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喜丧”,一种民间的冷幽默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1-24

文/刘东华

乡村有“喜丧”一说,由来已久。

从我笼统的认识里,喜丧就是说一个老人活到足够大的年龄之后,去世了,就可以称为喜丧。意思是这个老人能安享天年,寿终正寝。

按照一个人该有的寿命理解,能称为喜丧,起码也得是8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活到80岁以上已经不罕见了,喜丧的标准也应该有所提高。当然,这个年龄没有严格标准,大概是大家认为你攒够了岁数,不虚此生。

最近,送别了一位老姑,85岁了。前往吊唁,左邻右舍自然作为喜丧来办,突然让我感觉这个“喜丧”的说法,并不是那么单纯。

从情感上,凡是丧事,无喜可言。但是有一个心理的承受过程,对于亲属而言,只是悲伤的程度不同。

如果一个人像我这样,活过了中年,父母已经开始变老了。待到他们老态龙钟,会突然让人心生一种莫名的恐慌,唯恐父母老去,唯恐父母离开,这大概就是中年人发自内心的恐慌。一个人,到了50岁、60岁,甚至70岁的时候,还能上有父母,大概是一件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也有“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的说法。

这个宝,不是在为你创造多少财富,而是一个中年人生命的篱笆,虽然不能再为你遮风挡雨,但你有心理依靠,父母健在,无论多大你都是个孩子。

多年前,读过一个朋友送别老母的文章。老母去世的时候已近90岁了,他那个时候也要办理退休。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陪着母亲生活,照顾饮食起居,但老人并没有等到他退休的那一天,过一段母子相依幸福日子。

“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打击之一。

这位朋友比我年长了20多岁,曾经很乐意与我辈们一起称兄道弟,大家都戏弄他没点长者形象,甚至开各种荤素搭配的玩笑,概因为家有老母,他还有一颗童心。

此后的日子便性情大变,也好像一夜之间尽显了老态。

这就是老人去世,给子女们留下的心理暗示,别管都大,你成了没娘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赋闲。每天下午散步到附近村庄的一条灌水渠。夏天,这里林密沟深,非常凉爽,每天下午就坐着一群老人聊天,一色的老头,都是历尽人间冷暖阅尽千帆的人,讲各种人生见闻。

其中最老的一个,我问他,91岁啦,尚能耳聪目明,年轻时候,见过鬼子,当过国军,也读过私塾,算是有文化的人。夏天盘着一串珠子,讲古论今,每次我作为旁听生,那些故事都记在心里。

后来,天气渐凉,叶落缤纷的时候,我再去,突然不见了他的身影。一群老人,静坐着,没有了他绘声绘色的演说。

我悄悄问其中的一个,那位大爷呢?

他仰头看看我,提醒我一句,“你听听。”

是,附近的村庄里,响着唢呐声。原来,那位大爷,前天晚上自己睡了过去,再没醒来。

有人淡淡地说了一句,91岁了,也是喜丧。

但,在场的所有人,并没有喜悦的表情,空气凝重,如这深秋。

看看,人老了,就像是一群过不了冬的秋虫,大概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凉和岌岌可危。

何谓喜丧呢?假如说年龄足够老,还不能体现他的喜。还要死的没有痛苦,如同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就去世了,就如这位老人,睡了一觉,不再醒来,也没有痛苦。

仅够活得年龄大,但是活得痛苦,也不能称之为喜丧。

一个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开始守寡,养了6个孩子,含辛茹苦,等到老年的时候,6个孩子却没有一家愿意收留她。先是在几个儿子家里轮流吃饭、住宿,每家一个月。后来因为儿子们之间交接不及时,或者遇到大月小月,老太太就自己饿一天,再到下一个儿子家里去。晚年生活折磨成瘦小枯干。真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最后老太太冻饿而死。

这是喜丧吗?儿子们自嘲一般,念叨着母亲高寿,算是喜丧,这一辈子不容易。其内心大概都沾沾自喜,总算送走了一个拖累的人,喜得是不孝的子孙。

我住的县城附近村里,一位老头,年轻的时候有点小职权,一直强势,对老伴一言不合就开打,老的时候实在打不动了,仍然争吵不断。后来,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就摔断了腿,即便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气势汹汹,指挥老伴做这做那。

后来,老伴和子女干脆就不再理他,任由他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污言秽语。后来不骂人了,哭嚎,终于有一天哭嚎也没有力气了,奄奄一息,直到咽气,卒年不到70岁。

这样的人走了,邻居说,这是喜丧。子女解脱了,老伴也解脱了,他自己也不用活着受罪了。想想,乡村人也真是幽默,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走了,无论他年龄多大,都叫喜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