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之“五代”帝系表

 川渝客 2020-01-22


               ——“五代”——

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54年(公元907~960年)里,在我国国土上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

梁(907~923年)、唐(923~936年)、晋(936~947年)、汉(947~950年)、周(951~960年)。

其中,公元907年朱温灭亡唐朝建立了“梁”,“周”朝于公元960年被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取而代之。

但这五个政权先后统治时,都没能完全统一当时的全国,而是被一些军阀自己圈地当了土皇帝,分别建了10个王国(无时间顺序,不分先后):

大蜀、蜀、吴、唐、吴越、闽、楚、汉、荆南、汉。

其中,最后一个小国“汉”直到公元979年才被宋军灭亡,我国至此结束了分裂局面而重新统一。

因为我国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太过频繁(平均每个朝代不到11年,平均每个皇帝在位不到4年),又有这么多的小王国,并且总共才持续了几十年,所以现在的史学家更喜欢将我国的这乱七八糟、四分五裂的73年统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其中,“五代”时期所处的年代是公元907~960年(共54年),而完整的“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公元907~979年(共73年)。

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我国历史混乱不堪,并且留下来的历史文献相对比较少,了解这段历史的后人也不多,故近年来被很多影视作品用来做为历史背景,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如:《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

下文中出现的一些名词解释一下:

节度使:当时掌管某一地区军权的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这一职务的大量设立,最终造成他们持兵割据一方,是造成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枢密使:接受官员对皇帝的表奏和宣布皇帝下达的命令的一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和发言人。权力很大,和宰相有一拼。

沙陀人:属于原西突厥人的一部,西突厥建国后挑衅唐朝,结果被唐灭亡,后人多归附。

“五代”时五个正统中原王朝帝系表 

梁(907~923)历17年,传3帝

今人为与东周时的“梁”国和南北朝时的“梁”朝相区别而称其为“后梁”,国土大致为今天山东、河南省全境及陕西、湖北省大部,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小部分地区,是五代王朝中最小的一个),都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

开国皇帝

(太祖)朱晃(原唐朝宣武节度使。原名朱温,后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为现名,取如日之光的意思)

【年号】开平(907年四月~911年四月)、乾化(911年五月~913年正月)

【生卒】生于852年,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圭刺杀,终61岁。

【在位】907~912年,共6年。

【生平】青年时参加黄巢起义反唐,不久叛离黄巢,投归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唐僖宗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赐名“全忠”。中和三年(883年)他击败黄巢,龙纪元年(889年)又斩黄巢余部秦宗权,被封为东平王,天复元年(901年)被封为梁王。

黄巢覆亡后天复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宰相崔胤召朱全忠救驾。韩全诲不得已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进攻凤翔,凤翔食尽待援。天复三年(903年),节度使李茂贞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昭宗出城回到长安。崔胤指责宦官“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尽杀宦官数百人,完全控制皇室。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宰相崔胤,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最终于八月指使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杀昭宗,另立其子李柷为帝(唐哀宗)。天祐二年(905年),在亲信李振鼓动下,于滑州白马驿(今属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一天内杀尽左仆射裴枢、右仆射崔远、新除清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朝臣30多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为帝】唐朝开平元年(907年)朱全忠废掉(唐哀帝)李柷,将他降为济阴王(次年又将他杀掉),自己称帝建国“梁”,都开封。至此,延续了289年李唐王朝结束,我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

朱全忠即位后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连年战事,民不聊生,开平四年(910年)发生柏乡之战,与晋王李存勖矛盾加剧。晚年宫廷内陷入权力斗争,皇后张氏临终前劝他:“君人中英杰,妾无他虑,惟'戒杀远色’四字,请君留意。”

朱全忠为藩镇节度使时,用法苛严,大军交战时,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则一律斩首,称“跋队斩”,自是战无不胜。而且士卒逃匿州郡,不归者甚众,为防士卒逃亡,朱全忠命军士纹面以记军号。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夫人在世时尚能劝止,死后却大肆淫乱,甚至乱伦(包括儿媳),连自己的儿子都称其不是人,最终被儿子杀死。

【大事】梁开国同年,(蜀王)王建不承认其正统地位,自立为帝,建国“大蜀”,定都成都。(详见“十国”之“大蜀”)

【谥号】神武元圣孝皇帝

【传位】三子(郢王)朱友圭弑父篡位。

第二位皇帝

(郢王)朱友圭(太祖朱全忠三子)

【年号】凤历(913年正月~二月)

【生卒】生年不详,卒于913年。

【在位】912~卒,共不到2年。

【生平】开平四年(910年)被任命为左右控鹤都指挥使。其父(太祖)朱晃乱伦诸子之妻,朱友圭之兄朱友文妻王氏最为太祖宠爱,故欲立朱友文为太子。

乾化二年(912年),太祖病重,命王氏召朱友文托付后事,朱友圭之妻张氏当时也服侍在太祖身边,就将这件事告诉朱友圭。朱友圭遂率部政变,由仆夫冯廷谔杀太祖并假传遗诏,自登帝位。

登帝位后大量赏赐将兵以图收买人心,然很多老将还是对其不满,而朱友圭本人也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凤历元年(913年),(太祖)朱晃之婿赵巖、之甥袁象先与(均王)朱友贞、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袁象先首先发难,率禁军数千人杀入宫中,朱友圭无法逃脱,遂命冯廷谔将他及张皇后杀死。死后被追废为庶人。

【谥号】无

【传位】义弟(均王)朱友贞篡位。

末代皇帝

(末帝)朱友贞(太祖朱全忠四子,郢王朱友圭四弟)

【年号】乾化(913年二月~915年十一月,原(太祖)朱晃年号)、贞明(915年十一月~921年五月)、龙德(921年五月~923年十月)

【生卒】888~923年,终36岁。

【在位】913~923年,共11年。

【生平】弑兄篡位同年,北方的晋国在李存勖的率领之下,灭桀燕。915年,天雄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魏博自唐末即以地广兵强著称,朱友贞借此机会分割天雄军,引起天雄军官兵的叛变,归降晋王国。同年,朱友贞被(康王)朱友敬(一作朱友孜)派人行刺,此事件之后,朱友贞渐渐疏远宗室,只信任心腹几人。

贞元二年(916年),在与晋的数场会战败北后,梁黄河以北之地几乎全部丧失。之后的数年间,梁与晋持续争战,胜少败多,领土不断的被蚕食。龙德三年(923年),已即后唐帝位的李存勖率军对后梁发动总攻,势如破竹,朱友贞在后唐军攻入都城前,命控鹤都将皇甫麟将他杀死,梁灭亡。

【大事】公元917年,时任静海军节度使刘巖在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称帝,建国号“大越”,并于次年改国号为“汉”(十国之一,史称“南汉”)

【谥号】无

唐(923~936)历14年,传4帝

今人为与“李唐王朝”区别而称其为“后唐”。它的国土面积是这五个朝代中最大的。都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虽然国名也为“唐”,皇帝也姓“李”,但该朝皇帝与原“唐朝”宗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并且事实上这是一个由外族人建立的朝代。

开国皇帝

(庄宗)李存勖(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长子,非汉人乃沙陀人。母为贞简皇后曹氏),“勖”读xù。

【年号】同光(923年四月~926年四月)

【生卒】885~926年

【在位】923~926年,共4年。

【生平】开平二年(908年)正月,父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承其父遗志,打败契丹攻破燕地,消灭刘守光与刘仁恭父子的割据,于923年消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国号“唐”。李存勖还收降了李茂贞建立的“岐”。

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常粉墨登场,荒废朝政,并自命艺名“李天下”。伶人(即“伎”,相当于现在的演员、歌手、曲艺工作者。社会地位低下)大受皇帝宠幸,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强掳魏州将士们妻女千余人,怨声四起。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石敬瑭也一同出征。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发生兵变,与魏州的叛军合兵一处,拥立李嗣源,占据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进军洛阳,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进汜水关(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李存勖决定亲征。此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火烧兴教门,李存勖被流箭射中,王全斌将其扶至绛霄殿,渴懑求饮,宦官奉进酪浆(奶酒之类),喝完后毙命。王全斌大恸而去。一名伶人拣丢弃的乐器放在王存勖尸体上,点火焚尸。

【大事】在位期间于925年灭亡十国之一的“大蜀”。

【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

【传位】义兄李嗣源

第二位皇帝

(明宗)李嗣源(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养子,非汉人,是沙陀人)

【年号】天成(926年四月~930年二月)、长兴(930年二月~933年)

【生卒】生于867年,933年受惊而崩,葬于徽陵。

【在位】共8年。

【生平】(庄宗)王存勖死后,李嗣源入洛阳杀尽叛臣,葬庄宗于雍陵,随后称帝。即位后,革除庄宗时的弊政,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杀死宦官,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喘过一口气来,并撤销不少有名无实的机关,后唐也比较强盛。他在位八年,兵革粗定,连年丰收,多次率领军队打败契丹。是五代时期难得一见的有为之主。

【大事】公元2006年底上映的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背景,即起于公元928年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尽管故事本身取自曹禺的《雷雨》,剧中人物也并不是具体地指历史上的某些人,但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还是比较忠于历史的。片名“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词作《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字里行间充满了推翻旧制、开天辟地的英雄气魄!

【谥号】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传位】子(宋王)李从厚

第三位皇帝

(闵帝)李从厚(明宗李嗣源子)

【年号】应顺(934年正月~四月)

【生卒】914~934年,终21岁。

【在位】933~934年,共2年。

【生平】即帝位后,信任朱弘昭、冯赟等人,二人于应顺元年(934年),调动各重要节度使,准备削弱这些藩镇的实力,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恐惧,遂造反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出逃,被贬为鄂王,不久被擒为李从珂派人所杀。

个性仁慈,对兄弟很和睦,虽遭李从荣忌恨,却能坦诚相待,所以当时才能逃过一劫。即帝位后,本来与李从珂无没过节,只是因轻信周遭人的谗言,才招来杀身之祸。

【大事】应顺元年(934年月1月),时任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趁内部王位争夺之机在成都称帝,建“蜀”国(详见“十国”之蜀)。

【谥号】闵

【传位】义兄弟李从珂篡位

末代皇帝

(无庙号,今多称末帝或废帝)李从珂(明宗李嗣源养子)

【年号】清泰(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生卒】生于885年,936年自焚而死。

【在位】934年~卒,共3年。

【生平】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长兴元年(930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次年(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长兴三年(932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封潞王。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遂反。李从厚命大军讨伐,眼看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八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即产自这里)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并派人杀死逃亡的李从厚。

清泰三年(936年)李嗣源之婿石敬瑭叛变,向契丹乞援。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阳历为937年1月11日)自焚而死。后唐灭亡。

【谥号】无

晋(936~947年)历12年,传2帝

今人为与“司马晋王朝”区别而称其为“后晋”。都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

开国皇帝

(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原后唐河东节度使,非汉人,而为沙陀人)

【年号】天福(936年十一月~942年六月)

【生卒】892~942年

【在位】936~卒。

【生平】(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以多病为理由,上表朝廷请求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在契丹人的帮助下向洛阳进军,(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后唐遂亡。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北方16个州献给契丹,每年还纳岁绢30万匹,并管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叫爹(石敬瑭的这一行儿皇帝之礼可能是他们游牧民族的习惯,不一定就像汉人认为的是那么下贱)。

在位期间,各地将领叛变事件不断,儿子石重信和石重乂也被叛军杀害。后因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及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先后接受吐谷浑部族投降,石敬瑭屡遭契丹责问,乃忧愤而死。

【大事】石敬瑭灭后唐后,将北方的幽蓟十六州献给契丹,白白把长城送给了外族人,从而使我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直接导致之后的宋朝因无长城可守而积弱,以至最终被外族亡国。这16个州直到400多年后明朝的建立才重新被我汉人光复。尽管这样,但今天的我们也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多说些什么,因为他来就不是汉人,所以也就谈不上汉奸或民族败类。

这16个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市)、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瀛州(今河北省沧州市的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沧州市的任丘市)、涿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涿州市)、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官厅水库库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宣化县)、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寰州(属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属今山西省朔州市)

公元937年,原吴(南)臣徐知诰篡吴称帝,国号“齐”(史称“徐齐”),并于939年宣称自己是李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十国之一)。

【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传位】侄石贵重、兄石敬儒子。

末代皇帝

石贵重(高祖石敬瑭侄、兄石敬儒子)

【年号】天福(沿用叔石敬瑭年号至944年)、开运(944年七月~946年)

【生卒】914~964或974年,终51或61岁。

【在位】942~946年,共5年。

【生平】即位后比较有骨气,不肯继续向契丹称臣,契丹遂大军攻晋,双方苦战三年,最终于开运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契丹破东京开封,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契丹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将其降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封负义侯,被安置在黄龙府,后来迁往建州。

做为契丹皇帝的耶律德光则在二月当上了汉人的皇帝,并将国号改为“辽”(“辽国”这一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年号为“大同”。但因其不了解中原,完全不懂得怎样治理汉人江山,倒行逆施,给中原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只两个月后,就在被汉人赶回老家的途中病死。这次契丹人的昙花一现,也是他们离成功统治中国最接近的一次机会。

《旧五代史》引范质《晋朝陷蕃记》称石重贵“凡十八年而卒”,即在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去世。石重贵墓志铭(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称他在辽保宁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病逝。

【谥号】出皇帝

汉(947~950)历4年,传2帝

今人为与“刘汉王朝”区别而称其为“后汉”。都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汉朝总共4年不到,是我国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开国皇帝

(高祖)刘皓(原为后晋朝河东节度使,原名刘知远,登基后改为现名,非汉人而为沙陀人)

【年号】天福(947年二月~十二月)、乾祐(948年)

【生卒】895~乾祐元年正月(948年),病逝。

【在位】947~948年

【生平】契丹灭晋后,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人以中原无主为由,劝其称帝,刘知远在推搪一番后便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同年六月入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改国号为“汉”。

【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传位】子刘承祐

末代皇帝

(隐帝)刘承祐(高祖刘皓子)

【年号】乾祐(948年二月~950年),继续延用了其父年号。

【生卒】931~950年

【在位】948~950年

【生平】即位后国事完全取决于重臣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之手,权臣相争,刘承祐寝食不安。他派郭威阵压起义令,平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乱。

乾祐三年(950年)初夏,契丹兵至河北,命郭威镇守邺都(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然性多猜忌,十一月将宰相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砍死在东厢之下,复下诏诛杀邺都留守的郭威,召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但郭威举兵南下,于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攻入开封。刘承祐出战兵败,逃至赵村,为乱兵所杀。郭威迎立刘崇(高祖刘皓弟)子刘赟,后又杀之。广顺元年(951年)正月,李太后被迫将传国御玺交给郭威,其遂于崇元殿登基称帝,国号“周”。汉灭亡。

【谥号】隐帝

周(951~960)历10年,传3帝

今人为与古“周朝”、南北朝时的“周”、唐时的“周”区别而称其为“后周”。都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亡国时的疆域约为今天的山东、河南全省,陕西、安徽、江苏省的大部,河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山西省的部分。

开国皇帝

(太祖)郭威(原后汉枢密副使)

【年号】广顺(951年~953年)、显德(954年正月)

【生卒】904~954年,终51岁,葬崇陵(今河南省郑州市的新政市)。

【在位】951年~卒,共4年。

【生平】父亲郭简为(后)晋的顺州刺史,刘仁恭破顺州时被杀。郭威随母改嫁后随继父姓常。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省运城市的永济市)李守贞、永兴(今陕西省西安市)赵思绾、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王景崇相继反汉,郭威相继平定乱事(李、王自焚,赵投降)。

乾祐三年(950年)四月,(后汉隐帝)刘承祐疑忌大臣,下诏诛杀郭威。枢密使院吏魏仁浦劝郭威先发制人。同年十一月,郭威弑隐帝,建国“周”,建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改元广顺。他广招人才、励精图治,得魏仁甫、李毂、王溥、范质等辅臣。

登基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整顿军纪、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和贿赂。提倡节俭,严禁军队扰民。改变法律,减轻刑罚。

太祖生前非常节检。驾崩前遗言葬事从简,不得增添百姓负担。故陵墓简单的完全不像是一个帝陵,除一块很简单的墓碑外再无它物,且无官宦守陵。

(周太祖)郭威是不折不扣的一代明君。在位时的种种举措使得唐末以来极其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大事】称帝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弟刘崇与其势不两立,在太原称帝复国,延续国号“汉”(也就是十国之一的“北汉”),并改名刘旻,仍维持乾祐年号,即乾祐四年。

【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传位】儿子被前朝杀害,已无后人。故传位于养子(晋王)柴荣。

第二位皇帝

(世宗)柴荣(太祖郭威的外甥兼养子)

【年号】显德(954年正月~959年六月),也就是延用了(太祖)郭威的年号。

【生卒】生于921年,959年病逝,终39岁,葬庆陵(今河南省郑州市的新政市)。

【在位】954年~卒,共6年。

【生平】柴荣的姑姑是郭威的媳妇,他从小长在姑姑家,很受姑父柴荣喜欢,因为柴荣的儿子们早年都被杀,故柴荣视为已出。后郭威称帝为周太祖,柴荣也随之成为太子,他姑姑也就成了圣穆皇后。

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皇帝刘崇(后汉高祖刘皓弟)乘其新立,勾结辽兵4万攻周,柴荣力排太师冯道劝阻,身先士卒率军迎战,于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市)南大破北汉军,稳定了政局。战后整军练卒,裁汰冗弱,使军威大振。

显德二年(955年)诏令群臣献《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确定王朴提出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先后三次征南唐,创建水军,收复了淮南十四个州;又击败后蜀的孟昶,取得秦、凤、成、阶四州,孟昶大惧,“致书请和”。

显德二年(955年),还下令废天下佛寺数万所,令僧尼还俗数万人(规定没有若干长辈同意禁止出家),并禁止僧尼破坏自己身体。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得到后世认可,评价较高(这些僧人什么活也不干,浪费大量劳动力。不向国家交税,还要别人养,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修建寺院又耗资巨大)。

显德四年(957年),派兵侵入南唐(十国之一),占领其淮南江北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南唐皇帝李璟只好向(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使用后周年号。

显德六年三月(959年),图举收复燕云十六州,攻取瀛、莫二州(今属河北省),再向北挺进,又连陷益津、瓦桥、高阳三关。五月在议取幽州(今北京市)时,柴荣病倒,只好撤退。于六月去世。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下令招抚流亡,减少赋税,恢复中原经济,使久经战乱的中原开始复苏。他整顿吏治,使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经济开始繁荣。对内进行改革,对外积极开拓疆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为之后的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后世评价极高。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周朝江山也不会被别人抢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宋朝出现。

【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传位】四子(梁王)柴宗训

末代皇帝

(恭帝)柴宗训(世宗柴荣四子)

【年号】显德(959年六月~960年正月),也就是继续延用了(太祖)郭威的年号。

【生卒】953~973年,终20岁,葬顺陵(今河南省郑州市的新政市)。

【在位】显德六年六月(959年)~显德七年正月(960年),共半年,即位时7岁。

【生平】即位后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重用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禁卫军老大)。

显德七年(960年)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州市)二州遣人来报,辽国和北汉合兵南侵。宰相范质命令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兵至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黄袍加身。赵匡胤回师开封逼柴宗训禅位,宰相范质率众臣被迫拥其为帝。赵匡胤利用和平方式政变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将柴宗训降封为郑王。周亡。范质后来成为了赵匡胤的宰相,一夜之间从人家的顶头上司变成了直接下属。

(宋太祖)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其母子,赐柴氏“誓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然而,建隆三年(962年)柴宗训被迁往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居住,开宝六年(973年)三月亡(据传是时任房州太守的辛文悦(赵匡胤的启蒙老师)马屁拍错了地方,将其杀害)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周皇陵。

【谥号】恭皇帝

周(后周)朝至此灭亡,由宋朝取代。宋朝开始了统一中国的行动,最终(宋太宗)赵炅于公元979年平定天下。

至此,分裂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结束,我国重归大一统。直到民国成立前,我国政权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