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嘉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铜器,为公元九年王莽立号为新朝时制造的标准量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青铜器的发现非墓葬出土,而是于1924年发现于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据说新莽嘉量是由宋金元明清内府一路流传下来的。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前后210年。 王莽建立的新朝,公元8年至公元23年,前后15年。 新莽嘉量青铜器铭文专家释读结果: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既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质疑一、青铜器新莽嘉量不是墓葬出土,而是历史流传之物,是如何认定其为王莽新朝时期的青铜器的?认定的依据是什么? 质疑二、隶书文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隶书已经成熟应用,里耶秦简的秦末时期也是隶书,整个西汉时期就更是隶书文字发展的高峰时期,但为什么新莽嘉量的铭文是篆书文字写成?这样的篆书文字在西汉之后的新朝有谁能看得懂呢? 秦朝末期,西汉之前的里耶秦简,隶书。 西汉时期,公元前140年-前118年,孙膑兵法竹简,隶书。 西汉初期,公元前186年,马王堆竹简帛书,隶书。 东汉时期,石刻文字拓片,隶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字,基本上就是楷书。 以上从秦末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文字,基本上正确反映了我们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秦朝末期到东汉末期基本上都是隶书文字,东汉末期到魏晋南北朝楷书文字出现。由此我认为,处于西汉之后的王莽新朝时期的文字应该是非常成熟发达的隶书文字,不可能是篆书文字,即使是按篆书文字的方式书写的文字,也不应该保留有汉字的造字本意,因为按汉字造字本意书写文字的方式早在西汉之初就已经失去。 质疑三、新莽嘉量铭文中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文字? 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文字。 这是新莽嘉量铭文的文字。 以上两者相比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呢?秦始皇诏书的文字是金文大篆文字,新莽嘉量文字是篆书文字,那么新莽嘉量的这个篆书文字是大篆还是小篆呢?通过与秦始皇诏书文字的对比,很明显新莽嘉量的文字是大篆文字! 春秋时期隶书出现,那么西周和商朝的文字就有可能是小篆文字,而商朝之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应该是大篆文字。所以,新莽嘉量铭文的文字就应该属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而不是隶书非常成熟发达的王莽新朝时期。 质疑四、专家对新莽嘉量铭文的释读结果是否正确的反映了铭文的真实历史内容? 专家对新莽嘉量铭文的释读结果: 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既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另外,还有人将铭文中的该字释读为“市”字。
释读结果中的误读、误识现象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点、每一撇、每一横都有其特定的表示意义,一旦汉字的字形结构出现了变化,那么其所代表的汉字意思也会跟随着发生变化,尤其是那些在字形上差别很大的文字,其意思的表达就更不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不是同一个意思的文字,却当作同一个文字来辨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铭文所反映的内容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真实的结果。因此,我认为新莽嘉量铭文的释读结果并没有真实的反映铭文中的历史内容,而是与真实内容有着很大差距或区别的释读结果。 西汉之后,王莽的新朝时期,隶书已经非常成熟和发达,而新莽嘉量的铭文却是用大篆文字书写而成,尤其还是用造字本意的方式书写而成,所以我认为新莽嘉量青铜器不是王莽的新朝时期所造,而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某个时期铸造而成! 新莽嘉量铭文的内容,由于文字的字体不同,书写方式不同,和造字本意的充分体现,其内容一定不是隶书非常发达的王莽新朝时期的内容,很可能和王莽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新莽嘉量的铭文,我们正在着手翻译,待翻译解读完成后,我们将会尽快公布我们的解读结果。敬请期待! |
|
来自: 动力实体能 > 《祖规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