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关夫之 2020-01-23

人终有一死,很多人却从未真正活过。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句话:向死而生。只有当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死亡,我们才能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

什么是“生”? 什么是“死”?几千年来,关于生死的讨论与思考,即沉重又平常。像很多无解的人生问题一样,很多人都难以思考清楚。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就能从中获得某种生活的真谛。

米奇.阿尔博姆和他罹患渐冻症的大学教授莫里在《相约星期二》里,对人生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讨论,你的困惑,也许他们可以帮你解答。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一个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的年轻人米奇,一个濒临死亡,一点点被疾病吞噬,依然每天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努力生活下去的古稀老人莫里,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此刻正陷入迷茫,如果你的生活昏昏庸庸,你应该来听听这堂人生课。它会成为你生命缝隙里透进来的阳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1. 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衰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想要留住青春,想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依然年轻,都是人之常情。

可是,终有一天,几层粉都掩盖不住你眼角的细纹,你是要对着镜子叹息,还是笑着说,“我看到了微笑停留过的痕迹,未来,希望它能更多地停留在我脸上”。

没有人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终有一天,我们不得不接受现状,直面衰老,并学会自得其乐和甘之如饴,如果每一个人生阶段我们都认真度过,又怎么会害怕衰老的来临。

衰老的过程,是一个智慧与阅历慢慢沉淀的过程。二十几岁走过的坑,等到四十几岁你一定知道要尽力避开。二十几岁对生活一无所知的你和四十几岁睿智成熟、阅历丰富的你,你更爱哪一个呢?

只有对生活不满足,觉得生活不充实和无意义的人才会一直想变得年轻。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会想要积极地往前走。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也体验更多。

你应该去发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乐于去接受每个年龄阶段赋予我们的权力,并积极享受每个年龄阶段的时光。

正如梭罗所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诗意而又神圣的。所以,无论我们处于哪个人生阶段,我们都有权力和能力好好生活。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在衰老,而心智却停止了生长。

2. 生命在于体验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当莫里教授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后,女护理康尼得帮他擦洗身子,当最后一点隐私都暴露的时候,他笑着说:“我会尽力享受这个过程的。不管怎么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

多么与众不同的想法,莫里教授把人生当作了一场体验。人生确实就是一场体验,体验不同的人生阶段,体验社会赋予我们的不同角色,体验病痛和生死……

当你把生命当作一场体验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主动权,也会更容易跳脱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如同电影拍摄,你可以是导演,也可以同时是演员,只是生活没有剧本,每一天都是限量直播

主动地选择想体验的东西,努力地争取体验的机会,当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你依然可以当作一种体验。而后会更加明白该如何好好生活,那个时候,苦难和死亡也会有不一样的意义。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党的魔掌中,他本人也在纳粹集中营受尽了各种虐待,然而他最终明白一个道理:“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的话和莫里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任何情况下,任何年龄阶段里,我们都可以选择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感恩的心情度过每一天。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有着改变与成长的力量和自由,好好体验这一场生命。

3. 爱让生有了意义,让死永不消亡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如今的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于是他们忙着寻找。他们追求新的房子、新的车子、新的工作甚至是新的伴侣,但是当这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依然没有多少人是幸福的。于是他们又忙碌起来,继续寻找。”忙”字拆开来看就是”心亡”,人一忙,心就没了。人一忙,就很难再停下来思考。

那么,什么是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莫里老先生在和米奇谈论世界的时候道出了他患病以来最大的感受: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如果你暂时寻不到存在的意义,如果你无法慰藉自己孤单的灵魂,如果你安放不住那颗焦躁的内心。请暂且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开,去关注一下身边的人,去给予,去付出,让他们感受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你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就指出,“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生命的存在”。像个大人一样地去给予,像个孩子一样地去接受,让爱流动起来。

爱是永恒的,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即使我们最终死去了,我们也不会消亡,我们会活在每一个爱我们的人的心中。死亡可以终结生命,但是不可以终结爱。

在莫里老人看来,生活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来不及”,他的每一天都在改变。这是“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给他带来的从容与坦然。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知道了生命的终点,知道除了死亡,没有什么可以终止你的脚步。你会更加注注重你生命过程的体验,会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会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

临终老教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向死而生,活好每一个当下

美国朋克音乐的先锋之一帕蒂·史密斯说:“你若要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

用豁达的态度去看待衰老和死亡,明白了人必定会衰老和死亡,则无需过多地纠结和感伤,只要用心地过好每一天。

体验山川湖海,也体验人情冷暖体验;体验为人父母的辛劳和焦虑,也体验儿女初长成的欣慰和喜悦;体验镁光灯聚焦的高光时刻,也体验无人问津的至暗时光; 那些都会成为你生命的养料,滋养你茁壮生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生命的意义会在深深浅浅的脚印里跃然纸上。

愿你,向死而生,热烈地活好每一个当下。

个人简介: Tammy,混迹IT届的伪文艺女青年,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爱。爱好看书,运动,捣腾美食。喜欢写小确信日记,用心记录生活中所有的爱与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