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年代初探

 动力实体能 2020-01-2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挟灭六国之余威,集统一之壮举,号令天下,诏告四海,见令者无一不从,闻诏音无不跪拜。然而,如此强大鼎盛的秦朝却只有短短十四年的历史!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秦国,是秦朝建立的基础,也是秦朝的前身。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公元前246年)继承王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六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秦始皇在位共计三十七年。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其年龄仅比秦始皇小三岁!为同一时代之人!

      战国七雄中的其余六国: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齐国,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助周武王灭商后建立。

      韩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大约在其55岁左右完成了影响后世长达两千年的史学名著《史记》的撰写和修改。

      中国文字产生和演变的大概年代:

      甲骨文,商朝文字,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金文,商、西周、春秋、战国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公元前1300年-前219年。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即公元前800年左右。

      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使用的文字,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后被隶书取代。

      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和360百科,本人整理。

      从战国七雄产生的年代上看,最早产生的是楚国,秦国的产生比楚国晚了将近350年左右。从秦始皇的生年上来看,秦始皇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为同一时代之人,两人仅相差三岁。从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年上来看,其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只有76年的间隔。

      再看文字与年代的对比:

      秦国,产生于公元前770年,于公元前221年实现全国统一。即文字以大篆为主,金文为辅的使用年代。统一文字之后,全国通用小篆文字,直到公元8年左右才被隶书所取代。由此说明,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之前,秦国使用的汉字是大篆,统一之后一直到公元8年使用的都是小篆。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从时间上看,西汉所使用的文字应该是小篆无疑。也就是说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小篆来源于大篆,是对大篆文字的继承,对于精通文字和必须查阅大量史料的司马迁来说,阅读大篆写成的历史资料和史册应该不是一个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也就不可能有史记的存在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开篇第一段话:“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此段史记中的记载,说的是秦始皇的来历,即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娶了吕不韦的妾,生了秦始皇的意思。此段文字中的“妾”字就是原文中的“姬”字。“姬”字在西汉时期可能已被用于表示美女的意思,但在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时期,“姬”字并不是美女的意思,因为秦始皇生年之时的文字是以大篆为主的金文混用阶段,“姬”字的本意应该是不规矩或不规则的意思。

      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诏书中的文字很明显就是大篆与金文的混合体,这个文字的混合体不仅保留了汉字的造字本意,还保留了金文书写的灵活性。由此,我认为用汉字的造字本意来解读秦始皇父亲时代的文字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司马迁在阅读由大篆和金文的混合体写成的文献资料时,出现了错误的理解与解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详细的记录了“皇帝”一词的来历,就如同现在的各种资料中介绍的一样,来自于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字,皇帝之称为秦始皇亲自定夺。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中没有出现皇帝的称谓呢?诏书中虽然有两处出现了皇字,但都不是皇帝的皇字的意思,而是统一的意思。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皇帝一词的来历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故事情节异常浓厚,甚至于连君臣之间的对话都写的清清楚楚,但对于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却是轻轻的一笔带过,统一度量衡诏书之事提都没提。这是为什么?史记中浓墨重彩的皇帝一词的解释确实如其所说吗?通过对文字结构的分析,通过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重新解读,通过对秦阳陵虎符铭文的解读,我认为皇帝一词的来源并不像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那样,“皇”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依然是以汉字造字本意的表现形式存在的,皇帝就是统一帝的意思,是人民对秦始皇的称谓,而不是通过大臣们的推荐,秦始皇亲自定夺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二十六年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

      经多方查询,几乎所有的古文字字典中都没有黔字和酺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甚至于连大篆都没有,这两个字都出于小篆,也就是说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产生的。因此这两个汉字都不可能来自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的文字记载,或是司马迁本人对历史资料文献的误解、误读。由于我们刚刚重新解读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内容,我们发现在诏书中也出现了被司马迁说成是“黔首”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并不是现在的人们和司马迁所理解的百姓的意思。

  从诏书中黔首二字的用法来看,首先黔首二字不是连用的,而是分别承接上下文的文字构成的内容。再者,诏书中的“黔首”两字并不是小篆的黔首二字,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的黔首二字,虽然从字形上看比较相似,但从字形结构上看,差别却非常的明显。诏书中的“黔”字是无法使用的意思,诏书中的“首”字是祖法运用混乱的意思,就是混乱的意思。上下文贯通就是斤重无法使用(不清),文字混乱的意思。“黔”指的是斤重,“首”指的是文字。黔首两字并不连用。如若此处将黔首二字连用解读,则势必造成整句话四个字意思的完全曲解。甚至于还有可能影响到上下文内容的歪曲与理解性的错误。

      史记在对秦始皇历史的解说中,将黔首二字理解为百姓的意思,那么中国历史上对民或百姓的称呼究竟是不是以黔首相称呢?

      在对甲骨文文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百姓或民的称呼是以丁卯的比喻来相称的。甲骨文的“童”字就是微小的意思,就是在帝的面前所有的人都像是不起眼的丁卯那样渺小,甲骨文“童”字结构中的半个卯字指的就是所有的人,也就是天下百姓。

      再看前文中我们对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小臣”一词的解读,“小臣”就是丁卯的意思,就是专指天下百姓的意思。虢国墓玉器上的“小臣”二字同样指的还是丁卯,还是百姓的意思。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秦阳陵虎符铭文的解读中我们看到,此时对于百姓的称呼已经发生了些许的变化,将百姓称为“甲兵”二字,那么什么是甲兵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甲”字既有立杆的意思,也有丁的意思,“兵”字则指的是低技术含量工作的杂役,但甲骨文和金文“兵”字的字形结构构成都是以绳丁结构为主的构成,所以从文字结构上说,“兵”字中也有丁的因素。因此,甲兵的意思就是丁的意思,就是指天下百姓的意思。

      由秦阳陵虎符铭文中甲兵二字的解读,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对于百姓的称呼方式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商周时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丁卯的比喻来称呼百姓的。那么,为什么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百姓的称呼却变成了黔首二字了呢?我只能认为是司马迁认错了字,或是司马迁根本就不认识由大篆和金文混写而成的汉字,也就是说在司马迁阅读秦始皇历史的文献资料时,其对文中文字的理解和辨识也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人一样,不是以汉字的造字本意去理解,而是以象形的方式去理解,感觉某一个字和“黔”字非常相似,虽然有些许的差别,但又找不到其他与其相对应的汉字,所以就以“黔”字来认定了。“首”字的认定也同样如此,看着像是汉字的“首”字,那就是“首”字了。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以形表意,而不是以形象形。由此可见,早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就已经不知道汉字的精髓是什么了,更不要说用造字本意去解读历史文献中的文字了。如“姬、皇、黔、首”等字的误解、误读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解读了,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不是要否定司马迁的史记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但我非常质疑司马迁对于秦朝历史描述的真实性!我真的很担心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就是第二个“妇好”的传奇故事,或是亚丑杞妇铭文中的亚丑女人。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看不懂由大篆和金文混写的文史资料呢?小篆不是一直持续应用到西汉末年吗?能够熟练运用小篆的人阅读大篆的文字会非常困难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里耶秦简能够告诉我们是为什么?

      过去,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对于秦朝历史的了解大部分都来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其他的历史文献资料非常的少,几乎无法旁证或佐证司马迁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真实性。然而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秦简的出土发现却给我们送来了多达三万七千多枚的秦朝简牍,总字数超过二十多万字,简牍上的文字记载了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08年迁陵县官署的文书档案。请记住,是公元前222年,即早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221年。

      这是湖南湘西出土的里耶秦简。秦简上的文字被鉴定为古隶书,就是由小篆向隶书转变的文字,就是最早的隶书文字。由里耶秦简上的隶书文字说明,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的汉字就已经是以隶书的形式进行书写了,所以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绝不可能是小篆,而应该是隶书。

      这是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被称为云梦秦简。秦简上的文字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实际情况。云梦秦简中的编年记共有53简,逐年记载了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秦灭六国之大事及墓主人的生平经历等。由此可见,云梦秦简中这种我们现在人都能很容易看懂的隶书文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用来书写的主要文字形式。并且再一次的证明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的文字是隶书,而不是小篆。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更应该是隶书文字。

      那么,既然隶书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就已经产生并广泛使用,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却是用大篆和金文的混合体写成的呢?

      隶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多年左右,隶书向楷书的转变则发生在两晋南北朝期间,即公元220年左右。也就是说隶书自产生到演变为楷书经历了将近700年的时间。楷书则自两晋起始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还在继续使用。由文字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来看,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演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变过程,最短需要五百年以上,最长则有可能持续上千年或数千年。我们大家都知道,隶书的前身是小篆,小篆的前身是大篆,大篆的前身是金文,金文的前身是甲骨文。如果我们按照最短文字演变的五百年来计算的话,秦始皇用大篆和金文混合体写成的诏书时间就应该在隶书产生时间的基础上向前叠加两个五百年,即公元前1500年左右,也就是现在历史学家们认可的商朝时期。而如果我们按照文字演变的平均时间700年来计算的话,秦始皇诏书的书写时间就应该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也就是现在专家们还在怀疑的夏朝时期。要是文字的演变过程超过了平均的文字演变时间,那么秦始皇诏书的下诏时间则有可能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400年之间,远超目前认定的商朝和夏朝的年代。

      以上由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推算出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左右,其应用的文字是大篆和金文的混合体,统一文字之后的文字应该是大篆而不是小篆!由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司马迁不认识用大篆和金文混合体写成的文字,为什么在其撰写的秦始皇本纪中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和那么多误解误读的文字,为什么要浓墨重彩的将皇帝一词的来源写的像一个传说故事一样,为什么在秦始皇本纪中对统一这一重大功绩轻描淡写,因为司马迁和秦始皇之间相隔的时间不是七八十年的时间,而是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所以,司马迁不认识秦朝的文字或文史资料上的文字,也是有情可原的。

      通过以上文字发展规律的推算,我终于搞明白了许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都江堰和长城的建造年代。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李冰父子能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建成都江堰这样庞大的水利工程?为什么长城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修建,功绩却要算在秦始皇的头上?但如果要以现在的推算结果来解释的话,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因为长达两千多年历史的秦朝无论是修建什么样庞大的工程,在时间上来说都已经足够了。

      或许有人会问,秦朝的历史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夏商的历史往哪里放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倒是非常想问“你提出了夏商的历史,但你知道夏商的历史是什么吗?夏商的历史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吗?秦朝的文字是大篆,商朝的文字却是甲骨文,你相信吗?”对于司马迁史记中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我唯一相信的就是秦朝灭亡的年代,公元前207年,因为这有里耶秦简和云梦秦简的佐证。

      秦朝的年代:公元前2100年-2400年至公元前207年,时间跨度达两千年以上!也就是说中国西汉之前的历史全部都要推倒重来!我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我的推断与看法,请大家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