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MrKujng 2020-01-21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心灵捕手》

拥有其他人仰慕的天赋却自甘堕落活在底层,少年威尔在酒吧等地方虚度自己的大好时光,争强好胜,狂妄自大,追求完美的同时又十分自卑,一次偶然机会解开了麻省理工数学教授布置的高难度数学题而成为了他的重点培养对象。威尔对前来治疗的心理医生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最后却在肖恩的面前“败下阵”,逐渐敞开心扉面对内心的自我,逐渐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后遵循自我想法延续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我,对自我认知清晰的个体会有一个顺利的社会化过程,前期的威尔显然是对自身认知产生了模糊,而导致他认知不清的原因源于成长的环境和身边没有明人的指引。心理医生肖恩的出现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威尔,打破了威尔与社会筑起的厚实壁垒,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威尔重新获得自我回归主动融入社会之中,顺利进行自己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解题成功

一.自我认知

心理动力学是指深受精神分析理论与知识所影响的一种取向,其中一个分析理论框架是依附理论。在鲍比的依附理论中,强调亲附对象不仅是在身体上可以靠近,更强调心理的呈现。精神分析扩展了病理学的范畴,这不只是结构内的冲突,也包括着系统内的缺失,即自我结构发展已经损坏。心理动力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放弃驱力理论,逐渐强调关系对自我形成的影响。对于分析威尔来说,不是驱力占主导地位,而是一种自我的需要。[1]

看过影片的人想必都了解到少年威尔不幸的童年生活。早年被母亲抛弃,后被继父殴打虐待,辗转三个寄养家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成长中没有稳定的亲附。小小年纪,不仅受到身体被暴力的痛苦,同时也面临着精神方面被遗弃的痛苦,卑微低声下气的生活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挫败着威尔的自尊,对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1. 1.亲密障碍,情感躲避

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未来心理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家庭环境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孩子的性格养成与未来的成长之路。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心智和才能发挥这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父母宠爱着的孩子内心会产生爱与温暖。缺乏关爱的童年遭遇构成了他早期成长过程中始终不能摆脱的梦魇,也使他在没有疼爱和关怀的状况下将自己的内心完全封闭起来[2],成长过程中的他感受最多的是这世界待他的冷漠和残暴,久而久之便与这个社会构筑起了一道墙,将自己与社会隔绝。

也正因为在儿时情感想接近时屡遭抛弃,所以当有人想穿越这道阻碍与他构建情感上的联系时,威尔下意识会感觉恐慌,内心处于高度防卫状态。种情感的接近于他而言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尽管对方带着满满的善意。

这在影片里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形式。在酒吧里面对喜欢的女生不敢主动上前;下雨天里勇敢向她打了电话,结果接通后却不说一句话,匆忙挂断;成为情侣后不敢向女友坦白自己的过去,撒了一个又一个慌,就因为觉得女友太完美,自卑到觉得自己会破坏这份完美的存在。又如影片镜头的体现方式中可以看出他那无助的复杂情感:威尔头靠在窗上,静静地望着窗外斑斓的世界,车内却一片昏暗寂静,就像威尔孤寂的内心。[2]

  1. 2.自我迷失,矛盾人格

我是谁?我在干嘛?我要去干嘛?灵魂拷问三连暴击已成为一种人们迷惑的表达,但这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苏格拉底曾提出一条忠告:认识你自己。对我们而言,在世界的核心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自己。可惜的是,威尔固然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赋智慧,却因为有不幸童年而塑造出了一个不健康的、情绪不稳的、自卑的、脆弱的、孤独的、对生活没有期待没有目标只求苟且一生的心理状态。

拥有他人不可及的天赋却自甘堕落叛逆不羁,宁肯干繁重的杂活,对高薪工作充满不屑之情,每天混迹酒吧等地虚度光阴。他到底是谁,人生到底该如何走,他要成为谁,这些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未解之谜。

自控力不强、执行力却十分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因为自己心中尚存的一点不满就一言不合冲动选择挥拳而上,同时也因为自己优秀的大脑而略带点自恋,在朋友面对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的刁难中挺身而出,机智回击。一面是十全十美一面是一无是处,两个表象的融合让威尔的人格尤其矛盾,让他的内心混乱而又迷茫,无法得到统整[1]。威尔对自我认知模糊的影响于个人而言不利于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同时也会出现“泯然众人矣”的情况,于社会而言无异于失去一位优秀人才,威尔潜在的对社会的仇恨心理也无形中增加了社会隐患。

存在着情绪严重不稳定情况,拥有强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对自我身份感存在紊乱,对抛弃产生恐惧,通过种种现象观察可知一个事实:威尔患有严重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3]

面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威尔,肖恩能解开心结让他得到自我回归的最大原因在于肖恩主动与威尔建立的平等良好的人际关系。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二.人际关系

  1. 1.舒茨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而支配需要时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支配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时指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社会情景的联系,包容——支配——情感就犹如稳固的等边三角模型,若是其中任一要素不能满足,就可能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其他严重问题。[4]

威尔把自我与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墙,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他、拥有情感障碍的他、对自我认知模糊的他需要被他人爱,却最终爱而不得。论及影片里肖恩和威尔所建立的这个关系,原本应该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在肖恩的帮助推动下逐渐向朋友关系所转换,运用心理分析治疗中的移情方法给予了自卑脆弱的威尔足够的安全感和包容。他可以明显感觉到威尔对心理治疗的抗拒心理,知道如果一直保持着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将不利于对威尔进行治疗,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后面威尔的自我回归。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1. 2.肖恩-威尔人际关系分析

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初次见面的威尔对肖恩产生了反移情,自以为聪明的他识破了肖恩的画所隐藏起来的悲伤情结,闹得不欢而散。而在这次短暂的见面中,也让肖恩定下了治疗威尔的信心。第一次见面成为了这段关系的定向阶段。

第二次的交流,肖恩努力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试图接近威尔的内心对其进行心理探索。自我暴露直接把自我袒露在他人眼前,瞬间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原本对心理医生充满敌意的威尔感受到与前面一起的不同,那就是平等。

第三次的会面是以沉默开始,沉默结束。威尔欲言又止,肖恩则坐在他面前一言不发,他在等待着一个能让威尔主动敞开心扉的契机。在第六次会面时,沉默到最后肖恩在威尔即将开口的时候终止了本次治疗过程,正是这种冷处理让威尔与肖恩这种治疗联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在第七次的时候,威尔突破了内心的障碍,开口诉说着这么多年来内心的惶恐不安,肖恩重复的每一句“It is not your fault”重重砸在威尔脆弱的心灵上,终于,他忍不住在肖恩怀里痛苦落泪。

而在之后,威尔充分正视自卑情结,还卸下自己的伪装面孔[5],与威尔建立一种超越医生患者的治疗关系,成为了稳定交往无话不说的朋友。在面临爱情与职业的抉择时,肖恩一句“这是你想要的吗”让威尔迈出了勇敢的一步,选择开着朋友送给他的小破车去往加州寻找女友。而肖恩也在与威尔的交流中逐渐摆脱妻子离世给自己带来的悲哀情结,获得了重新出发的力量,并与老友约定下次同学会上见。

影片在二者都获得自我救赎中落下了帷幕。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脱离社会——探究《心理捕手》里的心理学

三.总结

从人物发出的一篇名为《住在203室的隐居男孩》文章引起了社会关注。12岁前的沈齐健康、有礼数、成绩优秀,12岁后的他被认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变得自卑。父亲的一把火,让沈齐在12岁就遭遇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出事当天,父亲把沈齐反锁在卫生间,虽没有亲眼看到父亲杀人的全过程却也全程亲耳听着母亲和外婆的呼救声从大到微弱。身体的创伤可以治愈,心灵上却永远留有烙印。203室的紧闭让沈齐彻底关闭了那扇通往外部现实世界的大门。

在正值成长的阶段,沈齐却与社会断绝了联系。曾有一位大爷提到,在四五年前的深夜,他下楼丢垃圾时曾看到2楼楼道里有一个黑影站在透着微光的窗户前,却在听到脚步声后迅速转身躲进了203。他想被拯救,他想得到救赎,想得到自我回归,但社会却没有给予他及时的一系列治疗,从而让沈齐的人生一步一步坠落至无尽的深渊……

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事关着整个社会。除了自我完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促进人格完善的重要过程。如果有像肖恩一样的人愿意靠近他,愿意与他袒露心扉,愿意帮助他重新认清自我获得自我,会不会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自我与他人,从来都是社会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心灵捕手》中威尔的心理动力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4(01):112-113.

[2]胡龙春.《心灵捕手》的心理路程[J].电影文学,2012(03):126-127.

[3]刘爱红,杨振伟,张耀,董湘玉.浅谈移情在心理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从电影《心灵捕手》的心灵治疗谈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01):45-46.

[4]王琳琳.“三维理论”视域下构建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路径研究[J].才智,2018(01):6+8.

[5]吴美.析电影《心灵捕手》的“自我回归”精神[J].电影文学,2014(17):112-1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