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后追封,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昵称66397046 2020-01-22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帝王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追封。某天突然想起已经去世的爱妃,追封;某个刚死的大臣,追封;某个已死了很多年的贤臣,追封;某个受冤而死的忠臣,追封……如何利用网络创业macbook air 双系统代发外链

简直一言不合就追封,霸道总裁说天凉王破,古代帝王说天凉追封。

电视剧中的乾隆皇帝

最夸张的是清朝皇帝,不但追封本朝臣民,他们还追到明朝!

明末有位名叫张国维的重臣,曾任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军入关后宁死不降,以身殉国。乾隆知道了他的事迹后非常敬佩,于1772年追赠谥号为“忠敏”, “忠”是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敏”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

所有被追封的后妃和臣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死人。

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活着就不叫追封了。其实我只是想说明,在皇帝眼里,死了的后妃才是最心爱的,死了的大臣才是最好的大臣。

人都死了,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享受不到,追封还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死后追封,乃是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乾隆皇帝,不但爱追封,还爱写诗

追封是对死者的奖励,也是对活人的示好和安抚

有个成语叫做“盖棺定论”,这可不只是个形容词,具有现实的意义。盖上棺材,才能真正对这个人下定义,因为无论好事坏事,死者都再也做不了了。

某位大臣对皇帝说我忠心耿耿,皇帝表面上很欣慰,内心肯定是抱有怀疑的。你说你忠你就真的忠吗?以前忠,不代表现在忠,现在忠,不代表未来也忠,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背叛朕?

只有这位大臣死了,皇帝才会彻底放心。再不忠,也闹不出什么幺蛾子。爱卿,朕信你了,安心去吧,为了奖励你的忠诚,朕会给你更高的官爵,再给个好的谥号。

古代丧事

古人非常看重身后事,穷苦人家有可能倾尽家资为长辈办一场庄重的丧礼,如此才能在邻里邻间抬得起头,否则要被人在背后嘲笑唾骂;权贵人家更是大费周折,务必要让长辈或亲人死后哀荣,而又有什么,能比得上皇帝追封来得风光呢?

没有了。

此时这家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就不用提了,“忠心”也显得更真诚一些,看在别人眼里,也是个绝佳的榜样。

皇帝只是不痛不痒的给出个名号,连权力都不用付出,就能收获忠心一片,何乐而不为?

所以每位皇帝都喜欢追封死去的大臣,只要这位大臣是正常退休,没做什么让皇帝特别生气的事情,死后通常都会提一提品级,或给个爵位,出殡时好看,亲属有面子,对皇帝感恩戴德。

古代送葬

追封冤死的前朝忠臣,平民怨,邀名望

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朝天子追封侍奉自己的大臣是常事。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追封前朝忠臣。

本文开头讲过的乾隆追封张国维就是如此。当然,乾隆皇帝比较放飞自我,他统治的时期,清朝江山比较稳固,追封张国维也许没什么政治原因,纯粹就是性之所至。

而更多的皇帝们,追封的都是本国朝上一代或上几代的忠臣,目的在于平息民怨,获得名望。这里举两个例子。

1、精忠报国岳元帅

岳元帅在宋高宗时代被冤枉至死,宋高宗过继而来的儿子赵昚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岳元帅平反,以宋高宗的名义“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上谥号“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电视剧中的岳飞

赵昚这么做,可不是因为他对岳飞有多尊崇,否则当初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是父子俩早商量好了,做父亲的冤杀岳飞,做儿子的洗冤昭雪。前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后者同样如此。

岳元帅逝世后,民愤极大,从朝中到民间,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对皇室有很大意见。宋高宗早知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怕,因为对于这种情况皇室有个特有的应对方式,那就是追封。

冤杀几个大臣算什么,下代或者下下代皇帝追封就行了。臣民们若是再敢有什么想法,那他们就是乱臣刁民,人人得而诛之。

只是出乎宋高宗意料的是,臣民们竟会对岳飞如此尊重,显得他成了个昏君,所以赵昚继位后立刻为岳元帅平反,挽回皇室声望,也建立赵昚的明君形象。

效果是非常好的,当时以及后世所有史学家提到宋孝宗赵昚,都会记上是他为岳飞元帅平反,只凭这一项功绩,他就能成为贤明君主。

岳家军

2、赤胆忠心于忠肃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石亨、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诬陷于谦要谋立襄王之子,朱祁镇一直恨他当年不管自己、拥立朱祁钰为帝,明知他是冤枉的,还是依奏定了他斩决死罪。

《明史》对此事的记载是:天下冤之。

天下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枉的,群情激愤。《明史》上说朱祁镇后悔了,我认为他不是因为于谦枉死而后悔,而是没想到于谦这么得人心,杀他有损自己的名声。

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继位后,复于谦官职,赐祭,过了几年追谥“肃愍”;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时期,改谥“忠肃”,这是比肃愍更好的谥号。

《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但朱见深和朱翊钧追谥他,可不是因为其忠心,而是因为这是很容易做成的政绩,可以给自己加分,收拢天下士子之心。

况且,于谦的忠,更多是忠于大明和百姓,而不是某位君王,否则当初就该任瓦剌予取予求,毕竟他们有君王在手。

忠于大明的于谦

追封的形式:赠予更高的官爵或追赠谥号

追封有两种形式,一是赠予更高的官爵,二是追赠谥号。

很多时候这两种形式都是并存的,比如上文说过的岳元帅。于谦有谥号而没有赠官爵,这说明皇帝们对他其实是有看法的,不情不愿的给了谥号,官爵就免了。

一、赠予更高的官爵

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所以对于死者,可不能说加官进爵,只能说“赠”。

明朝中晚期,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种名头基本上不会在活着时获得,都是死后赠予,也无法传给子孙后代,对皇帝来说非常实惠。

唯一的特例是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之衔,还掌有太师实权。

改革家张居正

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然而没多久就被清算,明熹宗时才得以恢复名誉。古代的变法改革者通常没有好下场,张居正这还算不错了。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明清时期给死去的官员追赠更高官爵已经成了惯例,自有一套执行的标准。

二、追赠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

我们会发现,史书对于各朝代的皇帝们称呼不一样。比如,唐高宗,这是庙号;崇祯帝,这是年号;周文王或周武王呢?这就是谥号。越往前,称呼君主越多用谥号。

谥号制度历史悠久,形成于西周早期,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通常评的是君主或高官,普通人有什么好评的?

霸气的始皇帝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时广泛施行谥法制度,但秦始皇认为这有“子义父,臣议君”的嫌疑,就废除了这种制度,直到西汉时才恢复。

和官爵比起来,谥号其实更难得,不是每个小臣都能有谥号的。

谥号分为三种,美谥、平谥和恶谥。

文、康、平、贞、忠这类是美谥,愍、怀、思、敏这类是平谥,炀、厉、荒、幽这类就是恶谥。

文臣的最高赞誉是“文正”,武臣的最高赞誉是“忠武”。

获得文正之谥很不容易,张居正都只是“文忠”,王安石也只得一个“文”字,李东阳和谢迁得了“文正”,足以笑傲众臣。

“忠武”之谥,也只有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做出卓越贡献的武将才能获得。

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死后得谥“文忠”,张之洞和左宗棠是“文襄”,只有曾国藩是“文正”。

给臣子什么谥号,最终要由帝王来定夺。

曾文正

【结语】

总之,死后追封,既是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也是帝王控制臣子的一种手段,就为了死后得个美谥,大臣们也不敢开罪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