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对联贴对了吗?浅谈对联的历史及贴法

 金日九 2020-01-23

你的对联贴对了吗?浅谈对联的历史及贴法

1

对联也称楹联、联语,俗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学体裁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古人把传说中降鬼驱魔的两位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刻在桃木制成的两块木板上,悬挂于门户左右,用来驱邪避鬼的。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这种桃符、门神风俗和汉字语言独有的特点邂逅,于是,桃木板上由刻画图画发展到书写简单文字,由书写简单文字再发展到书写吉祥话语,这一现象在五代后蜀方始变革成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年除夕都要命学士题桃符,贴在寝室门左右。后来,嫌学士所题内容不工整,于是亲自题写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

以字代画,是意义重大的事情,然而二者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由“书二神字”到写吉祥文字,则是一场大变革。这一变革发生在五代,中心人物是后蜀主孟昶。(常江)

对联的普及则始于“对联天子”明太祖朱元璋,这位皇帝曾下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必须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外,并且微服私访以查实,挨门观赏取乐。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

对联得到长足发展,则在清朝一代,这时候,清朝人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楹联外,还有志于对联的整理编辑工作,一时专著倍出,比如前所提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此外还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余沈》等等。

你的对联贴对了吗?浅谈对联的历史及贴法

2

聊完了对联的历史,我们再来聊聊如何区分其上下联。

对联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联、下联、横批。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些特殊场所,横批不是必需的。

区别上下联的方法也很多:

从对联的内容上看,上下联有前后之因果关系,“因”为上联,“果”为下联,如“九州改革开新宇(上联),百业兴隆报好春(下联)”;有时间之先后关系,时间在前为上联,在后为下联,如“爆竹声中辞旧岁(上联),红梅朵朵庆新春(下联)”;有范围之大小关系,范围小者在前,大者在后,如“人行正道家兴旺(上联),党树新风国富强(下联)”等等。

从对联的音韵上来看,仄起平收,即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何为平仄?简单来说,平声就是普通话的阴平(1声)、阳平(2声),仄声就是普通话的上声(3声)、去声(4声)。如顾炎武集句联:行己有耻,博学于文

但这一方法只适用于现代汉语,遇到古人的对联,便行不通了,这就需要区分现代汉语四声和古代汉语四声。

你的对联贴对了吗?浅谈对联的历史及贴法

上图的变化规律简单概括为:平分阴阳,即古代平声变成现代音的阴平和阳平;浊上变去,即中古音的上声字多数在北京话中变成了去声;入派四声,即中古入声字在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部分。

上面的过于专业。其实,影响上下联的只是古入声字,其分成的四部分都有那些字,须查阅专业书籍,这里只列举部分常用字:发、国、福、竹、绩、曲……

3

区分出了上下联,接着就是如何贴对联了。

贴对联时都面对大门,我们的右手边为上联,左手边为下联。

对此,有人提出左右说,如:

在面对门楹时,右手方向为上首……上联贴在上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尊右卑左的,即“右为上”。(李文郑 《不可不知的传统对联民俗常识》)

对联的上联贴在门左,下联贴在门右。……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左为上”的特点。(李焱《对联漫话》)

说法竟然如此对立?

不过是作者面对的方向不一样而已。

那么,究竟是“尊右”呢?还是“以左为上”呢?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同一历史时期对待不同的事物,“尊右”还是“尚左”都是不一样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笔者以为,对联的贴法只是遵从了古人的书写习惯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所站位置不同、说法不同,但其张贴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加上横批,又怎么贴呢?

有人提出桃符时期并没有横批,所以对联的贴法不受其左右。窃以为,此说法欠妥。

众所周知,对联的写法、贴法都遵从了古代书写习惯,即从上而下、自右至左,而横批的写法却按照现代的写法从左到右,贴上门庭,混合使用,显然不伦不类。

不过,似乎不妥得有理了。

参考资料:

1、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2、明·陈云瞻《簪云楼杂话》

3、李文郑 《不可不知的传统对联民俗常识》

4、李焱《对联漫话》

5、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