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位书友问我:“自己最近写字不顺手,感觉遇到了一个瓶颈期”。我在帮他调整的同时也在思考,我们学书法的过程似乎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查阅书法资料,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而且有5个问题是书法家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是什么问题呢?第一:临摹与创作各占多少比例? 临摹是学习书法避不开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临摹的目的就是要接近原帖。要在临摹中学习古人的笔法、结构、甚至是学习古人的创作理念。很多人在临摹的时候学的太像了,以至于后来根本无法走出来,也就无法出帖。临摹本来是为了通过形似达到神似。最后形成自己的面貌。清代的书法家刘墉和王文治有过很精彩的一段讨论。刘墉临摹喜欢用意临,有人说他临摹完全是自己写自己的字。当时王文治对他的字很不喜欢,就嘲笑说:“你的字有几分是古人的?结果刘墉立马反过来问:”你的字又有多少是自己的呢?“结果两人都大笑了起来。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书法史上的一个难题,临摹和创作的成分各占多少呢?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理解。 第二:捻管与运腕哪个更合适? 这个问题在书法上也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难题。笔者自己初学的时候,以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为摹本。老师就教了捻管的技法。后来改学魏碑,老师又教了用腕。什么是捻管呢?其实就是在转折的地方使用的一种笔法,多为写出圆润的笔画,手指捻动,边行笔边捻管。而运腕也是为了在转折处写出圆润的笔画。但是,是通过手腕的扭转,调整笔锋的方向。运用这两种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从整体看,又各有优点和长处,笔者觉得用腕更习惯点吧! 第三:坐着与站着写哪个更合适? 初学的时候,有的老师要求坐着写,后来又有老师要求必须站着写。反正是各自有各自的理由,都说得头头是道。后来发现站的写着久了,坐下来又不行了,坐着写得久了,又站不起来。总之,都不太合适。最后就按自己的理解,写小字的时候就坐着,写到大字的时候就站着。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第四:形与神该如何选择呢? 形与神是书法中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也是临摹过程中的一个问题。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神似而形不似”,这也是书法家在临摹中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从客观的角度看,只有具备了形似,才能有神似。也就是神采是通过具体的点画来表现。笔者觉得,要在理解中学习,从每一笔每一划中理解书法的真正精神内涵。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 第五:师古人和师今人到底哪个更好? 师古人的过程就是学习古人的书法,直白一点就是临摹古人的碑帖。师今人就是学习同时代的书家的字。从长远的角度看,古人的书法才是经久不衰的,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典范。今人的书法在初学的时候可以帮助理解,进步起来也比较快。但是,今人的作品只是在当代比较好,但是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因此不适合长远学习。笔者觉得,无论学习古人,还是学习今人都要以促进自己的进步为目的。要以古人为主,以今人为否。 第六:传统和创新哪个好呢? 传统的东西经常被认为是不好的,是守旧的,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只有创新才能适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多追求创新的丑书大家。他们过分注重书法的艺术审美价值,忽略了书法的文化内涵。也有一些书法家,坚守传统,看不起创新的书法家,也是一种极端。我们从客观角度分析,其实传统和创新应该是一体的,二者缺一不可。 学习传统的目的就是为了继承古人的优秀的精华部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书法,才会走得更远。但是,一味地继承,不去创新,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笔墨当随时代”,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应该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书法也不例外,书法创作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笔者觉得,书法的传统与创新都应该重视,在继承的同时学会创新,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书法。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
来自: fengweifeng9 >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