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毅:借助天时,天人相应,配合药性,治病立竿见影(下)

 无名老熊 2020-01-22

前言

上篇介绍了天人太极如何相应,以及太极图指导具体疾病的治疗思路。《潘毅:四季晨昏方位不同,同一种病的治法理应不同》。

中篇介绍了天物太极如何相应,以及气机升降圆运动如何转起来。《潘毅: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

本篇主要介绍天人太极相应如何落实到顺时服药、太极图解伤寒论以及周易卦象讲解阳虚阳浮证等内容。这与上两讲有很大关联,记得复习,理解才会更清楚。

我们来看视频



 听课笔记 

一、顺时服药,借药物所含时象

1. 顺时

《古今医统大全》:『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周密。什么意思?春天阳气上升,吐法最好是春天用,因为吐法需要上涌。夏天用汗法,因为夏天阳气在体表容易发散。秋天自然界的气降,宜用下法。冬周密则宜补肾。但是这个操作性不强,明明应该用吐法的,难道你让患者春天再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一个格局转换。

 太极时空格局图

春天跟早上同格局,夏天跟中午同格局,那它改成了:吐法上午用,效果最好。汗法中午用效果最好,下法秋天用或者傍晚用,效果最好。然后补肾,晚上用。

下面这段包容性更广。《侣山堂类辩》:『春宜用升,夏宜用浮,秋时宜降,冬时宜沉春宜用升,就是早上用升,比如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肯定早上用效果最好。

夏宜用浮,这个浮包括两个:一个治疗外感表证,一个是皮肤病。解表药中午用。皮肤病的药气在表,也是中午用比较好。但是现在治疗皮肤病,很少医生交代中午用药。比如很多人用蝉蜕、蛇蜕,这些药明明走体表的,医生也希望走体表,那最好中午用

秋时宜降,比如胃气上逆、肺气上逆、肾不纳气、大便不通,治疗这类证的方都宜下午用。还有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那几个承气汤……下午效果最好。

冬时宜沉就是晚上宜沉。

2. 药物的时象

顺时服药除了顺着时间来,还可以借助药物所含的时象来。比如柴胡为什么疏肝,为什么升举阳气?柴胡多半是春天的,从冬到春,所以有春的特征:升发、舒展、调达,都很好理解,少阳之位。

比如我治过一个病人,他腰酸有一年多了,找过不同医生诊治效果都不理想。问诊之后发现他寒热不分明。若热分明,肾阴虚;寒分明,肾阳虚。寒热不分明,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那可以用金匮肾气丸,但我看前面医生开的也是金匮肾气丸,却无效。我多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加重?他说快到天亮的时候最重。根据这个我分析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湿,为什么湿会重?因为湿性重浊、趋下,白天人站起来,这个趋下往下肢走。但晚上人睡觉时,湿性趋下是往腰走,寒湿腰痛很多是下半夜加重。第二种,早上是阳气升的时候,那就是肾气不够,到了该升的时候升不上去。于是我就只在原来方的基础上加了两味药,一个是柴胡,一个是葛根,并要求他早起熬药喝。

本来柴胡跟腰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柴胡是少阳之象,在少阳(早上)那个时段升不上去(所以要借助柴胡升之力)。还有若我们把上图变成任督二脉,左边是督脉,上升;右边是任脉,下降。腰酸也可以说是督脉问题,督脉腰上的这个位置跟早上、春天、东方同一个格局,跟少阳同一个格局。所以柴胡即便不走督脉,也可以借用同格局的东西

另外一味药,葛根。葛根升两个地方:一个是太阳,一个是阳明。太阳经是经过肾的(西医人体解剖结构的肾),肾俞就在膀胱经,葛根升太阳。下周他来复诊,说只吃了一剂翻渣(中药煮第二次时的药水)就搞定了。后来我再问他有没有复发,他说没有。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别,分析跟时间、跟升不动有关,加了升的药,在早上服用,效果就不一样了。

而且这个案例可以重复。记得我在我们学校第一次开这个课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是佛山顺德某个区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听说我开这个课,他就把整个科室拉过来听课,这个科室的人听完之后,回去照着这个思路开方,有效,等于说经得起重复。

3. 《伤寒论》对顺时、药性的应用


十二时辰经络脏腑太极图

接下来分享一下《伤寒论》。刘力红《思考中医》那本书用的就是这个。他每一章前面就是一句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全部是伤寒论原文。我们今天没时间把六经病讲完,讲前两句。

先看『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不管桂枝汤还是麻黄汤,都是辛温解表类(的方剂),说明它们治疗的表证是偏风偏寒。『从巳至未上,从巳时、午时、未时,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段治疗太阳病效果最明显。还是刚才那个思路,表证在中午,尤其是表寒,中午阳气在体表,此时人体在表之热就可对抗表寒,发汗容易而散出寒邪。

再看『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这是小柴胡汤证。少阳病的本质是什么?枢机不利,气与液的运转有问题。从寅至辰上,寅、卯、辰,这三个时辰刚好就是少阳所管的时段。我们利用自然界跟人体少阳最旺的时候,用小柴胡汤,借助天时,天人相应,加上药性,三个元素一起来治疗枢机不利。


 听课笔记 

二、太极-四象-八卦释藏象

1. 阴阳的位置与量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它们落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我们看围绕大太极图周围四个小一点的太极图。它们还是相当于地球,表示阴阳在不同的位置,中间那条是地平线。

(上方)阳中之太阳:太阳相当于夏天,阳气全部在地表之上,所以很热。

(右侧)阳中之少阴:少阴相当于秋天,等于这个图(顺时针)转了90度,如果这个是动态的旋转图,这个时候地面阳气的一部分进到土中,土中的阴气一部分出来了,地表转凉。

(下方)阴中之太阴:到了冬天,再转90度,阳气大部分进到土中,冬天地面一片阴寒。

(左侧)阴中之少阳:春天阳气出土,阴的一部分进土了,气候转暖。

所以这四个中等大小的图是一个动态图,也可以说是位置图。比如我们的肾,肾为阴中之太阴,意味着肾的阴多阳少,这是不利的,但是它倒有个好处,阳气在土中,就意味着它的位置好,肾是位置好,量不足。

量跟位置起什么作用呢?首先,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代表阴阳量的多少,也是每脏的阴阳量的基调,也代表了它们升降趋向。

而前两句开始的文字:『心为阳,肺为阴(阳),我们这里为什么加个括号,原文中『肺为中之少阴,但是后世医家公认为『是错误的,实际为中之少阴。后三句:『肝为阴,脾为阴,肾为阴。这里的阴阳从位置高低而来,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即第一个字的阴阳源于位置。

『脾为阴中之至阴』,怎么理解?中医除了阴阳学说,还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有五要素,而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跟五行对应的话还少一个搭配。所以人为地多了一个『至阴』。这个『至』不是最多,而是『到』的意思。『脾升胃降』这个地方是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地方,阴阳枢转位,『至』就是『到』,不是『最』,表示最多的是『太』字。

但是这里特别提醒:很多人说肾不是少阴吗?心不是少阴吗?那指的是经络命名,经络命名和脏腑阴阳命名是两码事,因为《黄帝内经》有不同的作者,你写你的经络,我写我的脏腑。哪个意义大?就阴阳命名而言,脏腑意义大,因为脏腑阴阳量的多少至今影响着中医学;而经络阴阳命名的影响越来越被淡化,远没有脏腑阴阳太少的影响大。

2. 举例:坎水太阴肾系象

从坎卦、五行属水、四象的太阴角度来看,肾之象,五行属水,对应一年的冬天,一天的子夜,为阴中之太阴,后天八卦配坎卦,方位在北。

肾配八卦图

上图表达的是阴阳量,坎卦表达的是两阴夹一阳。再看阴阳图,阴中包阳,移下来就是坎卦这个象。

肾为阴中之太阴动态图

再看位置,虽然它的量不多,但是位置在下部,这意味着什么?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脏腑气化、主水液、主纳气。生理功能不同于生理特性。所谓的生理特性是各个脏的性格,五脏的性格。

2.1 肾的生理特性

肾的特性,『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类似于肾藏气。『藏的特征是什么?这个『字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来。那么这句话就很好理解所有补肾药都要加收敛药没有一个补肾方没有收敛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连最不应该用收敛药的真武汤,治水肿的,按道理不应该有,但都有味白芍。

之所以那么多补肾方都有收敛药,原因是:一、肾容易虚;二、肾的生理特性是「藏」。今天的重点是肾的另一生理特性:主蛰守位。『主蛰对应的是潜藏,而『守位指的是肾阳。即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与推动作用。

为什么火神派那么重视肾阳?首先有两个原因:一、量少;二、位置重要。火曰炎上,且肾的位置是人体的最下部,火在下则可以温五脏六腑。肾阳量少,把守的位置又重要,所以(肾阳)最好是守住这个位置,别乱跑,但是肾阳却最容易乱跑。

2.2 君火与相火、雷火与龙火

君火是心的正常阳气,不代表病理邪气。比如说我们讲『心火亢盛,不能讲『君火亢盛。为什么?『正人君子,君只能正不能邪。『相火则可以,宰相很多事奸相来的,所以『可正可邪。什么时候叫正?什么时候叫邪?不是有壮火和少火吗,少火就是正常的阳气,壮火是病理邪气。当相火有『妄动两个字的时候,就是邪气、病理之火。『妄动是什么意思?就是离位了。换句话说,当你不离位,守位就是正常的阳气;你跑位了,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就是病理的,相火妄动。

相火指的是什么?非君即相,广义的相火除了心的阳气之外,其他的如肺热、胃火、三焦火、肝胆火都叫相火,但是在中医学里用得最多的不是广义相火,而是狭义的。狭义相火讲的是肝胆肾火,肝胆肾火再分,其中的肝火叫雷火,雷火源于震卦,『震为雷』,配的是肝;龙火指的是肾火。为什么叫龙火?上古的龙如恐龙,为水中生物,水中生物最动的是龙,相当于阴中之阳,坎卦中的阳爻对应水中最动的生物,所以叫龙火。由于它的位置问题,所以强调它要守位。

除了强调位置问题,还有质和量的问题。中医阴阳学说值得讨论的应该有三个要素:质、量、位置。比如说五脏六腑的火,论量,心最多、肾最少。论质,肾最好。

2.3 卦象释病:水浅则龙升、水寒则龙起

相火妄动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古人形容为『水浅则龙升』。其实很好理解,水少了困不住龙,龙上升了,就是我们平时讲的『阴虚则火旺』,阴少了就是水少了,『水浅则龙升』。所以治疗以滋阴降火,大概用两个方:一个是知柏地黄丸,我觉得另一个方更好,大补阴丸。后者有龟板,此药不单是清火,还真正地把火压下来。

另外一个就是火神派用得很广的『水寒则龙起』。很多人觉得火神的理念是郑钦安开启的,我觉得郑钦安恐怕是较成熟时了,真正第一个论到这个的是唐代王冰,《注解黄帝内经》。『水寒则龙起』相当于阳虚阳浮,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上热下寒』。这用卦来讲很好表达。

我们先比较左边两个卦。这里三阴是坤卦,三阳是乾卦,坤为地,乾为天。你看这两个卦都是由乾坤组成,区别就是第一个卦坤上乾下,第二个乾上坤下。哪个好?没有学过易经的一般说第二个好,因为天在上,地在下,很正常。但是学过这个理念的,就会把它转化为阴阳。左边第二个是否卦,三个阳在上,阳主升,三个阴在下,阴主降,阴阳没有相交,不能相互为用。而左边第一个卦是泰卦,阳在下,阳主升,阴在上,阴主降,阴阳有相交由此可见,泰卦好。泰卦、否卦都是三阴三阳,量是平衡的。但否卦阴阳位置不对,量平衡又如何?

还有一个也能明显看出来的,阳在下是合理的,从下到上温五脏六腑,阴在上是合理的,阴从上到下滋润五脏六腑。所以补肾阳跟补肾阴压根不能等量齐观。最简单的就是补了肾阳,从下向上温五脏六腑。若补了肾阴,它在下边,无法滋润五脏六腑。所以补了肾阴,还要补肾阳,把它升上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补上焦的阴,比如用麦冬,从上到下直接灌下来。这两者能等量齐观吗?

阳浮这种证,即阳在上,阴在下出现在什么人身上?比如有人体质不算太差,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教材治疗口腔溃疡最常用的药是清胃散、玉女煎,但疗效往往一般。现代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多是寒热错杂,最常见的第一个方:半夏泻心汤,有黄连、黄芩、干姜。第二个方是交泰丸,第三个是潜阳封髓丹,若再治不好则用乌梅丸,乌梅丸是大寒大热的时候用。现在教材把乌梅丸定为驱蛔虫的方,现在都没有几个人有蛔虫。实际上乌梅丸的应用很广,可以外延。

第三个卦,观卦:下面四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这就更严重了。更严重一点的,第四个卦:下面五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这个叫剥卦。阳气快要剥落了,继续恶化则连这点阳气都没有了,纯阴,那就可能就会死亡。

从卦象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的阳气是向外向上脱的。大家有没有发现,用卦象不但能解释上下问题、位置问题,还能解释严重程度的问题——从轻到重的阳虚阳浮。

阳虚阳浮怎么治疗?首先要补阳,第二要引火归元。引火归元有几种方法,第一种就是火神派的方法,叫做『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大剂量地用肉桂、附子、干姜。阳气补足了就自己下去了,理论上是对的,阳气足了自己归位,但这样风险大,因为对药物质量、自己的水准都有可能把握不好。

第二种方法简单一点。上文提到龙火是水中之火,张景岳有个类比,他说水中之火有点像油。自然界的物体燃点最高是油,油是水中之火,油燃起的火,水扑不灭,土才能压制,所以第二招是以土伏火。以土伏火最典型的代表方是四逆汤。

四逆汤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附子大热纯阳,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用附子和炙甘草几乎同量,炙甘草补中,压住附子,干姜温中。所以附子相当于是乾卦,干姜、炙甘草相当于坤卦,以土压火,把附子压下去。但是别以为这样就够了,在广东远远不够。广东是阳虚阳浮的地区,用四逆汤还是很易上火。所以在广东还要加潜降药:龟板、龙骨、牡蛎之类的,补了阳,补了土,再把它压下来。或者用牛膝,引火归元。潜降药降火用得最多是龙骨、牡蛎,但效果最好的是龟板。

很简单,吴鞠通说的,龙是水中生物里最动的,龟是水中生物里最静的,以静制动,用最静的龟跟最动的龙来玩,潜阳封髓丹用龟板就是这个思路,这个方由龟板、黄柏、砂仁、附子、甘草五味药组成。若针灸的话则艾灸涌泉穴或者用肉桂粉泡脚也能起到这个作用。

今天讲的内容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周易与中医学》大概讲什么,我们能从其中得到什么启发、思路。纯粹的《易经》的图: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卦爻……

卦跟爻充满了古代的方法学跟智慧,一个个拆开看,看不同卦得到什么启发。还有爻,是初爻,二爻,三爻,还是四爻,五爻,上爻?处在哪个位置,哪个阶段,爻与爻之间什么关系?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发。

所以《周易与中医学》实际上是提升境界跟见地的,让你把知识点升华。比如上文讲的藏象,比中医教材形象很多,同时回归中医的原汁原味,锻炼真正的中医思维。否则按照教材学出来,中医思维是不到位的,还是迎合现代的思维方式弄出来的。

周易这部分不但对医学有指导,对各个学科、门类感兴趣的比如书法、绘画、武术,对武术也有指导。举个例子,民国有个武圣叫孙禄堂,他的拳论之中充满了太极、八卦、四象。即使做个武夫,如果不会周易,连武夫都做不好,更不用说做医生了。

来源:正安文化广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