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写作之字法、诗词的立意、学诗词从何而学

 虹72 2020-09-27

转:登书山的博客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字法

诗摘词选

因为句法和字法的关联太大,所以我们合在一起说。句子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结构通了之后,那么怎么样作好句子呢?自然和炼字、炼词分不开。

首先要妥帖,妥帖就是要把你想说的东西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这是基础。因为讲究韵律格式等,所以表达出最适合心境需要功夫。传统的东西讲究功夫,功夫不到家内行人一眼就看得出,所以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天才大都靠不住,灵光只会乍现,很难持久。废话一圈就是文字的驾驭能力,对文字的使用要心神一动,便可信手拈来。

再则是亭匀,能准确的表达显然还不够,因为是诗还要美。亭匀便是搭配调和的意思,就像一个女子的着装,根据身材、面相、气质等要进行搭配。比如色调、方位、宽瘦等,总之要协调,达到赏心悦目,那么美自然便出来了。但有人也为了奇特,偏偏反着来,形成自己奇崛、迷离、苦涩、耿硬等风格,那是非常高明的境界了。所有的论述和习惯都是用来打破的,破则重生,自成一家也是极好的。但要守住、作通一种风格不易,如果一首诗一半奇崛一半和雅,那显然不成。

第三要典雅,典雅不是用典。用典只是一种譬喻的方式,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许是为了偷懒、才穷才用典,甚至是为了卖弄读书多故意为之。其实这样做反而令人生厌,封建社会的思想情怀很难与现代人非常契合,所以要妥帖很难,但不反对用,因为自古以来人的情感还是相通的,这也是诗为什么可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那字句怎样做到典雅呢?当然是不要轻飘,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也叫意象群落,是诗经以来形成的物象。比如说柳便有离别之意,还有什么香草美人等,这是吸收传统,如果能很好运用,必然比较的典雅。关键还在立意上,意不深自然就会飘。

第四是新鲜,并非你用现代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就是新鲜,因为几百年后你写的已然就是旧的。新是指没人用过的立意、手法等,嚼人家嚼过的甘蔗还有什么味?这点在词性转换上的应用很有意思,会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创新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是可遇不可求。虽然很多都是推敲上的功夫,也是颇要些灵性。

第五是力道,很多人写律软绵绵的很娘,那何不作成词呢?萎靡不振必然不是好诗。怎么做才有力道呢?虽然跟每个的性格有关,但从技法上也可以调整的,直接的就是炼字,炼动字,把静态的描绘成动态,或者相对动态,一活便有了力,也可以使整诗不弱。

还有深致、神韵、境界、格调等,似乎离技法的范畴有些远,所以我们且不谈。至于用律、用韵等基础也没什么好谈,所以略过。

诗词的立意

网络 醉月诗苑

一、什么是立意

那“意”又是什么呢?意就是思想,就是诗词的主题。

就是你要在诗词中要表达的内容。词的立意,就是立你要表达的那个诗词的主题思想。

二、立意的重要性

  词的章法结构,都是“形”的范畴,而诗词内在的东西就是要有情,有意境,有立意。就像武功,任何一种武功光有架势是没用的,必须有内力的支持才厉害,所谓有形无意的都是花架子。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

诗词的功夫,可以分为三层:其上为立意,其次为言辞,其次为格律。格律和言辞,可以有专家,但立意是绝对没有专家的。所谓做诗词没有专家,就是指立意的功夫绝不是专家所专有的。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可以。诗家的高下,不在诗词格律的修养上分,而是在立意的功夫上分、在做人的境界上分。这一点,诗家不能不深思。

  写好一首诗词的关键是情、意境和立意。“情是诗的基础和支柱,情乃诗之魂,无魂则是僵尸”(尹俊语)。

注意这里的诗是个大概念,包括词。

情是诗之根,无情则无诗。写诗不但要情,而且要激情、真情,才能出好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词的本质是什么?

流沙河说:“就是画加话”。

无象难为诗,无味则无诗。

尹俊说:“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成体态。”

郑邦利指出:“人云诗词有三柱:即情感构成诗之魂,思想构成诗之骨,意象构成诗之象。诗之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象,犹人之有魂、有骨、有貌”。

所以写诗词必先立意,必先立好意;炼诗必先炼意,修改诗必先修改立意。立意至关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首诗词的存亡绝续,非比一般。

下面罗列一些名人谈立意,以证其重要性。

杜牧:《答杜充书》说:“文以立意为主,”

“词彩章句为之兵卫”。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张其俊在《诗词炼眼》的“炼意”中指出:“意高则格高,意深则旨趣远,意雅则情韵超凡脱俗。”

清人叶娇然《龙性堂诗话》说:“作诗高手在炼意,炼格炼词次之,词格之炼,人恒知之,至炼意则未必知也。故知炼意者可与言诗。”

乔亿说得更清楚:“落想凡近,取境平熟,纵谋篇炼气再好,不为好诗。未尝谋篇炼气,遽欲逐字逐局细加推敲亦枉费功夫。盖全体未安,如何遽商量字句也”。

三、填词立意有什么要求?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立意和立意的重要性,那么该怎样来立这个词的意呢?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词的立意要“新”

不“新”不“奇”,不能吸引读者,平淡无奇令人难以卒读,遑论其他。

所谓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

物情厌归,笔意喜生;

拾人牙慧,为人不耻。

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李树喜指出:意重在出新,同样事物和题材的作品,新意往往就是亮点

尹贤指出:写诗要注意避熟趋新。求新求真,始终是一切艺术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臧克家提出诗要.“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李元洛指出:“不论是佳篇乃至精品,都离不开“新其意境、”“新其想象”、“新其语言”。

陈中寅则提倡“求异思维”、“反向思维”、“超前思维”。

其他还有“翻案法”等等说法,提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指诗意要新。

张安民说:“待有新意再赋诗.”所以说“诗无新意休轻作,平淡无奇莫浪吟。” 写诗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才有韵味。一句话,诗意要新,诗意贵新。

(二)词的立意要奇

所谓“奇”,就是立意要新奇、神奇、奇趣、奇妙之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 奇趣,因其奇,才有趣;

奇与趣相连,趣与味相连,奇趣即味,味即诗。

  一字之奇可以使境界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

举数例来说明:

A.洞庭湖君山石碑诗云: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曾于方外见麻姑”纯属神话,但说得活灵活现,神奇之极。

 “曾于方外见麻姑”纯属神话,但说得活灵活现,神奇之极。

诗人告诉我们,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一定不少。

且所说的君山“原是昆仑山顶石,是被“海风吹落洞庭湖”的。可能么?昆仑山顶石,吹到洞庭湖中竟变成了一座君山,岂非又是奇中之奇,但读者却不认为是荒唐,反倒觉得奇趣无比,喜闻乐见,这就是诗贵新奇的特殊效应。

B、杨逸明《元宵节漫笔》末联:

书生且把幽帘梦,包入汤圆手自搓。

奇思妙想的把幽帘梦包入汤圆中,而且亲手慢慢的包好,搓圆。 岂非又是奇而且美么?

C、盛树森《观光衡山大源渡电枢纽》中有云:

渔人欲识诗中句,钓出红鳞问仄平。

渔人可向红鳞问话,而问的是渔人不懂的诗中之仄平,倒象鱼儿也深谙诗词格律似的,又岂不是新奇而有趣么?

如:李调元代某官老夫人,题寿屏诗:

太老妇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以及朱元璋鸡年欢宴作鸡诗: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皆以奇趣流传于世。这种写法叫 “奇崛法”,亦称 “逆挽法”,

或先平淡,后崛起;先惊险,后挽救。

如唐伯虎的《咏雪诗》、李调元的《麻雀诗》等亦属此类,

(三)词的立意要立的“高”。

 “高”与“深”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立意高的涵义有二种:

1、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境界高。

即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的博大襟怀等高贵品质。

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吉鸿昌临刑时,以大地作纸,用手铐作笔,为我们书写了: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皆是光昭日月,掷地有声的不朽诗篇。

2、二是艺术境界高,下面也举两例。

(1)欲飞还敛,欲露还藏。

  如石理俊在《欲飞还敛的联想——诗词审美小札》一文中所举的辛弃疾《采桑子》下半阕的赏析文辞,即是艺术境界高之一范例,可谓精彩之至,兹摘要转录如下:“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欲说”、表明胸中块磊,不吐不快;“还休”,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容说得,只好今天的天气了。

  最妙的是末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语,此乃“欲说还休”的最佳注脚。刚说“欲说还休”,却不直说出原因,而一下却跳到“天凉好个秋”去了,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之意。奇特跳跃,出人意表,引人遐思,比直接批判南宋偏安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效果,不知好到多少倍,真是风流千古,妙不可言,韵味无穷的绝妙好词。

  同样是批判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方式尽可不同。林升的“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接批判。李清照的《绝句》(项羽):“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影射批判。辛弃疾的《采桑子》下阕是“欲飞还敛,欲露还藏”,是欲擒故纵式的批判。方式不同,各臻妙境。但辛词构思别致,亦庄亦谐,颇富情趣,使人喜爱,因而更具韵外之致。

(2)包孕丰富,意函多层。

  如杜甫的七律《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就意涵八层:上下句各四层:

游子作客苦,一层

有家归不得更苦,二层

秋天作客苦,三层

怀愁登台苦,居高凭远,触景伤怀,四层。

五层;满怀艰难苦恨独自登台更苦,忧国怀乡,思念亲人,情何以堪!

六层;抱病登台苦,集国破家亡,疾病于一身,焉得不苦。

七层;老年多病独登台更苦,长期艰难苦恨谁为分忧。

八层;百年指一生。根据杜甫当时的情况真是万苦千愁,然而能在一联中包函。

老杜是怕回不了老家了

八层意思,确实古今罕有,所以有人把此诗誉作千古第一律诗是很有道理的,当是立意高的又一典范。

(四)词的立意要“深”。

“深”指含蓄隽永,蕴籍丰厚,艺术高超,精湛,使人回味无穷。

下面也举两例。

1、含蓄蕴籍。

  一般说来,诗贵含蓄曲折,含蓄曲折乃诗词之大美。司空图《诗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谓含蓄之善品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亦即此意。丁芒说:“诗作多义解,诗无达诂,其实就是多用暗示、象征手法达到含而不露,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诗人以燕子之主人的变换,描写了时代变迁,王侯第宅成了普通人的家的住处,以婉曲的构思,表达了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没有一句议论而感慨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复合运笔,

  如石理俊在《复合运笔——诗词审美小札》中例举的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即是饮誉千古的艺术修辞美的光辉典范。而且种种修辞元素,一经形成“绿肥红瘦”便产生质的飞跃,出现崭新的诗意。不仅如此,它反映出经风历雨中此长彼消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绿肥红瘦”是对立统一的新鲜、独特的形象,这诗句闪烁着自然辨证法的光辉,这可谓艺术修辞的千古绝唱,真可谓高之又高了。古往今来名句佳章极多,上面所举数例只是说明立意必须“新、奇、高、深”,实难缕述。

(五)填词要立意境和意象。

  意境就是你情绪产生的环境,也是你抒发思想的境界。这个意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虚拟的,只是你临时搭建的一种氛围,也可能是二者融合的或实或虚的一个场景。意象,就是或人或物,或山或水,总之是你可以寄托情感的一种事物。意境有了,不见得你就能写下去。

  为什么呢?因为意境只是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有东西“唱戏”才对。这个“唱戏”的东西就是意象。有了它,你便可以在你设计的环境里,尽情地去围绕它抒发,或描写、或刻画、或寄寓一种情思、或陈述一种情绪。如: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毛泽东)

这里“山”和“天”,既是意境也是意象,从意境看它呈现了战事频仍时期的一个大环境,从意象看它直接表现了“高”、“险”、“远”的内涵,虽未直接刻画却是人人共知的。

  词中确切的意象是“马”,词人对马的刻画只有一个“快”字,而围绕着马却连用了三个动作性词语“加鞭”、“未下鞍”和“惊回首”,共同寄托了词人无所畏惧、傲视天下的宽阔胸怀。

  诗词中的意境和意象,我们在这里只是笼统地介绍意思,后面我们会在晚读分别来详细讲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意象,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学诗词从何而学

网络 醉月诗苑

也许大量阅读是基础,文学爱好者大凡受过古典诗词的熏陶。而阅读方法更为重要。

这十读法,不仅对于如何欣赏古典诗词,而且对于如何创作诗词,也是不无启示。

一、读懂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

要读懂一首诗词的开头,

一是要努力联系诗题。

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词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

三是要体会感情基调。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晓上空泠峡》)

前两句无非是在点题,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读出妙处

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

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江阴浮远堂》)

其中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三、读出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 并引》)

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如: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三句所写之景与前两句相比,一是所闻与所见的对比,二是虚与实的对比;前两句所写之景,又形成了高与低、动与静的对比

四、读懂景物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读景物,要善于读出景中之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五、读懂意象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如: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宫·叨叨令》)

此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流水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白云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此外,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怀远”,也可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读懂典故

古代诗歌中,常常有咏怀古人古事古迹的内容,也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这就要求在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写到了周瑜,其实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心情。

想当年,周瑜年轻有为,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未就,既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外,周瑜能够建立功业,还得力于孙权的重用,而自己呢?在政治上却屡遭排挤打压,因而又流露出了对现实的不满。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七、读懂主旨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

如: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南柯子》)

作者上阙先写大雨将至,再写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可怜的鲜花,但这并非是为了惜春伤怀,下面的一个“莫为”已清楚表明了这一点。下阙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身上——“人间辛苦是三农”,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而结尾一句也解释了上阙中“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的原因。由此可见,本词主旨是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同情的。我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

八、读懂技法

在阅读诗歌时,还要树立“技法”意识, 要了解相关概念,并吃透其特点。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要吃透其特点,在回答问题时正确运用。

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我们要体会所用词语的妙处、分析某一诗句的作用及一首诗的艺术技巧等。

九、读懂诗人

常言说,鉴赏诗歌要能“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所有的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飘逸豪迈,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南宋诗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东坡》一诗,该诗的作者苏轼一生坎坷多磨难,但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而结合原诗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十、读出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