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的温度,触碰得到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1-22

事后才觉自不量力,开始反悔。一是觉得“医学人文”这么高大上的课程,怎么也得德艺双馨的老教授来讲吧,起码头发要么开始掉了、要么开始白了的那种,年轻小大夫怎么讲都难逃“打脸充胖子”之嫌;二是觉得但凡涉及“价值观”输出的事,多半不太受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欢迎,讲者也容易陷入“站着说话不腰疼”和“说是一套,做是一套”的打脸窘境。

我就这样慢性拖延症急性发作,内心挣扎半天缕不出一丝头绪。医学人文是啥啊,你就敢讲?再一百度,医学人文涉及“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这,编都不知知道从哪里开始编啊。反复约定的死亡期限终于到了,骑虎难下也要下了。

所以,我平复了下心情。从业十一年了,从实习生、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见得病人也好一些了,难忘的故事也不少了,失败的教训也有过了。虽然说不清楚“什么是人文”,起码也有一点“和人打交道”的感悟。就从这些感悟讲起吧,也提一些日常工作中我曾经思考的一些问题。这些感悟和问题,可能真是千人千面,也没有什么正确答案。如果能因此激发诸位的一点思考欲望,也算交了差,大致没有浪费你们太多的时间。

就从“人文”和“关怀”两个字说起吧。我们曾经的医学教育里,没少提过这些词,许多技能操作的评分表里都专门列有“人文关怀”的分数。这两个似乎闪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万丈光芒的词汇,再一次被提起时,不知道诸位脑袋里第一印象会闪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和场景?

是“救死扶伤”的白求恩,是“奉献一生”林巧稚,是“抗非英雄”钟南山,还是有名言“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的郎景和?是二十四小时守护在重患的床旁?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还是什么?

上面提到的形象和场景,想必我们会觉得很崇敬与震撼。但,就像肖大夫,就像诸位中的多数人,目前都是小角色、小人物,我们能力有限,要忙很多的分内事,病历都写不完,还要忙操作、值班、出门诊、加班,时不时忍不住要发牢骚,哪有那么多闲心去做“光辉伟岸”的事?那医学人文,是不是离我们这些小大夫很远呢?大佬们所说的“医学的温度”,是不是很难让我们的病人触碰到呢?和谐的医患关系,大夫的职业满足感,是不是只是“别人家的故事”呢。

首先,我可以肯定的说,不是,都不是。问病查体、写病历、观察病情、告知谈话、处理误会,都是在和病人打交道,都需要因人而异的对策,都要注意方式、态度和技巧。我也可以肯定的说,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帮助患者自己做决定、巧妙告诉他们坏消息,都不是虚的口号和崇高目标,它们不过都是诊疗活动基本的一环又一环罢了。

先给大家分享我实习、轮转时期的两个小故事吧。

校园网发布“寻人启事”的老爷子

2008年春天,我结束实习回到校园,开始忙毕业的事情。一天,喜欢在校园论坛灌水的同学,突然告诉我论坛里有个“寻找实习大夫肖医生”的寻人启事。我同学开玩笑说,不会是找你吧?我一看,还真是找我。

帖子是一位内分泌科研究生师姐代发的,找我的是上一年春节住院的老爷子。病人退休前是当地中学校长,病挺多的,甲减、脑中风、糖尿病、高血压,腿脚不怎么灵活。我刚下科实习,啥也不懂,问病史都跑了好几遍,但是积极性特高。每天看他好几次,春节也待在病房。跟他家长里短的聊天,发现了不少他的“小秘密”,比如吃药一贯不听医嘱、爱吃很咸的食物、对自己的恢复没有信心。我把掌握的“机密”都报告给了带教师姐,每天查房时我们就一点点劝导他。老爷子后来开朗了不少,很配合治疗,指标控制的也比较好了,家里人都说他变化挺大。再后来的事我已不知情,因为我轮换了科室。

寻人启事里这样说道,“有位肖大夫去年实习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今年又住院了,我和家人还想见一见这位实习生”。我真的差点泪崩了。后来,我见过老爷子许多次,每次见面彼此都觉得特别开心。

哭完跟我说“谢谢”的已故病患家属

在某科轮转时,我管了一位非常危重的病患,教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眼看患者病情有望稳定时,某天半夜再发恶化,抢救无效最后宣告死亡。我早上上班的时候,得知此消息很是难过,毕竟是那会管过的最重的一个病人。三十多天的管床,我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细节没有报告,延误了他的病情,期间见证了数次化险为夷,熬夜写病历都觉得很为他开心。

数天之后的一个上午,我正在听教授查房,接到了患者女儿的电话。电话那头好几分钟都是哭泣,我只是默默的听着,不知道该说什么。接下来,她开始激动的质问我“肖医生,你知道吗?抢救那晚......”,她宣泄了她所见到听到的所有“不满”。又过了几分钟,她平静了下来,说了几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后,她挂了电话。她说,“肖医生,你是轮转医生,我知道你尽力了,你做得很好,我代表我爸感谢你,谢谢”。

我无法评价那个抢救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我没有亲历现场。但她对当晚的不满和对我的特别感谢,让我在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持续了许久许久,五味杂陈。

这两个小故事,发生在我“能力特别小”的时候,对我产生的震撼却特别大。我突然意识到,小大夫也不是可有可无,也不只是搬砖写病历,也不只是病人眼中的“小跟班”。你那会做了你当时最擅长的工作,可能只是多花时间去看他、问他、听他说,帮他反映忧虑和困惑,重复上级让你可以说的话。你的用心,竟然可以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产生如此大的化学反应。

上面这两个故事,也产生了我想表达的第一个感悟。无论你有多少专业能力,你都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做你能做的就好了,哪怕是特别小的事。

第二个我想表达的感悟,叫做“我们要减少和杜绝虚假人文”。什么是虚假人文?我有几个纯属私人的定义,不切实际的人文是虚假人文,没搞清楚患者需求的是虚假人文,为了做而做的也是虚假人文。你们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理解。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突发呼吸困难的患者,到了你的普通诊室,虽然手上没有脉氧饱和度夹,但发绀的口唇、频数的呼吸和脉率、被汗浸湿的衣服,足可以看出他的病情严重。如果这会你还在耐心的采集病史,特别细致的听诊,说很多话特别用力的安抚他的情绪,其实都属于“虚假人文”。因为此时,寥寥几句重点问诊并立马给他吸上氧,找个轮椅和帮手,护送他去真正有监护抢救能力的急诊室,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真的人文,要懂轻重缓解;真的人文,不能人为耽误病情。

我每周五门诊的时候,病人都特别多。一方面呼吸科病人本来就多,二是老病人跟习惯了,到点就来复查,没理由不给加号,三是外地来的新病人,来一趟不容易,能加也得加。如果我搞不清楚状况,对一个替家里老病患常规开药的人嘘寒问暖,对一个只是突然想来做个CT体检的人细致有加,对一个就想问你“胸片报了主动脉硬化怕不怕”的人问诊查体有条不紊,这都属于“假人文”。真的人文,要学会掌握捕捉患者的需求,做到精准实施。跟我出过门诊的大夫,都会留意到我一个小习惯。当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患者就诊的意图时,我会开门见山的发问——请问你需要我做什么?

在面对病房的患者和家属时也是如此,了解他们对此次住院和疾病的处置抱有怎样的需求和预期,非常重要。清楚他们的需求后,再评估我们是否有能力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否他们有过高的预期和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了解会有利于节省沟通成本,也能真正为患者提供想要的服务。

当你和病患谈话时,如果发现怎么聊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别再滔滔不绝的说你的想法、你的打算,别再试图说服他接受你,你得先问他、听他说——请问你需要我们做什么?必须承认的是,病患的需求并不是都那么容易了解,有些可能是举棋不定的变化的。这些应对能力,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提升。

什么是“为了做而做的虚假人文”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做的人文。比如,为什么做胸腔穿刺前要安抚患者放松情绪,甚至要对紧张的患者给予镇静;为什么要在打麻醉前提前告诉患者知情;为什么要嘱咐心梗的患者保持大便通畅;为什么要关心咯血的患者保持怎样的体位。这些“人文关怀”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缘由,本身是治疗的一部分,需要去我们思考原理的。

又比如,我们每天查看患者的时候,都要求常规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一般情况。有些住院医的这部分记录不分人和时间惊人的一致,“都很好或者同前”。我会问他们,是不是在做根本没了解过的“假记录”,还是走过场问问的“假人文”。其实了解这些一般情况的意图很不一样,可能有礼节式寒暄,但很多的询问和关心,如我主任所言,都不是废话,实际是疗效评估或副作用观察的一部分,折射出的是你的临床思维。

所以,真的人文,从属于“病情观察与治疗评估”的一部分,用意各有不同,但绝不是为了做而做。时间宝贵,好大夫说的每句话都不是废话,每个安排都可能是有意而为。所以要去思考,怎样在诊疗的过程中,既让患者感受到温度,又获取你想要的资讯。

第三个我想表达的感悟,是要让病患感受到“你们在一条战壕里”绝对是没有大夫会说,我就是和病患站在对立面的,我就不是为了他好。没有这样的初心动念,但真的有可能是我们的原因,让病患感受到“彼此对立”了。比如你实施了“假人文”,你不懂他的需求,他理解不了你对他的好。比如,你对他的情况了解不够,就贸然谈话,信任度会下降。又比如,你的表达方式更像指责对方和推卸责任,就可能引起反感。“你这样,你不这样,出了问题后果自负”之类的话,说之前如果不够慎重,可能因此刺激到病患,反而更加达成不了沟通的既定计划。

究竟怎么的表达更能拉近彼此的信任和距离,而不是反向呢?一定是因人而异的,诸位肯定也有不少自己的看法。也有大夫会告诉我,有些病人真的“骂他”两句就特别听话,最后还是很感谢我。是的,所以个体化治疗,在人文关怀部分也是如此。

在和病患谈话前,我一般会倾听他们的意图,再思考如何达成有利于他的计划。我或许会告诉明确告诉——他如果这样做,我能怎样帮到他,如果不这样做,我可能会如何帮不了他。比如,一个AECOPD的病患入住了ICU,如果生硬的让家属签字必要时“气管插管”,会遇到接受不了而拒绝的情况。而如果你再说一句“到时出了问题,你自己要承担责任”,这样看似正确的话,可能会立马让彼此站在对立面。如果你告诉家属“因缺氧突发心脏骤停或痰堵窒息,到时再谈授权插管或询问意见,我可能会错过救他的最佳时间”,结果可能大有不同。

第四个我想表达的感悟,是要“知道什么诊疗会伤害到患者”。知道什么对患者好之前,得先知道什么对患者不好。诊疗的每一项决策都可能伴随风险和伤害,如何才能做到患者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一直是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也是需要家属予以信任、共同面对的过程。你每使用一个药物,就得关注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样的观察。你每考虑做一项操作前,先得搞清楚到底有没有绝对禁忌症。如果有强适应证,也有相对禁忌症,又没有更优的替代方案,就得权衡利弊,不过这绝非易事,特别是重症患者的一些决策,真的是“家属信任下的搏”。

第五个我想表达的感悟,是要学分“区分你眼中麻烦病人”。主动找你茬的病人,应该总是少数。和你不对付,气不打一处出的,确实不在少数。那些不听你话、不配合治疗、甚至你觉得无理取闹的“麻烦病人”,应该有不少印象深刻。有没有想过,麻烦病人因为什么变得麻烦?是你不够专业,他不信任你?是你很专业,他还是信任你的上级?是你不了解他的需求,还是你让他感受到了对立面?是他有难处无法启齿,还是知道坏消息后的一种本能反应?原因好多,大致的处理,可能需要多一点耐心和沟通,也可能需要动用你的资源,动用安排患者入院的“关系”、动用和你一条战线的家属,等等。

第六个我想表达的感悟,是“学会经营自己的优质病人”什么是优质病人,诸位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眼中的优质病人,一是我能帮到他,二是他对我信任,三是彼此沟通得来,四是依从性好。病人选择医生,医生也选择病人。我们不可能帮到所有人,所谓“佛度有缘人”。所以,如果真是有缘人,我会很用心去经营,能够从中收获到价值和成就感,他也更能感受到医学的温度。

最后,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可能你也思考过,欢迎在留言处写下自己的见解。

(1)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病患最大的需求,还是希望能完全或部分解决他的病痛。那请问解决病痛的结果重要,还是实施解决的过程重要?

(2)过度医疗与不足医疗,如何平衡?住培医生转科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各科室的规范诊疗,比如在心血管科,学到了心血管因素的筛查,学到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比如在内分泌科,学到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和用药。当在呼吸科遇到一个肺占位考虑肺癌的患者,同时又有不太规范的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你怎么看待他这些共存病的规范评估?

(3)坏消息是选择告诉患者本人,还是选择告诉家属?

(以上讲稿,分享自2019年8月8日肖大夫医学人文课。纯属个人观点,读完绝对是真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