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入鸡林

 逍遥老豆 2015-07-14

诗入鸡林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五六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写诗。到了八九岁,他对诗歌的声韵格律已经初步掌握。随着阅历的日渐丰富,视野的逐渐开阔,他的创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在长安考中了进士。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与朋友在终南山下的仙游寺聚会,谈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说。回来以后,白居易就写了一篇叙事长诗《长恨歌》。这首诗人物形象鲜明,含义非常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一直流传至今。

  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调任为左拾遗(谏官)。他看到朝中宦官横行,广大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决心用诗歌来揭露时事的黑暗,反映百姓生活的疾苦,使统治者有所醒悟。

  在大约三年的时间内,白居易写了大量的揭露现实的诗歌,其中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最为著名。这些诗以其深刻的讽刺意义和动人的艺术力量,被后人称为是唐代诗歌中“空前绝后”的杰作。 

  为了使这些诗歌接近百姓,通俗易懂,白居易经常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的词汇,将这些词汇融进自己的诗中。相传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然后不断修改,直到老太太听懂为止。广大老百姓对这样的诗当然非常欢迎。

  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白居易的作品,鸡林国宰相不惜以一百两金子一篇的价格广泛收购。许多鸡林商人就跑到长安来购买白居易的新作,带回去献给宰相,以换取重金报酬。

  后来,“诗人鸡林”这一典故,用来称赞人的作品价值很高,流传广泛。(张磊)

  《白氏长庆集·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