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思明居士 2020-01-25

在许多关于古代战争的影视剧里,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埋伏敌人的桥段。但是,对于伏击战,可能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影视剧都会描绘得相当简单,例如,敌人追击,然后自家军队从树林两边出现,而一些更简单的,甚至是自家军队从一处平地的两边出现。当然,我们都知道,实际的伏击战自然不会如此简单,那么,真实的古代伏击作战,到底需要做什么呢?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东罗马军事家皇帝莫里斯

关于这一点,古代各个军队自然都有自己的方式,而这一次,我们不妨拿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来举例,看看他们是怎么进行一场伏击战的。东罗马帝国延续自罗马帝国,自建立到灭亡存在了千余年之久,而这一次我们选取的时期,是公元579年左右的东罗马军队埋伏战法,在这一段时期,前有名将贝利撒留、纳尔西斯,中有军事家皇帝莫里斯,后有大败萨珊波斯帝国的英雄皇帝希拉克略,罗马人的战争技术,在这一时期到了古罗马灭亡后的又一巅峰。

在许多影视剧和小说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伏击,主角方少数人引导敌人追击,敌人大军因为追击而秩序混乱,前后脱节,阵型全无。这时候,主角方大部队突然从侧面出现击溃敌人。这样的伏击战法,其实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东罗马军队将其总结为“西徐亚式伏击”,这种极其原始的伏击方式需要敌人糟糕军事能力的配合,因此,罗马人将这个伏击方式评价为“在面对短发蛮族和其它的乌合之众时,这种方法特别有效。”换而言之,一旦面对已经开化了的蛮族王国,例如法拉克王国,以及历史悠久的萨珊波斯帝国,这样伏击方式堪称葬送自己的最佳方式。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古罗马人自己就没少遭到伏击

而在公元579年的东罗马,与“西徐亚式伏击”相比,还有一种伏击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壕沟战法。顾名思义,这个战法需要事先在预定埋伏地点挖掘壕沟。一般来说,壕沟大约会有2、3米深,15到18米宽,长度会有预计中的整条战线那样长。罗马军队在挖掘完成后,会把挖出来的泥土运走,同时在上面用薄木材盖住,同时往上面覆盖一些泥土,尽量伪装得和周围的地面一样,当然,在一些特定的位置,罗马人会留下通道,来让自己诱敌的部队通过。

而在实际的作战中,伏击部队一般会在壕沟两侧埋伏起来,当诱敌部队从壕沟上隐藏的安全通道时,敌人的追击部队则会跌落到壕沟里,这时,两侧的部队才会发动攻击。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大多数敌军都会被击溃,就算是那些还在队伍后方的敌军士兵,往往也会因为遭到伏击而选择后撤,而那些落到壕沟里的敌人,就会沦为俘虏,或者被当场消灭。到这里,壕沟战法就算是成功了。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挖沟能手罗马人

但是,这个伏击战法存在两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地形和布置成本。从地形上看,挖掘这样的壕沟,势必需要相对松软的土质,同时还需要相对狭窄的战线,否则,要及时挖掘和战线一样长的壕沟,就完全成为天方夜谭。而另一个问题就更加明显了,那就是这样一个壕沟往往耗费很多时间,在此期间,敌人完全可以利用侦察兵探查,或者通过己方的逃兵和俘虏得知情况,这样一来,费时费力的壕沟就完全成了一个摆设了。

因此,对于东罗马军队而言,使用铁蒺藜,才是正确布置伏击的选择。罗马人会在预留的阵地上布满铁蒺藜,同时预留4、5条大约100米左右宽的安全通道。铁蒺藜往往会延伸整条战线,宽达数十米,只有那些用树枝、石头、长矛头、土坡等容易辨认的地方,才是安全通道所在,而且,这些标记并不仅仅在入口,而在整个通道的路径上都有。当诱敌部队后撤的时候,队尾的骑兵就会同时摧毁这些标记,让尾随而来的敌军无法找到安全通道,这样一来,当敌人陷入到遍布的铁蒺藜时,两边埋伏的军队就会发动冲锋了。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铁蒺藜实物图

使用铁蒺藜的好处不止如此,实际上,当战场上视野较差的时候,例如战场风沙较大,或者夜间作战时,撤退部队甚至边走边布置铁蒺藜,在数百年前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的尼西比斯之战中,罗马军队便是通过风沙的掩护,在战场上临时布置了铁蒺藜,从而击溃了安息帝国的铁甲重骑兵。另外,东罗马军队有时还会把铁蒺藜用绳子串起来,当战斗结束后方便回收。

不过,假如这支东罗马军队准备不足,没有铁蒺藜,那又该如何进行伏击准备呢?

其实办法也有,那就是用挖掘好的陷马坑作为代替。陷马坑就是直径大约3分米左右的圆形土坑,深度在6分米到1米之间,底下会有削尖的木桩。这些陷马坑在战场上的排列星罗密布,交错分布,同时,每个坑都会与其它土坑距离1米左右,同样,整个陷马坑群的长度也要与战线相同,但是宽一般会在50米左右。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第一线部队

不过有一点与之前提到的壕沟以及铁蒺藜完全不同,那就是东罗马军队通常会将诱敌部队分成两线,第一线往往会在陷马坑群之前1里左右,而第二线会在陷马坑群之后500到700米的距离。当第一线部队佯装败退的时候,他们会转身朝着第二线部队的方向撤退,因为陷马坑群的安全通道就在第二线部队正面面对的方向上。这种安排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当敌人追击太猛时,第二线部队可以立刻向前进军,通过安全通道直接迎击追击的敌人。

而上述这种工程的完成时间,除了费时费力的壕沟之外,都要求在会战当天或者会战前一天的凌晨完成。而负责这些工程的部队,必须是那些忠诚可靠的小股部队。而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他们得到的信息,往往只有1个,那就是牢牢跟随自己部队的战旗手,因为陷阱的安全通道往往只有战旗手才会知道准确的位置,这也是为了防止信息泄露。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罗马侦察兵

而东罗马军队的伏击部队,除了完成伏击之外,也肩负着侦查对方伏击的任务,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大部队左右翼的前方较远的位置,如果敌方军队也安排了伏击部队在大部队前方,那么他们就能及时主动突袭对方的伏击部队。但是假如敌军的伏击部队在大部队后方的话,就必须依赖于东罗马军队的侦查兵们的努力了。

在陷阱以及伏击部队、大部队都安排好了的情况下,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在什么时候展开攻击了。伏击部队出现的时间必须非常合适,既不能比大部队攻击的时间早,因为这样伏击部队可能会先被敌人的大部队击败,也不能在双方大军交战过久后出现,因为这样就起不到伏击的作用了,同时可能还会导致大部队因为缺乏协助而败退。东罗马伏击部队攻击的时间,一般会和大部队进攻时间相同,或者比大部队稍稍晚一点,这样一来,大部队的主动攻势就会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这样就能掩盖伏击部队的踪迹。而如果伏击部队相对较弱,大部队反而比较强,那还可以让伏击部队比主力稍稍早一点发动攻势,这样敌军在“我方遭到伏击”这一信息的冲击下,会陷入短暂的混乱,只要抓准这个时机,强大的大部队就能趁机击溃敌军。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东罗马军队遭遇战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机把握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军队伏击往往需要优秀的侦查兵、信号兵以及指挥官三者的共同配合,这样才能让伏击部队的出现恰到好处。另外,东罗马的伏击部队还有最后一个任务,那就是,当大部队惨遭敌军击溃时,他们必须继续执行任务,牺牲自己来主动进攻敌人,这样来为大部队争取重新集结的时间。不过这个任务对部队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并不常见。

而关于东罗马的伏击部队本身,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阵型。与大部队方方正正的阵型不同,伏击部队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所谓的“非正规阵型”来布置士兵。但是,“非正规”的意思绝对不是没有阵型,实际上,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是有许多关于非正规阵型的训练的,因此,如果换一群乌合之众,就不会存在“非正规阵型”的说法了。当然,伏击部队也不是必须要采纳这种阵型,实际上,在东罗马军事家皇帝莫里斯的军事著作《战略》中就说过,如果军队的大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被安排伏击,同时又只是从一个方向向敌军发动攻势,那么就应该采用正规阵型。简单来说,如果伏击部队强大,伏击风险小,那就采用正规阵型,如果实力相对较弱,伏击风险大,那就要采取“非正规阵型”。

炮声一响,伏兵齐出?太假!看真实的东罗马军队如何伏击

伏击战也需要精锐的军队

通过上述东罗马军队进行伏击的准备和实际行动来看,伏击在军事行动中,其实对于将领和军队素质要求非常高,同时事先的准备也会非常繁琐。另外,即使在军事经验丰富的将领看来,例如撰写《战略》的莫里斯,像一些大规模的器械也是不会出现在伏击作战中的。所以,影视剧中,那些由一群老百姓临时武装起来的部队,或者是一些数量稀少的乌合之众准备的伏击,往往在现实中是很难成功的,而像某些作品中伏击战中出现巨弩等等器械,那就更是夸张至极了。

个人认为,战争,毕竟是人类最复杂的工程之一,不精心准备就只会迎来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