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族

 动力实体能 2020-01-21

     《华》一文是本人于2018年6月30日写的一篇文章,着重讲述了汉字“华”的来历和意义。“华”就是历法制定的原理图,“华”就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建木,就是伊甸园中开启人类文明的生命之树,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称谓!

      人类文明起源于历法,来源于历法,没有历法的发明创造人类将永远存续在原始蒙昧的黑暗之中。历法的发明创造不仅推动和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转变,更是产生了人类世界中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思想!可以说在目前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之中,唯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完整的、成熟的、高人一等的人类先进的思想体系!正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了这个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有的思想体系,才产生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由人类本身自然发展出来的文字系统,而不具备这种思想体系的其他各个民族都不可能自然发展出任何文字,他们只能在中华文字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文字,如古希腊字母、阿卡德楔形文字等无一不是在中华文字的基础上开发改造出来的文字。

      那么,为什么历法产生已有长达五万多年的历史,却只有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完整成熟的思想体系呢?这是因为历法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发明创造的,所以历法最先最早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应用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历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几百万年以来人们对于天地大自然的认识和看法,年月日的使用,时间概念的建立,抽象思维的方式第一次成为了人们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人类思想产生的基础,以往简单直观的物象思维下的大自然在历法的指导下,在思维方式转变的情况下,物象不再是没有意义的物象,而是具有了很强的说明意义的物象。冬至到冬至最长日影的重合确定了一年的天数,一年又被划分为四季,四季又被分成了二十四节气,从此之后,农耕的发展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此之后,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农耕文明形式在中国产生!农耕文明科学有序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以往的生存生活状况,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在满足温饱的情况下,第一次有了思考的时间,第一次在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升华和质的改变,这个思想上的升华和改变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意象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方式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思维方式的产生才产生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由人类本身自然发展出来的文字,以及数也数不清的影响后世人类文明发展的各项发明创造。为什么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意象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文字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创造?为什么几乎所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都由我们中国人发明创造?就是因为在历法产生之后,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走过的思想发展之路,这是一个认识、总结、到再认识、再总结的漫长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思想发展升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没有这个漫长的过程,思想和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得到转变和升华,就不可能自然产生出本民族的文字!

      “华”是历法制定的原理,“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华”还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产生和转变的源泉,“华”更是几万年以来始终以历法为文明发展核心的代表族群,这个族群就是秦始皇统一汉华中的“华”字,就是我们不曾听说过的华族!

      华族,什么是华族?就是产生历法并制定历法原理的民族,就是在历法实施和运用中产生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民族,就是几万年以来始终以历法为发展核心的民族,就是发明创造出汉字、榫卯结构、金属冶炼和世界上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民族,就是以玉为美,以青铜为尊,以道的思想为指导的拥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就是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流域创造出超级思想和超级文明的民族,就是在距今5700年左右被大洪水毁灭的民族,就是乘船出海、劈波斩浪将文明带向世界的民族,这就是华族!

      华族,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坚定的维护者和继承者,华族的先辈们在世人尚不知文明为何物之时,在世界上绝大部分民族尚在为生存而挣扎之时,他们就已经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创造出了辉煌灿烂、感同日月的超级文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几十万年不遇的大洪水将以长江流域为核心发展区域的华族文明血洗一空,几万年来积累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这个洪水有多大?重达六十多公斤的四羊方尊被发现在半山腰上,重达67公斤的象纹铜铙被发现在师古寨山顶上。如果说转耳仑山的半山腰只有六七十米高的话,那么师古寨山的山顶则绝对超过一百米高,这两者的高度就是当时的水位高度,就是对当时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洪水最真实的写照和记录!什么是铺天盖地?什么是巨浪滔天?什么是排山倒海?或许只有这场摧毁一切的大洪水才能告诉你这些词汇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大洪水过后,瘟疫四起,有钱有权的王公贵族们乘船离开了长江流域,进入了大海,走向了世界。而未受大洪水侵袭的边缘地区的人们和没有跟随出走海外的人们则在万分恐惧之下开始了由长江流域向中国的北方和黄河流域地区慢慢的迁徙。这个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迁徙,即是灾民避难式的迁徙,也是文明中心发生转移式的迁徙,而且还是南方语系的华族人向以汉族人为主的中原地区的迁徙。

      汉族。六千年前的汉族,就是居住在黄河流域地区,没有文字的北方农耕民族。从人种上来说汉族与华族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应该是同一民族或种族,能够让人们感到明显差别的就是他们之间所使用的方言和文明程度的高低。虽然早在几万年之前的华族就已经在长江流域产生了发达的文明,但这种文明的发展却是始终沿着长江流域进行分布的,之所以是这样的分布,主要受限于陆上交通的不便和对水上航运的依赖,离开了水路航道,这种十分先进发达的文明似乎就很难以得到发展与传播,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还无法得知,但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和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来看,这种依托于大江大河的文明特点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说大江大河的存在就是人类上古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大洪水之前,在华族人向中原和黄河流域地区迁徙之前,河南的舞阳,甘肃的大地湾和马家窑,陕西的宝鸡和山西的某些局部区域已经产生了非常高度的文明发展,这种具有高度文明发展特点的文明究竟是长江流域文明的延伸还是中原或北方地区独特的局部文明发展呢?通过对大地湾彩陶图案和刻划文字的分析,通过对马家窑彩陶图案的分析,通过对宝鸡和山西青铜器的分析,我认为以上这些七八千年前的文明发展都是长江流域文明发展的延伸,而不是局部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由此可见,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文明并不是一个局限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文明发展,而是一个以长江流域为主并延伸到中原部分地区的文明发展。宝鸡的窖藏青铜器、山西的鸟尊、安徽月牙河的龙虎尊以及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耀着上古超级思想学说的光辉,无不体现着道思想体系的深邃和智慧,而所有的这些体现与说明都是通过器物上的文字形象化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早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汉字的应用与理解已经达到了多么高深的程度!

      人类文明的发展自古至今从来就不是均衡的发展,也不是齐生共灭的发展,而是有先有后、相互影响的渐进发展过程。当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时,中国的北方或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也同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而是依然处于非常原始落后的初级农耕文明的状态之中。没有文字,也没有金属冶炼技术,更没有超级先进发达的思想体系。或许是方言不同的隔阂,或许是陆上交通的不便,更或许是文明发展程度不同的巨大差异,南方的华族与北方的汉族就这样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持续了长达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同样的人种、同样的语言,就是因为发音的不同,就是因为方言的差异,却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洪水的发生,摧毁了华族几万年来积累的文明成果,摧毁了文明发展的核心,迫使处于文明发展边缘地带的华族群体不得不向以汉族人为主的北方地区迁徙。华族人的到来打破了久已形成的隔阂,使原本平静如水的汉族地区波澜四起、风云突变,高度文明与低级文明之间的冲突随处可见,一方是没有退路的背水一战,一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盘不受侵扰,或许华汉两族的矛盾与仇恨就在此时被深深地埋了下来。

      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用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创造了巨量的财富积累,又用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成为了独霸一方的霸主。那么背井离乡的华族又用了多少年或多长时间才在中国的北方、中国的中原地区再次崛起并成为统一汉华的霸主呢?华族是拥有高度文明和超级思想体系的民族,在苏美尔文明中,在古埃及文明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超级思想留下的痕迹,但为什么在中国的本土上,在以华族为文明主体的炎黄文明中我们却看不到超级思想学说留下的蛛丝马迹呢?甚至于我们在号称华宗的秦始皇的铜车马上都没有发现半点的思想火花呢?难道说创立炎黄文明的华族都是一些不具有或没有掌握超级思想学说的人吗?

      历史就是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就是如此的让人难堪。为什么同一民族、同一文明形式下的族群流落到海外留下了超级思想学说的痕迹,而在自己的本土上却踪迹皆无呢?我本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超级思想学说是上古中华文明的核心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思想学说的掌握者是核心文明的核心领导阶层,而该核心领导阶层在大洪水中全部罹难无一幸免。

      2、核心文明边缘地带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达官贵人和掌握并了解超级思想学说的人们,在大洪水之后都乘船相继离开了中国,沿长江而下奔赴了海外。

      3、文明边缘地带没有能力出走海外,又不愿意在灾区边缘继续待下去的人们,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向北方或中原地区的慢慢迁徙。

      4、这些迁徙至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华族人们并不是有计划的、规模性的迁徙,而是零散的,不约而同的一种自发性的迁徙。

      5、这些迁徙至北方和中原的华族人们基本上都处于前期高度文明的低端,既不完全掌握汉字的运用,也不清楚超级思想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6、文字的运用可以慢慢恢复,科学技术也可以慢慢搜集整理,而思想学说的失去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无法收集回来了。

      7、思想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代代相传的概念,中间既不能隔代,也不能断代,一旦出现这种隔代或断代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挽救和恢复,那么就是以后再发现了这种思想学说的存在,也是很难再次接续下去的。

      虽然迁徙到北方或中原地区的华族群体并不是前期高度文明的掌握者和拥有者,也不是高文化、高技术、高思想和高文明的持有者,但他们与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原住民汉族相比,还是要明显的高出许多许多。随着文字、技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随着农耕种植的大面积展开,随着本土文化坚韧而浑厚的底蕴展现,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迁徙到北方的华族人很快就积累到了一定的财富,很快就成为了北方乃至中原地区最富有的群体。财富的积累,生活的富裕必然导致权力的集中,各个部落,各个邦国在一二百年的时间里渐次形成,前期文明中那种以邦国形式存在的文明模式再次在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开花结果。

      文明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均衡发展的,也不是相互平等的,华族群体在以汉族为主的北方地区快速崛起,必然导致华、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原住民的优越感被彻底消弱,由最初的强势群体逐渐转变为了弱势群体,甚至于华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江河日下、斗转星移,几万年来平静如水的中国北方在华族人到来后的一二百年当中,由一个原始落后的社会状态摇身一变而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发达、最富有、最文明、最先进的地区。

      洪水退去,几十年或上百年后的长江流域开始逐渐有人群聚集,农耕生产得到恢复或重现,虽然此时的长江流域文明已经无法与北方或中原地区相提并论,但在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后依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型邦国式文明形态。

      南方、北方的邦国式文明形态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多少代?我们无从得知,也不知道其中究竟发生了多少事?但我们知道这种邦国式的文明形态是由秦始皇结束的,因为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中国也是在秦始皇执政期间才第一次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由此,我有理由相信,夏禹书中所说的国家统一就是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统一汉华!那么,为什么统一中国的真正称谓是统一汉华呢?汉就是汉族,就是中国北方的原住民,华,就是华族,就是中国南方的原住民,汉华的统一就是对中国南北方的统一,南北方的统一就是全中国的统一!

      昔居号新空之攻,统一汉华,极美冠皇龙,夙愿得偿。

      贤古度量衡统一,华宗陟立,保标追奔,量百忘门臣。

      由三星堆石柱铭文的解读内容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秦始皇统一汉华的历史事实,以及度量衡统一的真实再现,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那种万民普奔、众王追随的热烈场景!汉华的统一,开启了汉华两大民族的融合。文字的统一,不是几种文字变为一种文字的统一,而是所有不同方言的民族都使用同一种文字的统一。文字的统一加深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了同一个国家的认同感,不管你说的是什么样的方言,也不管你是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大家使用的都是汉字就都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国家一统的基本方式,避免了像欧洲那样多语言、多文字、多国家的分立状态。可以说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个统一的国家形态,文字的同一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个文字的同一性则来源于秦始皇对于文字的统一,对于汉华的统一,对于度量衡的统一和对于国家的统一。

      华族和汉族,从根本上说就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种族,但早在几万年或十几万年前的中国,由于交通的不便,由于方言的不同,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由于文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很长一段的中国上古或远古史中,汉华曾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那么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开始将汉华两个民族认同为同一个民族的呢?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吗?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文再慢慢的来分析和叙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