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起源小考

 绍宜 2020-01-23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凝聚,逐渐形成了传统节日,如“年”就是自远古发展而来的,流传至今。在如今年的传统风俗里,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春节起源小考

关于“年”,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名叫“年”,生性凶残,食禽兽、伤人畜。“年”有一个特殊的活动规律,往日蛰伏海底,只在每年最后一天的天黑后才出来,鸡鸣破晓时返回,人们将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年关之夜,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将鸡圈牛栏拴牢,关起大门,全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一夜吉凶未卜,因此年夜饭置办得很丰盛,用餐前要先祭祀祖先,祈求上天保佑全家平安地度过年关。吃完晚饭,一家人也不敢熄灯睡觉,而要围坐在一起说话壮胆。天亮之后,人们才陆陆续续打开家门燃放爆竹,互相庆贺没有被“年”吃掉。

实际上,“年”的产生与农耕生活十分密切,刚开始时是指庄稼的一个生长周期。中国古代历法很早就把这样一个时间周期定为三百六十天。“年”从谷类成熟之义引申为代表特定时间周期的单位,并成为它的主要字义,约在周朝。如许慎《说文》云:“年,谷熟也。”《尚书·多士》:“尔厥有幹,有年于兹洛。”孔颖达传:“有丰年于此洛邑。”《穀梁传·桓公三年》:“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因此,年象征谷熟年丰。《诗经·豳风》:“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不过,当时的年还没有固定在哪一天。如西周的人民在农历的十一月间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这被认为是新年的习俗起源。直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才正式将农历的一月初一确定为一年之始,春节正式定型。

春节起源小考

只是当时的“春节”都以“元旦”代称。隋代杜台卿《五烛宝典》云:“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梦梁录》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旦”字解释“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意思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即早晨之意。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因此称“元旦”或“正旦”。当然,春节还可称“开年”、“开岁”、“芳岁等。

“春节”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在不同时期特指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汉代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将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元,将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而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至于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则被称之为“大年三十”。这天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一起吃年饭。年饭过后,熬年夜和发压岁钱的习俗就开始了,预示着从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

春节起源小考

压岁钱是过农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过一岁。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因此,这一节日又被称为过大年,即春节。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每家每户都贴上新年画,营造一种欢欢喜喜的春节气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