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打油诗还通俗的唐诗,却诞生了典雅的名句,道理更是深刻醒目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中国的诗歌文化之中,始终存在这雅和俗之争。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很多人看来,诗歌当然应该是用词雅致,意境高远,不该庸俗。其实,从《诗经》开始,男耕女织,家长里短甚至云雨之事,都可以入诗。俗并不等于低劣,而是深深扎根于劳动人民的沃土之中,唱出他们的心声,歌出他们的愿景。

到了唐朝的时候,初唐四杰一扫南陈靡靡之风,在诗坛散发清丽之气。在元稹、白居易的推动下,新乐府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深深影响了后世诗歌,也同样影响了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的主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诗歌中的俗,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中的半壁江山。

从这个角度来说,唐人张为将白居易尊称为广大教化主是毫不为过的。白居易本身的诗歌,也以平易通俗著称。据说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对方能听懂,才算满意。这样的创作态度,才让白居易的诗歌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他的影响下,唐代诗歌彻底摆脱了无病呻吟的状态,也能从失去李杜的空档期走出来,成就蔚为大观。哪怕是在晚唐,帝国最为衰落之时,文人们依然坚守这份信念,撑起了唐诗最后的辉煌。晚唐诗人罗隐,就有这样一首看起来挺俗的名诗: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说它俗,还真不为过。它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惊世骇俗的观点,仿佛就是平铺自述,甚至不加过多的修饰。通篇看来,就是一首打油诗:不管是平地还是山尖,所有鲜花开放的地方,都被蜜蜂说占据。然而,辛辛苦苦从百花中采来蜂蜜,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谁酿造了甘甜呢?

其实,这是一首讽喻诗。从表面上来看,诗人写的是养蜂人放养蜜蜂,酿制蜂蜜供人享用的现象。实际上,他却是用蜜蜂来比喻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劳动果实,却被剥削阶级无情霸占。

唐朝本来是辉煌盛世,只是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落。虽然有过一些皇帝试图挽救危亡,也曾出现过“大中之治”的短暂复兴,但总的来说却是江河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军阀混战产生的开支,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花销,都如同一道道催命的枷锁,强加在百姓之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在罗隐所处的年代,唐朝被百姓所抛弃的命运已经不可阻挡。这个曾经花团锦簇的盛世王朝最终被蹂躏得江河破碎,七零八落。出自草根阶层,报国无门的罗隐,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才将现实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写下了这首名作。

在诗中的蜜蜂,微不足道,正如民间无数的百姓,被统治者看作草芥而已。但是,权贵们享用的珍馐佳肴,锦衣玉食,无一不是他们活跃在山尖和平地,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他们付出无数汗水的劳动,换不回一日三餐的温饱,却让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尽情挥霍。甜的自然是地主们,苦的自然是农民。所以,此诗结尾这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后世人感同深受,成为千古名言。

后面的话,罗隐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状态必然无法长久。所以,黄巢起义,应者如云,给予了唐帝国致命一击。这就如同诗中的蜜蜂,如果主人不善待它们,一味索取,自然也就分崩离析,不得长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