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十七章 郑和的秘密使命是什么?

 动力实体能 2020-01-21

      伊甸园在东方,伊甸园有四条河流,产生两河流域文明的苏美尔文明来自于伊甸园文明,伊甸的发音与印第安的发音非常接近,而印第安人为我们中国人几乎是世界上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再从苏美尔人的语言和文字以及外貌特征上来看,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苏美尔人就是我们中国人!苏美尔人的Suen,阿卡德人的辛(Sin),古希伯来语和现代希伯来语中的Sin,西奈半岛的Sinai,以及后来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Sina等等无一例外的都证明中国一词的外语名称起源于苏美尔人崇拜的月神Suen和阿卡德人的Sin。因此,我认为古希伯来人所著的圣经旧约中的讲述是真实的,是在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撰写的历史故事,虽然故事的成分比较浓厚,但历史的事实也是依稀可见的,我相信古希伯来人没有这个能力,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编撰一部震惊世界的史诗名著。

      上帝创造了亚当,然后取亚当的一根肋骨又创造了夏娃,夏娃和亚当则创造了全人类。既然苏美尔人是中国人,既然伊甸园是在中国,那么发生在伊甸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中国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夏娃亚当的故事很可能不是两个人的故事,而是历史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亚当是创世的原理,夏娃是原理结出的硕果,原理和硕果的结合创造出了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由此,我认为上帝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亚当就是伏羲发明创造的历法,夏娃就是全人类和我们中国的第一个文明形态或文明社会--夏华!人类文明自夏华起始,中华文明自夏华开始绵延不绝长达上万年。又根据伊甸园的传说和苏美尔文明是来自于伊甸园的文明,以及印第安的名称,我认为距今6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高度极高的高度文明,而这个极高的高度文明的名称很可能就是伊甸文明,伊甸就是6000年前中国的名称。

      以上所有判断的根本来自于8000多年前湖南高庙出土的双帆大船图案,来自于5800多年前马家窑彩陶上极其先进的榫卯结构图案,来自于五千年前古迦南人成熟的造船与高超的航海技术,来自于7000年前河姆渡成排出现的木结构建筑。没有发达先进的榫卯结构技术,就不可能有先进的造船技术,没有超然于世的历法原理,就不可能远渡重洋,因此,历法与榫卯结构技术构成了上古中国最为核心的发展要素,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两个核心要素才使得后来的中国人具有了远渡重洋的能力并将文明带到了全世界。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6000年前的中国人乘船外流时所走的海路路线的呢?这就要从明朝的郑和舰队说起。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实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且网上也多有介绍。我所要谈的主题是为什么郑和要七下西洋?目的是什么?郑和舰队人数28000人左右,大小船舰100艘左右,七次下西洋所走的路线基本相同,都是从江苏的苏州或太仓出发,经福建到达今天的越南,然后从越南前往印尼、马来西亚,再由马来西亚至印度的古里。可以说郑和舰队前三次的西洋之行都是以印度古里一带为终点的。从第四次开始才进入了阿拉伯海来到了波斯湾的口上,可惜是在伊朗登陆上岸的。由于在伊朗一无所获,从第五次开始便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了亚丁湾来到了红海岸边,可惜的是又一次上错了岸,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沿岸登陆了。我真的有点儿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当时的郑和舰队从沙特阿拉伯出来时不到对岸的埃及和苏丹去看一看呢?反而是从红海出来继续向下来到了东非的摩加迪沙和蒙巴萨。可以说东非的摩加迪沙和和蒙巴萨就是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最终的终点,因为郑和在完成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之后并没有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而是客死他乡在印度的古里。

江苏起航--越南

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印度

印度--波斯湾,印度--亚丁湾

      郑和七下西洋是受明成祖朱棣之命开展的远航行动。这个命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命令,因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所以无人得知。由于郑和在七下西洋的28年里没有为中国占领争得一寸土地,也没有为中国赚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是耗费了巨额的金银财富进行了七次看似毫无意义的远航。但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远航却能连续七次和持续28年之久呢?因此,我认为郑和舰队的远航不是没有意义的远航,而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远航,并且这个远航不是以领土扩张为目的,也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以不惜任何代价都要完成或实现的历史使命为目的的远航。

      由郑和舰队的七次航行路线图可以看到,前三次都是先到越南,再到印尼、马来西亚,然后到达印度古里的航线。路线重复,目的明显,这个看似非常明显的目的既不是为了获取领土,也不是为了得到利益,而是为了打探消息、探寻先人的足迹。这个所谓的先人的足迹就是6000年前出走海外的中国人的足迹。寻找到这批6000年前出走到海外的中国人就是明成祖朱棣向郑和下达的死命令!

      郑和舰队第一次起航始于江苏的苏州,没有直接向东进入太平洋,而是过福建来到了越南,说明早在郑和舰队第一次起航之前就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就已经有了资料或消息的来源,说明那些6000年前出走海外的中国人或是朱棣黄帝所要寻找的那批中国人是向西南方向走的,且目标直指越南。这也是为什么郑和舰队没有就近进入太平洋的主要原因。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不仅是郑和舰队西下印度洋的必经之路,还是布满和获取6000年前中国人出走海外的信息来源之地,同时也可能是郑和舰队中转休息停留的场所。在通过前三次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古里之行后,基本确定了这批出走海外的中国人的行径路线,那就是这批中国人在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都有过短暂的停留,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入阿拉伯海的这条路线。至于为什么要进入阿拉伯海而不是选择在上述几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延续,我认为可能是气候环境的原因导致他们最终放弃了在以上几个地区的停留,因为上述几个地区无一例外的都是热带海洋性气候,台风暴雨司空见惯,不利于农业生产,或没有发现可用于农耕灌溉的大江大河。

      在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获得可靠资料和信息的情况下,郑和舰队开始了进入阿拉伯海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和最后一次的远航探寻。可惜上错了岸,可惜没有走到红海和波斯湾的尽头,可惜那些将文明传播于世的中国人早已被后来崛起的游牧民族屠杀殆尽。郑和的壮举,郑和的使命,明成祖朱棣的愿望至死都没有完成和实现。

      看看波斯湾和红海的地图吧,你就会知道6000年前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选择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为什么选择了尼罗河地区和两河流域地区。这两个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深入波斯湾和红海的尽头,都是深入大陆的腹地,都是远离海洋的天然避风美地,并且都有着非常充分的淡水资源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狭长的尼罗河黑土,宽阔的两河流域,足以让前去的中国人施展他们的农耕绝技,足以让他们停留下来将文明传播。虽然他们带去的技术与文明并不是当时中国的核心文明和最高技术,但也足以让他们扎根异乡再现文明的辉煌与灿烂了。6000年前的世界尚处于荒芜野蛮无序的状态,唯有我们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人类几千年、上万年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的社会,中国人的文明就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文明,中国人的技术就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技术,中国人的一切都是先进文明和发达的代表。当来到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中国人开沟挖渠引水灌溉之时,当麦浪滚滚牛羊遍地之时,当一幢幢房屋拔地而起之时,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当地人的眼里,在世界的眼中,这哪里是和他们一样的人啊!这简直就是神仙下凡啊!

      随着时间的流失,随着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那些原始落后的当地人知道了中国人的来历,尝到了文明带来的繁荣与甜头,但当他们知道这些神一样的中国人居然还有对神的崇拜,居然来自更加文明发达的地方时,可想而知当地人的脑海里和心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是五雷轰顶也是云海翻腾,真的让人无法想象这个没有见过面的神又会是多么的神奇,那个更加文明发达的地方又会是怎样一幅光景?

      郑和舰队的远航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和郑和客死他乡的结局无果而终。这种不争一寸土地,不为一分利益,耗费巨资的远航被现在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理念与解释,究其原因就是无法解释清楚为什么郑和要反复多次的、持续近28年的、不计成本的七下西洋?朱棣黄帝的命令和郑和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其实从郑和连续七次远航的路线图和6000年前中国人大规模外流的历史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朱棣黄帝的命令和郑和的使命是什么了,因为他们所走的路线完全符合当时中国人出走海外到达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路线和路径,所以说郑和舰队的目的不是战争,也不是贸易,更不是什么宣扬国威,而是去寻找亲人和先祖,谁的亲人和先祖?即是明成祖朱棣的先祖和亲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和亲人。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研究一下朱棣或朱元璋的族谱或家族历史,或许会从中发现些什么相关的内容。

      6000年前出走海外的中国人除了向西到达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几支之外,还有向东进入太平洋的多支中国人群体,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和美国岩石上的汉字甲骨文就是这些东渡太平洋的中国人创造和书写的。由于后来游牧民族的崛起和对外来民族的残酷屠杀,这些东渡太平洋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被毁灭殆尽,残留下来的中国人则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名称不是外族所起,而是印第安人的自称。早在清朝末期就曾经发生过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向中国求救的事件,墨西哥的印第安头人亲口向清朝大使证明自己就是几千年前来到墨西哥的中国人的后裔,但因当时国力有限和能力所及并没有对求助的印第安人实施应有的帮助,时间一长也就渐渐淡忘了。

      复活节岛巨石像,波利尼西亚南岛语,南美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以及中国福建与南美墨西哥的隔海相望,就像是一条珍珠链将文明传播的各个元素串联在一起。西经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东跨宽阔的太平洋,这就是6000年前的人类文明大传播,这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征程。但令我们感到心痛和遗憾的是,这些启迪人类文明和开创人类文明的先驱者先后遭到了后来崛起的游牧民族的残酷屠杀,千年文明毁于一旦,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今天的人们参观游览,这既是一曲文明的颂歌,也是一曲文明的哀歌。

不要忘记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