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永州官人”铭文陶窑具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1-23
楚天雨 平德

QQ截图20200118084412.jpg

永州之野的道县玉蟾岩,原名蚂拐岩。考古人员1993年从中发掘出一批陶片,经测定,大约距今1.2-1.4万年。这是当时世界发现烧制最早的陶片。

考古界的传统认为,中国瓷器起源于东汉,而零陵鹞子岭出土的战国双耳黑陶壶,却具有明显的原始瓷特征;白瓷起源于三国时期,鹞子岭却出土了全国罕见东汉白瓷碗;此外,永州之野的清塘、黄阳司、三多亭等众多窑址,则表明永州是古代华南及长江流域陶瓷工业的一个中心。

三多亭窑址?也许有人会问。

没错,就是永州市冷水滩区河东的三多亭。

2002年初夏,永州市冷水滩区三多亭江边某单位宿舍门口一带修建马路。5月13日这天,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发现大量陶瓷器残片,便立即报告冷水滩区文物部门。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和零陵区文物管理所获悉,立即组织考古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对其进行紧急清理。因破坏严重,已经看不出窑址形制,且当时时间紧促,故只清理了一些遗物,发掘出一个陶质火炉,后来经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唐代人餐桌上的“火锅”,并将这个发现上报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2002年6月24日,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一兵及副研究员周能一行赶赴永州,会同永州本土文物专家对冷水滩区三多亭古窑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现场获取的陶器实物标本进行鉴定,发现该区域有三处古代陶器文化堆积,估计是一个很丰富的文化宝库。特别是已经发掘出来的连珠纹壶提系的连弧形细颈壶、平口直腹矮足杯、高瘦形盂、拆腹盘和大高圈足碗等这些器形,都是南朝梁时所独有的。另外,与活着的虾颜色近似的虾青釉,开小冰裂的豆青釉等,也都是南朝典型的风格,专家们因此认定:三多亭古窑址属南朝时期梁陈之际(即公元502年)以前的官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个结论令人兴奋,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湖南省发现的最好的南朝窑址,其技术、工艺水平极高,为全省青瓷早期段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为湖广地区湘江漓水流域的制陶业找到了源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根据推测,专家们相信还有更多的精彩被埋在地下。2005年,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和零陵区文物管理所两个单位在原遗址东100米处进行探沟试掘,经过大家的努力,初步弄清三多亭窑址分布在南北长50、东西宽3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1500平方米,窑炉形制为馒头窑和龙窑,以馒头窑为主。让人欣慰的是,该窑出土器物均用瓷土制坯,绝大部分经过淘洗,胎质较纯净。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大部分器物瓷胎坚硬致密,瓷胎多为砖红色,少数为灰白色、灰黑色。釉色主要有青色和酱色两种,青釉占大多数。青釉因釉色深浅不同又可分为青灰色、青黄色、青绿色,多数为青灰色。酱釉多为酱褐色。遗物可分为生活用具和窑具,以生活用具为主。在出土的生活用具中,碗局居然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口径达15~18厘米的大碗为多,约有1000余件,其次为盘,还有少量杯、盏、盏托、器盖、碟、壶、罐、缽、碾槽。窑具主要有匣钵、支钉、垫圈、窑柱等。

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的窑具上刻有铭文,如“康定二年”“熙宁六年”“陶六”“唐二十作”“家书一个不得与人借”等字样。而刻有“永州官人”铭文的这件陶窑具,像一颗星辰脱颖而出,格外引人注目。

其实,这是一件小若茶杯的陶窑具,其“皮肤”为黄色,属模型器。高10厘米,底径6厘米,重410克。平底,束腰。顶呈尖圆形。腰横状阴刻有“永州官人 丁岁大中祥符七年四月初五日作德”、竖状阴刻“唐脱五记使用”等字样。

说实话,我对这件文物的命名感到有些奇怪。看它像一个小小的塔状,或者说有几分类似实心圆钉,却不知作何用途。从其外形来看,又不像日常用具。莫非是祭祀用品?或者其他?确实带给人无限遐想。

核对中国历史,可以得知,大中祥符(1008—1016)是宋真宗赵恒(968-1022)使用的第三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9年,大中祥符七年,即1014年。

宋真宗赵恒活了五十四岁,在位二十五年,先后改了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四个年号。前两个年号期间,这位皇帝还显得有所作为,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亲率将士抵达前线抵抗辽军,渡河进入澶州城,上城墙鼓舞士气,致使敌方士气受挫,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虽然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但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而后来,赵恒就有些飘飘然了,宠信奸佞,迷信鬼神,大中祥符和天禧两个年号就是来源于此。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十二月,真宗命令兵部尚书寇准留守东京,自己开始考虑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大中祥符七年(1014)春,真宗前往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谒圣祖殿,途经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升应天府为南京。

也就是在真宗东游之际,发源于南朝的三多亭窑,此刻正在生产大批陶器。那馒头形状的窑炉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陶胚,而烧窑时的炉火,似乎连煮沸了近在咫尺的湘江水,让大地都感觉到它热烈的心跳。一批又一批的陶瓷产品,被运到附近码头装上船,溯流而上运往广西、顺流而下运往湘北等地,形成了水上流动的异彩……

陶器上的铭文,如同人体身上的胎记。这件陶窑具上的“永州官人”四字,证明三多亭窑址到宋代时已经成为官窑。此窑具2006年被定为一级文物,而孕育它的母腹——三多亭窑址也就母以子贵,地位显得崇高起来。

众所周知,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零陵地名的来源,与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有关。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同年更名零陵县(治今永州市零陵区),隶属湘州。隋末至唐末,此地曾先后使用零陵郡、永州府、永州零陵郡和永州府之名,隶属荊湖南路。宋代永州隶属荊湖南路,领县三:零陵、祁阳和东安(雍熙元年984年析零陵东安场置县)。因此该铭文从考古学上充分表明北宋时期此地已称“永州”,与文献记载遥相呼应,相互印证,意义深远。

再回过头来谈这件陶窑具,虽然它只有保温杯大小,但内涵很丰富,仅铭文中的“官人”二字,就带给人们许多猜想。专家认为“官人”二字,可以证明此窑是官窑。但也有极少数人认为,从三多亭窑出土器物的器形、釉色、胎质来看,与同时期的官窑生产水平相差甚远。因此仅仅因“官人”二字,认为该窑是官窑未免过于牵强。更有人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唐以前唯有官者方称官人,至宋已为时俗通称,明代以后遍及士庶,奴仆称主及尊长呼幼,皆可称某官人,所以,与“永州”一词搭配,官人一词应该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子。也就是说,这批陶器是为永州某个有身份的人量体裁衣定制的,并不代表它是官窑。

不管怎么样,也就是基于铭文上有“永州”二字的原因,考古专家为了便于世人熟知这个窑址,就将三多亭窑址称作“永州窑”。

后来,专家们由点及面,分析了永州三多亭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发现它与湖南郴州窑、汝城窑关系很密切。三处窑址均为北宋瓷窑,主烧青瓷,无论是支烧痕,碗杯里心的支钉痕,还是铭文,乃至釉色、器形、装烧方式、装饰工艺,都十分类似。另外,桂林永福窑的烧制器物类型也与之相似,三多亭窑烧制器形较单一原始古朴,永福窑丰满而多样,发展比三多亭窑成熟。这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说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三多亭窑为北宋中期,而永福窑为北宋晚期,或许,永福窑是接受了来自三多亭窑的影响。

其实,在我看来,任何艺术的交流与传承都有官方和民间两种方式。“永州官人”铭文陶窑具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工艺,而在于它的身份填补了湘南一带宋代陶器的空白。退一万步讲,即便三多亭窑属于民间身份,其出土器物的品质与官窑产品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不够精细,彰显出一种简约的粗狂之美,但也可以由此知道烧造年代大致在北宋中期,主烧青瓷器,器形以碗、盘、盏等生活用器为主,纹饰简单。此外,窑具外壁等部位常见刻印铭文,内容可分为纪年、地名、窑工生产信息、窑工姓名、吉祥用语及其他五种类型,装烧方式主要是叠烧,具体有匣钵单烧和匣钵叠烧、对口烧和对口套烧四种类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湘南地区民间瓷窑的特征,为我们了解北宋湘南陶瓷生产情况提供了具体依据。

小小的文物,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价值。通过这件陶窑具,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宋代永州人在三多亭窑前忙碌的背影,听到了那个时代炉火旺盛的呼呼声,还有湘江上运载着三多亭陶器船只远去的帆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