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难于启齿”这个成语是说有些话很难说出口,意谓事情不宜公开,家丑不可外扬,难以说出事情的真相。其中的“启”就是打开、张开的意思,这也正是它的造字本义。那么“启”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启”字。 一、“启”(啟/啓)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启”字又作“啓”或者“啟”,其中“啓”和“啟”可以看作是异体字,即同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而“启”和“啓/啟”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啓”和“啟”是繁体字,“启”是简化字。当然从现代用字的角度来看,说“启”是“啓”或“啟”的简化字也是可以的,因为国务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实施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附件之一《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就是这么认定的。然而,若从古文字的字形字义的角度来看,“启”字也是自古有之的,只不过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以古体替代的方法将“启”字作为“啓”和“啟”的简化字罢了。 那么“启”和“啓/啟”是否只是字形不同而字义完全相同呢?其实二者的字义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让我们先来看看“启”字的甲骨文形体(参见下文): “启”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启”字的甲骨文字形由表示单扇门的“户”和一个“口”字组合而成,它应该是一个会意字。 《説文解字》卷二口部:“启,開也。从戶从口。”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启”,就是开门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户”与“口”两个构件会合成意,是个会意字,意谓说话告诉把门打开或者像把门打开那样用口来表达。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许慎的解说“開也”所加的补充解释为:“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启不行矣。啟,敎也。” 可见“启”字应该是“啓”或“啟”的初文,它早于“啓”或“啟”被创造出来,表示开门或者打开的意思。因为它并不是暗示用手开门,而是含有一个“口”形符号,所以人们联想他应该具有以口说教(教育)的意思,于是便产生了启发的引申义——开口训导,教育开化;同时人们觉得既然是开门就应该用到手,于是又为它增加了一个辅助表意构件“攵”,这就是“啓”字或者“啟”字。让我们再来看看“啓”字或者“啟”字的甲骨文形体(参见下文): “啓”(啟)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啓/啟”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两种构形方式:其一是上图的前三行字形,都是由“户”、“手”、“口”三个构件组成,“啓”字或“啟”字的写法就是这种构字理据;其二是上图的后四行字形,都是由“户”和“手”两个构件组成,表达的就是用手开门的意思,这种构字理据如果写成现代汉字应该写作“𢼄”。后世则不取“𢼄”这个形体,而取“啓”或“啟”这样两种字形。 《説文解字》卷三攴部:“啓,教也。从攴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啓。”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啓”,就是教育启发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攴”作为表意偏旁,采用“启”作为标音的声旁,是一个形声字。《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就不去开导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这样一来,“啓/啟”字就兼具有开启和启发的双重含义,于是后世便废“启”而用“啓/啟”了。下图表示的是“启/啓”(啟)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启/啓”(啟)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有三种甲骨文字形:第一个为“启”,第二个为“𢼄”,第三个为“啓”。金文形体延续第三个甲骨文字形“啓”的写法,而小篆字形既有第一种甲骨文形体的承继,也有第三种甲骨文形体和金文形体的传承(将“攵”写作“攴”其构字理据是一致的)。现代楷书正体字则写作“啟”或者“啓”,而简化字则又回归为初文“启”的形体样式了。 二、“启”(啟/啓)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启”(啟/啓)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开或打开。例如:“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书·金縢》)再如:“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唐·韩愈《感春》诗之二)又如:“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魏学洢《核舟记) “启”字由此表示开或打开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分开。例如:“启灌蓝蓼。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大戴礼记·夏小正》) 由此又可引申为通、开通的意思。例如:“凿河津于孟门,百川复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梁书·元帝纪》) 其二,表示开拓,开创。例如:“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诗·鲁颂·閟宫》)再如:“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又如:“三雄鼎足,孙启南吴。”(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开导,启发。例如:“天诱其衷,启敝邑之心。”(《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杜预注:“启,开也。开道其心,故得胜。”再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又如:“赛氏当世科第,天启之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赛从俭》) 二是表示始,开始。例如:“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再如:“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一)又如:“起诸子纷纷之论者,盖自孟轲启之。是说何其浅也!”(宋·李如篪《东园丛说·诸子言性》) 三是表示招致,引发。例如:“今臣作乱,而君不禁,以启寇雠,若之何?”(《左传·文公七年》)再如:“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招贤之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又如:“长浮伪而启幸心,殊非加中五经之本意。”(清·严有禧《漱华随笔·五经中额》) 其三,表示启奏,禀告。例如:“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再如:“愈启:伏蒙仁恩,猥赐示问。”(唐·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又如:“启夫人,当日元帅就在此下马。”(京剧《杨门女将》第九场) 由此又可引申为泛指奏疏,公文,书函。例如:“官信曰启。”(《太平御览》卷五九五引汉服虔《通俗文》)再如:“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又如:“秦熹状元及第,汪彦章以启贺会之。”(宋·沈作哲《寓简》卷八) 其四,表示先锋。例如:“巡其前后之屯”(《周礼·地官·乡师》)唐·贾公彦疏:“军在前曰启,在后曰殿。”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先进的,前头的。例如:“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商君书·境内》) 二是古时指军队的左翼。例如:“启,牢成御襄罢师,狼蘧疏为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杜预注:“左翼曰启。”再如:“两军鼓行屋瓦坠,杀声直上苍天闻,牙张距趯开复合,左启右胠烟坌接。”(元·王逢《张武略》诗) 其五,古时指立春、立夏。例如:“青鸟氏,司启者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疏:“立春、立夏谓之启。” 根据上面对“启”(啟)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启”(啟)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启”(啟)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启”字的相关成语不多,其中“启”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启”字含有开、打开、张开的意思,例如: 难于启齿——启齿:开口。话很难说出口,难以说出事情的真相。比喻不好说的话,事情不宜公开,家丑不可外扬。语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欲告庆父,而难于启齿,乃于门外号啕大哭。”又作“难以启齿”。 其二,成语中的“启”字含有开导、启发的意思,例如: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语见《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遑启处——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语见《诗经·小雅·采薇》:“王事靡眞,不遑启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 其三,成语中的“启”字含有开拓、开创、引发的意思,例如: 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源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萩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语见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承先启后——继承前代的,开创后代的。源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萩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光前启后——犹光前泽后。形容人功业伟大。语见明·王九思《绣停针·寿康对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凤毛麟角,光前启后。” 其四,成语中的“启”字含有始、开始的意思,例如: 黜昏启圣——贬退昏庸,开启圣明。语见《南史·谢灵运传论》:“谢晦以佐命之功,当顾托之重,殷忧在日,黜昏启圣,于社稷之计,盖为大矣。” 狡焉思启——指怀贪诈之心图谋侵人之国。语见《左传·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 元戎启行——指大军出发。源自《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