隐藏的缤纷世界,使平常的事物变得扑朔迷离。普通的星空和原野、普通的月亮和大江,大家看惯了,不以为奇,但诗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用优美的文字塑造出灿烂的形象,这时它们就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变得意味深长了。因此我们可以循着她的纹理,去体悟美的意味与思的智趣,去享受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体。如何创作优美的诗歌,必须从学习和观察开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地阅读、品味经典诗词,从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的内函,这就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进而创作,非常实在和有效。在创作时把大脑中储存的记忆或影象调动出来,让它重新呈现在大脑的屏幕上。影像越多越好。调动速度越快越好,所谓创造力就是你把脑海中的影像重新排列组合,然后改变现状,开拓新视野,增加新元素,尤其是增加别人想象不到的元素。然后组成一首诗,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鸣。

五、含蓄隽永
   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含蓄是许多艺术作品中所蕴藉的内在美。绘画的象外之境,音乐的弦外之音,小说中的‘冰山原则,’电影中的空镜头等等都是含蓄艺术的具体表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就是今天人们所说诗的语言,就是含蓄蕴藉的好作品。过于直白者不能称其为诗,至少不能称其为好诗。须用形象来表达意境,这是诗词文体区别于小说散文的一个内在的标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蓓蕾初开,幽香始熏。含蓄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含蓄就是用极少量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去遥指天外,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诗愈隐不露、其味愈浓郁强烈。唐代著名诗人王建一次参加考试,主考官让考生们自拟题目写一首诗,王建就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新嫁娘词》,对新娘子过三朝作了生动描写:‘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中的这位女主人公,郑重其事地洗净双手,下厨房制作五味调和的浓汤。因为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先请小姑尝尝味道,以便根据她的意思作些调整。这首小诗,采用白描手法,不着一字议论,十分简洁明快。虽只寥寥二十个字,所写的又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却形象地勾画了新娘小心唯谨的神情,展现了她那机敏丰富的内心活动。当然,通过这首诗,王建表术了另一层的深远含意,那就是我不知道当今皇上喜好什么,可否请主考大人暗示一二? 再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尤其是三四句,是流传久远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现出了诗人劝酒的殷勤。诗人和朋友已经喝得差不多了,离别的时刻也快到了,为什么诗人还要频频敬酒呢?第四句道出了诗人劝酒的心意:‘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既写出了远行人今后生活的寂寞孤单,也写出了诗人对朋友今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一语道破远行人与送行人双方心底深处那种真挚、复杂的感情。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
 
六、朴实自然
轻风徐来,不惊一尘。不琢不雕,意深词浅,自然朴实与含蓄蕴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朴实乃诗词写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朴归真,不着痕迹,于温和平淡中寄寓真情实意。许多新诗人的最大毛病是不朴实,他们在卖弄和显示,而不是在流露,想用标新立异的语调引人注意,这是小家子相。真正的好诗,她不依赖于华美的文字,朴实淡雅的作品更能被人们千古传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大诗人陶源明的著名作品。文字简洁朴实。字句中真情流露。简简单单的话语,却表现了诗人的性格 。所以,千古以来都被人们称颂。再来看一首现代人写的咏冰箱:‘心中清冷入凡家,偶得开怀仍罩纱。 便有青青青似野,可怜从此不开花。’ 冰箱心中特冷,有的上面罩着轻纱,打开来有森森寒气。上面两句写冰箱的特征,拟人的手法 。‘便有青青青似野,可怜从此不开花。’三、四句更好的表达了冰箱的作用。进入冰箱的东西,青色还是跟在野外一样,可是进入冰箱后就再也不开花了。冰箱保鲜的作用也说出来了。冰箱是一个平常的物件 ,作者却能写得这么富有诗意 。看似平淡朴实却大有味道。这个就是功力。 平淡近乎天然,则臻于至真至美之境界。 天然,就是不加任何外在的、人为的修饰,豪华落尽见真淳。现在我们的饮食也一样,要天然纯绿色的,因为它有营养。美女也是一样,选美都有泳装展示。 文字也是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七、语言精炼
   写诗有如矿里掏金,需惕除杂质,精心冶炼。做到简洁、凝练、利落。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精炼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诗歌要精炼,即使心中有千言万语,也要惜字如金。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读到过一首不精炼而可以传诵久远的诗。精炼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欲精炼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所谓成竹在胸,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精炼。炼字炼句,人皆知之,且容易达到,但是炼意之说,知道的人比较少,什么叫作炼意?就是明白取舍。此为写作诗词高层境界,故较难达到。诗词不工,是不精思。不思而作,写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要学会忍痛割爱:叶多花蔽,词多语废,溺水三千,只取一瓢。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关键去处,一个字眼,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造出一种意境。所谓诗眼词眼,皆从精炼中得。沈德潜诗话云:‘古人不废练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时常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杜甫有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推敲故事可说明一切。
 
八、勤奋谦恭
  无恭敬之心,无以向学,无谦逊之心,无以进步。本人在网上常给人点评作品,评判之时不敢妄言。创作诗词须不耻下问,多问多闻,能者为师。不可不懂装懂,半桶水晃荡。诗词写作须日积月累,勤学苦练,多看多写,质量的提高大都以数量为基础。多用心思,善于观察,常葆诗人之心,常蕴诗人之情。所谓火候讲的是岁月的功夫,天才除外。就常人而言,于此道浸淫数年或有小成,浸淫数十年方能登堂入室。要不怕害羞,要懂得‘道吾恶者是吾师’的道理。脸面人人看重,无脸面则千夫所指,但面皮太薄不足以学诗,要经得起批评,勇于改过,知错能改,方可学到真本领。袁枚云:‘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九、活用典故
    诗中用典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含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其意韵非白话文可以代替。律诗也只寥寥五十六个字,有时不用典故,真难表述心意。再则诗贵含蓄隽永,否则何来口耳相传的千古经典绝唱?精华皆浓缩而成。用前人典故深化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於典故中求新,最妙是有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就象水中放盐,须饮水才知咸味,方为佳作。用典须有所选择,不可一味堆切。不能为用典而用典而卖弄学识或故弄玄虚。淡如白开水,咀嚼无回味之诗是作者修为不够的现象。无论是欣赏或创作诗歌都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欣赏时才不会望文穿凿,写作就能寓情于典,借典传神了。培根有句名言:“凡思想都思想过”,引伸可以说凡语言皆语言过,凡创作皆创作过……典故用得巧,如武术之借力,能以少胜多,达言简意赅之妙。再则诗有诗语,曲有曲词,非平铺直述可释然。旧体诗歌多为抒情寓事、儿女幽情、愤俗怨世、烘云托月、借古喻今、吟花咏雪等不一而足,借典托今就成了理所当然。用典尽力做到了三点;一;恰当,用之于当用有助于表情达意。二;易懂,决不以辞害意,不艰涩费解。三,入神;不为用而用,而是赋予新意,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十、整体谐调:
   把握诗歌中的谐调,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谐调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追求谐调,是有情有景的艺术极致,更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那些形象优美、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的古诗,无不讲究诗歌的谐调艺术。用语平和淡雅,章法前呼后应,字句稳妥得当,音韵抑扬顿挫。得此四旨即能称之为谐调,亦诗词上乘之作。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前人的绝妙之作。《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満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深秋的午夜,不仅看到了月落,听到了乌啼,感到了寒霜满天,还看到渔火映照江枫。诗人将这些物象与午夜钟声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完美、深邃的意境,达到了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感人致深,精美超拔。《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夜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在成都无凭无依,流落飘零,夜愁不寐,寂寞孤苦,诗人顺江而下,在航行中除细草微风,危樯夜舟,什么都感受不到,夜孤寂得令人难以忍受。这里诗人以情观物,移情入物,使得空间的一切存在都变成自身情绪的对象物,塑造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世界。让外在的物象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其高超的谐调手法成了后辈人学习的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