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律?在很多人看来,它是一种约束自己的能力。通常一个人越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在我们看来,他就越是一个自律的人了。 比如有的人能够常年坚持早睡早起,有的人坚持每天跑步,还有些人保持每天看书的习惯等等。 后来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或许自律本身就是要做一些自己之前不愿意做,但是本身却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事情,并且要持之以恒,不断去坚持。 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共识,于是“头悬梁锥刺股”、“控制不好自己体重的人何谈控制人生”这样死磕自己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成。 我们也越来越觉得,要想养成自律的意识,就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毛病”。比如放纵享乐、比如逛街唱K,这样才能够越来越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 曾经的我也是就是这样认为的,也在努力地这样去做。 记得大学时候,每次假期回家,无论自己多么想要追剧,也要克制自己的想法,选择拿出一本书来打消自己的时间。感觉只有这样,我才是一个上进的青年。 直到毕业以后,我也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说句实话,这种习惯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快乐。尤其是感觉额外看的那些书,并没有为我带来更多实质性的改变时,我更怀疑这些年看的那些书是不是都喂了狗。 到底是我自己看书的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我对于自律这件事情理解本身就出了错呢? 后来我还真的找到了答案,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答案的结果都是肯定的。即:我既用错了方法,同时也误解了自律。 关于第一点,我之前的文章曾经提到过,并以分享的方式总结了一些高效读书的方法。关于第二点,才是今天我们要聊的重点。 到底什么是自律?难道真的是控制自己,让自己以一种“苦行僧”的方式锻炼自己就是对的么?费尽心思地想尽各种办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值得称赞么? 矫枉过正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吧。一味地压制自己,往往会受到更大的反扑。逆反心理的形成或许也是这个原理啊。 那么一个人拥有绝对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难道就幸福了么?绝对不是啊。经济学当中的边际效应递减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像我们吃肉包子一样,快乐的感觉会随着吃的越多而越弱。 小孩子很容易快乐,可是成人却总是不容易笑起来,可见学会让自己快乐,也是一件稀缺的能力。这时候往往需要一些规则的约束,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体验快乐。 说来说去,是不是又回到我们最初认为的自律里面来了? 所以好的自律意识,就是一种管理欲望的能力,它需要在玩乐与努力之间权衡和排序。不断灵活地满足这两种欲望,生活才会更加高效。(我的脑海里出现了敲架子鼓的画面。) 综上所述,真正自律而又富足的人生,就是在“放纵玩乐”和“死磕自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就像我们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一个负责理性,一个负责感性,既要有晓之以理的逻辑性,同时也要有动之以情的共情力。也像我们的饮食习惯,荤素搭配才会健康生长,少了哪一种,都容易为身体埋下隐患。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关于自律的一点小碎语。 (完) ---日更第71天,始于20191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