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湿秘要

 憩苑 2020-01-21

《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第九章除湿秘要·第一节理论要点

 除湿秘要(2020-01-20 22:10:04)



古人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说不大正确。除湿远不限于利小便。本章将扼要交代重要的除湿方药,并尽量中西医结合地说明其机理。

第一节   理论要点

问:古人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那么,除湿就是利尿吗?

答:不完全是。此话出自,明代医家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上溯可以追寻到《金匮要略》。治湿自然包括利尿,其适应证是各种水肿,小便不利。但中医所谓湿不限于水肿。

问:水肿之外,还有哪些湿邪致病呢?

答:湿邪是六淫之一,故外感病可因湿邪引起。这时,治湿就不是使用利尿药。

问:湿邪之说可以追溯到哪里呢?

答: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长,緛短为拘,长为痿。其中的湿,就是外感病因之一。

问:伤寒家有湿邪之说吗?

答:有的。《伤寒论》中,有两条经文如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1]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2]主之。

今《金匮要略》中有:“辨痉湿暍脉证并治”一篇。此篇本应在《伤寒论》中。后人移入《金匮要略》。其中有几条经文如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问:温病家有湿邪之说吗?

[1]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2]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

答:不但有,而且湿邪很受温病家重视。清代人王孟英著有《湿热经纬》,专门讨论湿热致病。

问:仲景法和温病家治湿的方法相同吗?

答:不同。仲景法多用附子、白术(洪钧按:仲景时代没有苍术之说)温散寒湿。温病家说的湿常与热合称,故温病家常用清热燥湿之剂。对此将结合方药进一步说明。

问:西医有无湿的概念呢?

答:西医借用了中医的术语。比如,西医有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只是,西医不认为,它们是湿邪所致。

问:西医的水肿不属于湿吗?

答:西医把水肿分为肾源性、肝源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黏液性、特发性、药源性、老年性等。但是,不认为水肿是湿。

问:中西医说的湿,都是初始病因吗?

答:不都是。湿也常常是疾病过程中的产物而且有害,故要设法祛除。

问:今中药学教材有三章涉及湿。分别是:祛风湿、化湿和利水渗湿,都在本章讲吗?

答:是的。本书为求简明,把它们都归为除湿。

问:尊意似乎不很重视湿,这是为什么呢?

答:与寒热相比,作为初始病因的湿,确实不太重要,即湿邪致病远较寒暑少见,且很少引起危急大证。又,我认为,湿近于寒。试看日常生活中,除湿的最好办法是烘烤,即提高温度,湿会自去。这就是为什么,伤寒家用温热药除湿。再加之,我认为,风的本质也是寒,于是治风湿也宜用温热散寒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