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彩云追月心海 2020-01-22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大多数人对于谦的了解,源于他的名诗《石灰吟》,《大明热华》的热播后,剧中的于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历史上的于谦究竟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什么落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引自《明史》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景泰王朝的重臣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朝开始,大多由宰相或相类似的宰相主持。明朝朱元璋建立后,由于历朝历代都有宰相专权,“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以汉九卿之遗志也。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这样,皇帝直接控制九个大臣,而官署尚书“以身作则”,是九个大臣中的第一个,即主要的大臣。明代洪武至正德150年间,这种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只有在危机时期,这种模式才会因环境而改变。这段非凡的时期就是景泰王朝。

景泰八年,实际的首席政治人物是兵部尚书于谦。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具体分析有三个原因:首先,瓦剌的入侵导致了危机和北京的防御战争的胜利,这让于谦是兵部侍郎擢升尚书突然兴起,成为明朝的支柱。第二,由于瓦剌入侵在土木堡明宗俘虏, 为了大明社稷,于谦力主朱祁钰称帝,即景泰皇帝,然后又率军抵抗瓦剌并取得重大胜利,因此深深景泰皇帝的信任, “帝知谦深,所论奏 无所不从者”,“用一人,必密访谦”,于谦“赖景帝破众议用之,得以尽所设施”,”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以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于谦就这样成为了景泰军事的实际领袖。其三,正式司王直的直接作用。王直是个忠臣。有一次,他跟于谦握了握手,感叹道:“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因此,“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己。”由于王治对正义和忠诚的深刻理解,于谦成为了景泰最重要的官员。于谦已经执政八年,这使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稷臣。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爱国爱民的名臣

于谦之所以被称为“爱国爱民”,是因为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新境界体现在爱国主义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寻常时期与危急时期的完美结合。在瓦剌入侵、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坚决地建立了新的统治者。这种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打破了华拉在明英宗的帮助下灭明的阴谋,挽救了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政治主动和军事胜利。这种思想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仅是其他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前瞻的战略战略,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孟子、荀子等人只是提出了这样的主张,而没有实践。余谦在其普通时期的爱国行为,贯穿于其政治生涯的始终。他深入民情,安置难民,实施轻税政策,重建储备仓库,惩治贪官污吏,平反冤案等成绩显著,都体现了爱国人民的思想境界。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扶危定倾的柱石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盲目御驾亲征,在土木堡惨败,自身被俘,五十万大军覆灭,近200名大臣被杀。瓦剌绑架英宗,兵分三路,要夺取明朝。朝野惊慌,惶惶不可终日。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于谦挺身而出,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成为成为扶危定倾的中流砥柱。为了扭转乾坤,恢复元气,有四个问题需要解决。建立一个新的皇帝,主动抵抗还是被动应对?依托《京都议定书》,是集中兵力作战,还是在边境上分散兵力?如何对待被俘的明英宗?这四个问题都成功地解决了,明朝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打了一场漂亮的仗。在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于谦显示了他的远见、刚毅和决心,以及不屈不挠的支柱作用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第一,主张抗战。

在瓦剌挟英宗欲大举入侵的危机时刻时刻,朝中出现几派主张,一种是以于谦为代表的官员坚决抗战派;一种是以孙太后为代表的议和派;一种是徐为代表的逃跑派。议和派在送重金人瓦剌营遭到拒绝后陷入手足无措。

《明史》记载:

十四年秋,荧感入南斗。徐语友人刘溥曰“祸不远矣”,亟命妻子南还。及土木难作,成王召廷臣问计。大言曰:“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大沮,不敢复言。

《明史纪事本末》有载:

明日,于谦上疏抗言:“京师天下根本,宗庙、社稷、陵寝、百官、万姓、孥藏、仓储咸在,若一动则大势尽去,宋南渡之事可鉴也。妄言当斩。”太监金英宣言于众曰:“死则君臣同死。有以迁都为言者,上命必诛之。”乃出榜告谕,固守之议始决。

由此可见,于谦在抗战与南下逃亡的抉择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选择抗战决策,意义重大,后来的宣抚战争、大同战争和北京战争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第二,拥立新君。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成为瓦剌入侵大明的政治筹码,明朝处于危险之中。这种情况下,只有重建王朝核心的领导,才能稳定人心,保卫全国的共同敌人。要重建帝国的领导权,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立年幼太子为王君,让一位王摄政。这种选择在和平时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在战争时期,当危险和危险不断变化时,它弊大于利。第二,任命另一位王为国王君。这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当时唯一郕王朱祁钰摄政,没有其他宗室人物。另立新君的重大举措,唯有太后及大臣可以主持。

《明史》有载: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王。王惊谢至再。谦飏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云云。

于谦大义凜然,使郕王接受君位,使明英宗在瓦剌手中完全失去了政治价值,使抗战的胜利有了政治的保证。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第三,击退瓦剌。

如何有效地抵抗瓦剌,是能否打赢抗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时的军事力量大不相同。明朝50万精锐的都城军队在民用要塞被摧毁,只有不到10万士兵在京都,几乎没有作战的将军。除了宣抚、九边等关城的几座古堡外,几乎全部被毁。明朝的其他大部分军队都部署在西南、浙江和福建地区,很难动员。然而,瓦剌新胜,有很高的愿望和许多骑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抗战,最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如何确定抗战的地位。当时,许多将军,如柳溥,主张在边境部署军队,把敌人赶出第九或第三边界。于谦判断形势,毅然决定以都城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古北口、紫荆关为屏障的抗战战略,集中力量与首都瓦拉决战,直接部署,亲自指挥,置身前线,北京终于赢得了胜利,击败瓦剌的事侵略,明朝转危为安,避避免了中国百姓遭受一次重大战乱之苦。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第四,迎回英宗。

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如何对待被俘的英宗问题,初期则成为明王朝与瓦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延续,后来则是关系明王朝与瓦剌的外交关系,边境安宁和国内民心所向。这里的全部问题集中在明英宗回归的时机。

北京之战结束后不久,瓦剌想派军队返回明营。其目的是与明朝谈判归还的条款和条件。景泰皇帝不希望英宗回来。考虑到传统的皇权观念,以王治为首的朝臣大都拥护英宗。此时,于谦坚决反对坚决反对迎回正统皇帝,坚持反对与瓦剌议和。他认为此时的和谈只能是一场耻辱的和谈,对明英宗的回归毫无益处。只有保持明英宗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主动权,才能实现明英宗的回归和国家的统一。这种思想对于谦来说,在他于景泰元年4月19日所写的《兵部为陈言边务事》中写得很清楚。经过多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明朝在经济和军事上得以复兴。它始终保持着对瓦拉的军事主动,多次在边境线上击退了瓦剌的侵略,使瓦剌愿意无条件地回到明朝的英宗。此时,于谦审时度势,与王直等大臣一起,向景泰帝进谏,迎回正统皇帝。当景泰皇帝看到虞谦改变了他的态度,他派使者欢迎他回到英宗皇帝,使明朝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都取得了成功。因此,于谦对明代英宗的回归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于谦在明代的关键时刻,在四大生死问题上,都体现了其柱石作用。他救了中原于危难,避免了中原的大灾大难,避免了全国人民之间的战争。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被诬入狱,知死不辩

瓦剌军队被击退,局势稳定下来。于谦辅扶新皇帝朱祁钰,明朝终于复辟。朱祁钰病重,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一群人支援太上皇上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复位后,于谦下狱,最终被冤杀。徐有贞,曹吉祥,石亨拥立有功,加官进爵。

于谦死于狱中,没有为自己辩护,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看到陷害于谦的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一干人物,再了解一下朱祁镇关押在南宫的生活,于谦便知道自己会死,争辩是徒劳的。

1.徐有贞

徐有贞原名徐埕,在“土木堡事变”后,他主张向南迁移。于谦主张守城,主张军民抗战。最后,北京保卫战胜利了。朱祁钰主政后,非常讨厌胆小怯懦的徐埕,在朝堂看到他时, 朱祁钰轻蔑地说:

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字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

从那以后,他毁了自己的仕途,被同事们瞧不起。只有把他的名字改成徐有贞,他才有机会升职。徐有贞也确实有些才华,通过治水有功被进为左副都御史。

在英宗复位前,徐有贞一直感觉自己屈居于谦之下,政治抱负不得而展,因此与于谦结怨。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由皇权统治的。英宗复辟后,徐有贞等就立即把于谦,王文等下狱。

徐有贞说到底是一个干练的阴谋家,在北京保卫战中,他是一个懦弱的小丑,而相应的余谦则是一个主战和战略上的英雄。仕途因此被毁,而各种努力都白费了。这种仇恨来自景泰皇帝朱祁钰,他支持于谦。以前皇帝的权力做不到后,发泄仇恨于谦也合情合理。

2. 曹吉祥

曾经隶属于王震之门,参加了吴亮甲之战。1452年,他掌管京营,被任命为内务大臣。后来与将军石恒等人密谋,率兵拥立朱祁镇。天顺早年,总督被派到三营。1461年,曹吉祥的养子曹钦发动叛乱。曹吉祥被英宗逮捕,后被中风处死。

曹吉祥位在王振之下,与王振是一丘之貉,“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本有再造王振的目的。后来的叛乱表明了对最终权力的渴望。于谦是他前面的路障,于谦不死了,他的目的很难实现。

3. 石亨

明将,官至太子太师,忠国公。在对瓦拉的战争初期,取得了很多战功。后在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变法,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在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朱祁镇不能忍受,罢其职,得罪瘐死狱中,尽诛其党羽。后又以家属不轨,下诏狱,坐谋叛律斩,没其家资。

石亨是一位将军,在京城保卫战中协子石虎,面对敌人,非常勇敢,打败了瓦剌大军。京城保卫战胜利后,升官进爵,获得赏赐反超功劳比自己大的于谦。自觉过意不去,推荐于谦儿子升官,反被于谦拒绝,从此反目。

于谦和石衡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人。史衡是个自私的人,他对朝廷的贡献也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力量。于千死,仕恒必定能够毫不顾忌地掏自己的腰包。

4.朱祁镇

朱祁镇在“土木堡”被攻后,经过一年多与明朝的对峙谈判,瓦剌打算归还朱祁镇。此时,景泰皇帝朱祁钰为了防止失去王位,千方百计阻挠朱祁镇的返朝。回朝后,朱祁钰又把朱祁镇囚禁在南宫。在那里,朱祁镇生活了八年。可以相见,朱祁镇对朱祁钰有莫大恨意。于谦是朱祁钰的拥立者,朱祁镇把对朱祁钰仇恨转移到于谦身上就不难理解。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于谦在国家紧急时刻,为社稷为百姓的根本利益,在明英宗尚在、皇太子已册封的情况下,拥立朱祁钰为新君。从政治上看不失明智决策,但从专制的朱明王朝的皇统来看,却是背弃了祖制。所以,明英宗复辟,残杀了于谦,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维护专制皇统的政治合法性。于谦被害,是儒家学说与专制皇权较量的结果,儒家学说惨遭挫折,专制皇权又一次取得胜利。专制皇权所需要的是象岳飞那样对君王绝对服从的愚忠,而绝不是象于谦那样忠于社稷的孤忠大节。由此,明英宗及其后来继位的子孙是不可能给一个破坏其专制皇统的于谦以应有的宣扬和评价。如果于谦没有巨大的功勋和高尚的节操,朱明王朝连为其平反都是不可能的。明宪宗登基后,迫于朝野舆论汹汹的巨大压力,为安抚臣心军心民心,平反于谦冤案,追赠原官,释放亲属,并无其它褒奖。明孝宗登基复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按古代谥法,“肃愍”只是五六品官员的谥号,而非一品大员、功髙盖天、节操如水的重臣应有的谥号。明神宗登基后赐谥“忠肃”,前后历时一百余年。这种时间的延伸只能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明王朝最髙统治者实在是不情愿为于谦平反。连个象样的谥号都如此吝啬,何谈宣扬和评价其功绩和历史地位!二是专制皇统观念及“三纲五常”的理念在中国是多么根深蒂固!三是一百多年期间朝野上下始终不断地为于谦奔走呼号,含冤鸣屈,可见于谦的历史影响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剧谈」历史上于谦是怎样的形象?他为何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