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其中一张早年照片除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0年1月18日 在曲阳北岳庙南边不远处有一座修德寺塔,塔虽有三十多米高,但由于沿街建筑的遮挡,从北岳庙门口并不能看到它。修德寺塔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曲阳一趟也不容易,既然都到跟前了,自然是要去看一下。眼瞅着那条小路(登岳街)不好行车,于是老小们留在车里休整,我便一个人小跑过去观摩了。 ![]() 图1:登岳街是从北岳庙去修德寺塔的必经之路 从北岳庙到修德寺塔步行距离也就三百多米的样子,从登岳街一拐弯,修德寺塔就出现在眼前了,而第一眼的感觉,塔似乎是有些斜的!若说修德寺塔是孤零零的我想毫不为过,在它周围已然没有任何相关建筑与保护措施,且拆出了一片空地,不知是否要有所为。回来后对比了一下早几年的照片,就比如百度百科里的那张,不难感受出短短几年时光里,周围的地貌变化可不小。原来与它相伴的那几株杨树,也被砍伐了个干净,现在方圆十米几乎寸草不生。 ![]() 图2:孤零零的修德寺塔 因此处并无相关介绍和其他遗迹,我绕塔一周从各角度拍下照片后便即离去,更多地研读工作则留待家中。结果一查吓一跳,这座孤零零的落寞的修德寺塔,还真是大有来头呢!顾名思义,此塔原来是属于修德寺的,但这座寺庙在地面上早已遗迹无存,连什么时候毁去的亦无人提及。经我查考相关资料,终于从一篇考古记录中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这是李锡经先生所著的《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发掘记》一文,发表于1955年的《考古》杂志上。文中提到,有老乡说修德寺是毁于抗战时期曲阳沦陷那会,由于当时相距的时间并不长,这一说法的可信度还是较高的。除此之外,此文中还有许多重要信息,即便是数十年后又有新的发掘研究成果面世,亦不能掩盖它的价值。时间回到1953年,当地一位农民在附近挖菜窖时掘出了端倪,考古发掘随即展开。最终,这一把在修德寺遗址共计出土残石造像2200余件,纪年年份横跨北魏至唐二百余年,此一发掘成果被评为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三大发现之一。 ![]() 图3:修德寺与北岳庙方位图 让我很感兴趣的还有修德寺与北岳庙的位置关系。从李锡经先生的文中可知,修德寺塔是在修德寺外(南边),我遂在地图上标出了修德寺的大致位置,不难看出这两座寺庙相距极近(直线距离或许就200米)。更有趣的是,别看离得如此之近,当年竟是分处于城内外!现在的北岳路,大概就是原来护城河的位置,我实难脑补出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呵。我想光绪《曲阳县志》中当会有县域图,只是急切之间未能找到资料,且待未来再解惑吧。 ![]() 图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在那次发掘的整整六十年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在此展开,新的成果辅以1994年塔基地宫被盗时(损失文物不详)发现的隋代石函上的文字,50年代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得以明确。我们如今所见的修德寺塔建于北宋初年,并在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左右重修,在此之前的沿革则可上溯至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定州、曲阳这一带是隋文帝杨坚的发迹之地,故当年曾在此兴建恒岳寺及一座舍利塔,规格甚高。我想这恒岳寺应该就是修德寺的前身了。 图5:修德寺塔现状与早几年的对比,不知是否当算“修旧如新”? 也许就在2013年那次考古发掘之后,修德寺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原来有些残破的塔身也得到修复,焕然一新。那可真的是焕然一新,浑身亮白,以至于我当时观摩甚至觉得塔下半部分不是原装的,这是冤枉人家了。不过作为一位外行人士,却也很难从修复与工程的角度评价其优劣,只是看起来确实感觉怪怪的。修德寺塔的中段比例奇大,周身布满小型塔龛百余座,反映的是华严宗的法界胜境。这种建筑形式谓之“花塔”(亦作华塔),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因其工艺繁复,并不常建,有人盘点过国内现存的花塔仅有15座,可谓非常珍稀。而修德寺塔的结构和造型,在现存花塔中也是一个孤例。 ![]() 图6:修德寺塔底层细部 除了塔本身精湛的工艺之外,上文提到的那批从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也颇值一叙。曲阳石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历史至少能上溯到汉代,这批造像便是古代曲阳石雕中的杰作。由于出土时均为残像,故全部运往北京,由故宫负责文物的修复,现主要藏于故宫、国博与河北省博物馆(南区一层东首,曲阳石雕展厅)。当然以前我肯定是看过,但没有特别留意过它们的出处,为此昨日下午我专门又去了趟省博一睹它们的风貌,就以所摄的两张照片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 图7:修德寺遗址出土的石雕佛头 ![]() 图8:张零根造佛三尊像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1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