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贵勇,中国教育报的编辑和记者,文学博士,专栏作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如何区分? 说到非虚构类阅读,很多父母可能比较陌生,中国更常见的分法是:绘本、桥梁书、图画书、儿童文学、科普、漫画等等,很少区分虚构与非虚构。 虚构与非虚构是一种图书分类方法,北京开卷、豆瓣读书、乃至欧美的图书都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少年时》第46期《写作》中一篇文章,给出了如下定义: 虚构类作品:是作者以想象为基础创造的作品,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构的。具体门类包括小说、戏剧、电影剧本、诗歌。最早的虚构类作品应该是远古神话。虽然是虚构,但作品里的人物、情节、生活环境、情感内容等,都能真实、凝练地反映现实世界,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是以某种方式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态度或展望。 非虚构类作品:是虚构类写作之外的其他写作,包括各类应用文、散文、报告文学、传记、随笔,虽然文学性比较强,但也属于非虚构类写作。经典散文,如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洪迈的《容斋随笔》都属于非虚构类作品。 
《少年时46·写作 为文思开另一扇窗》 维基百科给出的非虚构类定义如下:基于真实事实和信息的作品。作者认为它们是客观的。这些作品的范围包括一些论文、新闻报道、回忆录、日记、文献、科学研究报告、图片、自传、旅行指南、蓝图、技术文件、使用手册、图表等等。 涵盖的领域从自然科学到如地理经济研究、历史研究、社会观察研究、战争、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哲学、还有艺术等多个专门领域。 判断一个作品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有很多标准,台湾英文绘本阅读讲师廖彩杏提出了M&M原则,即通过材料「Materials」与方法「Methods」,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基于真实的,是非虚构类作品,相反即是虚构类作品。 孩子为什么需要加强非虚构类阅读? 儿童阅读有许多内在规律,其中一个重要规律是,文理打通,也就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相结合。 我们常把书籍比作精神食粮,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如果孩子虚构类和非虚构类都读一些,他的精神世界就更不容易失衡,不同的作品也会在孩子的心里沉淀下不同的东西。 虚构类与非虚构类作品,看似指向不同的方向,其实不可分割,只读某一类都有天然的缺点。 虚构类作品影响心灵、把握做人大方向。有的家长不主张孩子过多接触文学作品,认为读得多了,孩子容易多愁善感。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愁善感的背后,是柔软的、知冷知热、有情有义的心灵。 另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着立得住的正确的积极的三观,就像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系列、草房子等,尤其是中西方的经典童话,都能让孩子们奠定最早的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有回报、尊师敬亲是美德等观念。 非虚构类作品指向现实,讲述世界万物运转的秘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原理与技术发展,帮助孩子窥见真实的世界,了解脚下的土地、世界的本来模样。 通过阅读非虚构类作品,孩子还能掌握许多专业术语、学会运用材料,学会基础学术研究的方式,培养科学精神,扎下生活之根。 毕竟未来生存需要一技之长,这个一技之长更多的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即使当作家,也要有专业知识打底。 加强非虚构类阅读,也是学校教育的大趋势 中国家长要帮助孩子加强非虚构类阅读,一方面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未来学业的要求。 教育部新规:小学新版的语文教材要学习129篇古诗文;初中已经开始要求阅读整本课外书并进行考查;高考语文卷面字数已经从原来的7000字涨到10000字,阅读能力要求大大提升。 这意味着不阅读,在考场上连题都做不完! 北大培文赛上,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老师说:“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考生做不完卷子。”还有人说,“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以后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 即使参加国外考试,也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科学知识打底。而这正是需要通过打通虚构类和非虚构类阅读来实现的。 《少年时》第46期《写作》中刊登了2007年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分为文科生考题和理科生考题。 文科生考题(三道任选其一): 1、观察是否足以了解。 2、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3、请以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于1755年的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节选写一篇论文。 从这三个问题可以看出,虽然是文科题,解答时需要孩子运用材料来解释题目,关键是立论、论据、论证方法是否能做好。这里考验的就是非虚构类的写作方法。 理科生考题: 1、请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的节选写一篇评论。 2、请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78年的著作《言论及写作集》中的节选写一篇论文。 这两本书都是比较难的,也都属于非虚构作品,如果孩子没有读过或者没有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很难把题答好,拿到高分。 加强阅读是大方向,非虚构类阅读能力尤其需要加强。语文是一门学科,但语文还是母语,母语能力对文学以外的学科,如小学接触的科学,初中要接触的地理、生物、历史、物理、化学关系极大。 如何安排孩子的阅读时间? 虚构类与非虚构类作品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入到孩子的书单中。 小学中段之前,以虚构类作品为主,非虚构类作品慢慢加入,用正确的三观、美丽的语言、优美的故事为孩子的精神和心灵世界打底,埋下爱的种子,让孩子感受到爱、温暖。 小学中段,虚构类与非虚构类作品达到平衡,到小学高段,转向以非虚构类阅读为主。 需要指出的是,认知类绘本其实就是非虚构类作品的一部分。比如《小威向前冲》《呀,屁股》这类都是偏知识类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由来和身体。 我的看法是,学前和小学中段之前可以读非虚构类作品,但最好不作为主要阅读内容。 给他们读非虚构类作品时,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强调对事物的认知,认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就好。背后复杂的科学原理,不妨等到小学中段以后再开始。 引导孩子进行非虚构类阅读,还需要注意什么 从现实来看,孩子阅读文学作品其实不用过多指导,但非虚构类的作品需要父母帮助和引导,例如做实验、找方法等,这方面许多家庭做的还不够,对非虚构类作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把阅读与观察日记、实地考察等结合起来。 在哲哲小时候,我和他一起养蚕和其他小动物,他写了很多观察日记,这种观察日记就是对非虚构写作一种很好的训练。有一些观察记录,比如《观鸟日记》《笔记大自然》《自然笔记》等书籍也是给孩子走进非虚构阅读很好的入门书。 2、让非虚构类作品与生活相结合。沿着某一专题深化。尤其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科学探究相结合。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他观察到的东西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首先,做一些立论和假设。然后通过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来。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3、选书很重要。 在孩子小时候可以多读一读DK儿童百科、作者包括加古里子在内的日本精选科学绘本、五味太郎的低幼数学启蒙绘本、汉声数学图画书、小牛顿科学馆、HOW&WHY系列、可怕的科学、科瓦奇讲植物、动物、天文与地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世界史、艺术史,中国国家地理都是很好的非虚构类阅读文本。 4、尊重孩子的提问,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去探究。 我家的小家伙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一卷卫生纸有多长。我也不知道有多长,于是我俩就把一卷卫生纸打开,在地上滚来滚去量了出来。还有一次他问我:电有没有重量。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重量,后来我们就用电子秤来量了一下。 虽然结果不一定准确,但是这个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这对于保持孩子对非虚构类阅读的兴趣、提高非虚构类写作的能力都十分重要。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懂教育、爱阅读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