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彭剑
翁方纲对刘墉说:你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反问:你哪一笔是自己的?
翁方纲写一辈子欧字,终身没脱欧字的桎梏;刘墉写一辈子字,也只是父亲刘统勋的影子。但是都写得好,留名书史。
他俩的问题是:究竟古人重要,还是自己重要? 其实结论很简单:都重要。
古人的文化传统习惯,今人无形中都会或多或少继承,文化血脉很难割断的。无非是古与今,谁占量多少而已。二王书法,大令没有完全走右军的路,有他自己;信本学右军,基本都是他自己;鲁公学大令,多半也是写自己; 东坡写一生,古的东西也不多,基本也是按着父亲的路子写,“三苏”一个字样。邓石如篆书完全不按李斯、李冰阳的写法出牌,我行我素写自己,还特意更名为“顽伯”;何道州临汉碑,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临。到现在的黄宾虹、启功等,临啥碑帖都是自己一贯的写法。说明:古人当然要尊重,而自己更是要珍惜。
现在学书法的,通常被“没得古人笔法、没有古意”或“不逼古、离古人太远”所恐吓。拿古人当紧箍咒并不是学艺术的好事,学古人,最终目的是明白自己!
找到自己,认识自己,虽然不全面,只要是真,就不要被古的牢笼圈死,所以林散之说,学书法要左冲右突。哪用请这么多神仙当监工?启功总结:所谓自我风格,就是古人的优点加自己的缺点形成的。事实上,古人的优点,今人也具备;今人的缺点,古人也早存在。文化特质与人文状态,古今一体。
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或掌握后, 突出自己正确、光明的信念,应对古人心音,纳古于心,让古适己也是必然的。否则天天蹲守在古人的围裙下,终究不会呼吸到新鲜空气。
清代袁枚是个开朗的人,《续诗品》中说: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
所以有时候不妨给自己换一种说法:我先写了再说,看古人哪地方像我?这对于天天临摹古人,自然书写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而言,这样自信心会足点。
学习书法讲究“无我”,才能接近古人;学习书法也讲究“有我”,固执己见才能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