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自医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今天是中国农历2020年新年的第一天,和长期关注四圣弘医的读者们再次见面。
突如其来的流感,让我们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去认真的理解生命,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对于本次流感,我主张用中庸的观点去对待,既不用特别恐慌,也需要谨慎对待。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气血内收,巡行于体表的气血减少,人体很容易受凉遭遇感冒。严格意义上,目前的所有抗生素对感冒都没有特别的抑制作用,大多数的医院治疗只是缓解症状和辅助作用,抗生素、强行退烧、输氧机……,最终我们都是依靠身体的自愈能力恢复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感冒并去不会去医院,因为去医院看病效率并不高,做了多种检查最终还是输液或者开感冒药。大多数人通常选择在药店自己买点感冒药,或者多喝点开水,好好休息“扛一扛”。市面上流行的感冒药双黄连、银翘解毒片等究竟对感冒是否对症,大部分人不得而知。吃好吃坏也不得而知,最后要么是稀里糊涂的好了,要么是加重转化为其他病情要上医院深入治疗了。因为白血病、肾病等很多疾病从现象上看都是感冒的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看,感冒的不同阶段,感冒患者的不同体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施治疗。而白血病、肾病等在中医角度来看,也依然是感冒的深入阶段。

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得了感冒我们并不会仔细去检测受到了那种病毒或者细菌的感染。通常医院也不会测量究竟是那种病毒,大部分情况是做点常规检查,开点感冒药而已。冬春交际之时,人们很容易感冒,在春天初起的东南风有利于外邪传播。往年冬季的流感也具有传染性,也不时传出老年人因为流感去世的信息。本次流感所造成的影响超乎以前,本人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 西医在微观研究的认知能力更强了。如果放在多年以前,人们根本没有认知冠状病毒的能力,只会知道是带有传染的流行性感冒。
  2. 媒体的传播能力大大超乎了以前。在2003年非典的春天,很多人还没有手机,信息的传播能力非常有限。现在的微信时代大大加强了传播能力。各种渠道、分析专栏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微信朋友圈的各种碎片化信息满天飞,极大的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3. 2003年非典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犹在。
  4. 恰逢春节期间人流量较大,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大家在假期比较清闲,保持高度的关注。
古人说“老怕伤寒少怕痨”。从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死亡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老体衰的老年人。老年人身体质量下降,脏腑血容量和弹性容量减少,对外界的“弹性”抵抗力下降,一旦发烧,身体内的血液很容易快速蒸发。肺功能削弱后,身体不能足够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很容易造成身体多器官中毒衰竭。
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爬坡期和下坡期,目前的流感在爬坡期阶段,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焦虑。建议大家稳定情绪,过一个安详平和的春节。如果有感冒症状,建议尽量的“扛一扛”,在家里自我隔离,好好休息,补充温开水,饮食清淡,保存体力,等待自我康复。医院目前已经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已经不堪重负。医护人员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有家庭和子女,也需要休息。目前检测器具也供不应求,流程化的作业方式,并不能准确的辨证施治,交叉传染的风险更大。任何时候,都要冷静、不要慌乱,把最终救赎的机会留给自己,而不是医院。在这个世界上,能对你负责的,最终只有你自己。

对于冠状病毒,目前中西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病毒怕热中医的“伤寒”内涵,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病毒是由于寒冷特别的外界气候环境引起的,冬春交替之际,天气还很寒冷,刚刚起来的东南风有助于病毒传播;第二是寒冷会导致人体气血从体表向体内回收,心脏对肺的供血不足,皮肤的抵抗力和肺功能削弱内因和外因共同引发了流感的传播,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内因起的作用很大。
相比西医,中医特别关注人体的体质。任何的治疗行为都是以个体的体质作为出发点设置治疗方案的。本次流感引起关注以来,很多“中医粉”强烈发出声音,无限夸大中医的功能,甚至认为中医什么病都能治。提出了中医比西医更高明,建议中医尽早进行干预。很过“中医粉”提出了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方案治疗流感,更有中医界专业人士提出了用桂枝汤、黄芪组方预防流感。实际上,这些建议并不可取。这都不是中医的本质,中医崇尚自然哲学,关注人体体质和个体的差异化,主张辩证施治,而且更强调预防为主,“上工治未病”。
实事求是的讲,在中国目前大量的“中医粉”中,真正理解中医思维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也不够了解西医大多数人是在盲目的为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摇旗呐喊”。
我们时常担心“右”,但更担心“左”。很多中医“铁粉视西医在急救、手术、战地防疫中的巨大优势,片面的夸大中医的治疗效果种做法实际对中医文化的复兴有害而无利
中医关注人体的质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身体质量下降和不平衡给外界的邪气入侵创造了机会。
毋庸置疑,中医治疗伤寒和各种疾病最大的优势是无须认知病毒,仲景先生创建的六经辨证主要是通过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机能来抵御外邪对于疾病发生的过程认知非常清晰,有严密的理论做指导。这一点,的确比西医盲目的采用“排除法”和“对抗治疗”更有优势。目前媒体报道的冠状病毒可能会引起发热,可能不会引起发热,有的伴随腹泻等症状,实际就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演化过程。
仲景在《伤寒论》的治病过程中,从未提到中医什么病都能治而是一直保持着高度谨慎、清醒的态度,伤寒变化的过程很复杂,很容易被现象所误导,很容易出现误治。仲景也经常提到:难治、不治、死”等术语。仲景也间接提到:体质衰弱的人治疗伤寒难度很大。

按照“中医铁粉”们的建议:中医应该尽早介入。请问:这么多的优秀中医从哪里来即使有几名不错的“仲景再世”,估计八成也要被累死,或因为疲劳被感染
目前中医发展和推广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普通大众不太了解“中医语言”。中医思维方式和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是一种极简思维和重视规律的学问,“中医思维”重视“道”,并不会执着于某个方子治疗什么病。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几乎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很多“中医粉”和中医专业人士依然是在用“西医思维”套用中医。
我一直以为,2500多年前产生的《黄帝内经》是建立在宏观思维和常识的基础上的。中医的“寒热燥湿”,“内热、上火”、“内心发堵”等术语和感受非常符合我们的常识和生活体验。这些常识远远比“细菌、病毒、维生素”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体验。无奈的是:现代人的大脑基本都被逻辑思维和数据思维改造了。和古人相比,虽然整个人类的认知能力提升了,但每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实际上是下降了。每个人只了解自己办公室工作中极小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其他的知识都期待其他领域的“专家”来解决。以致于现代人相当缺乏基本的健康“常识”和宏观自然理论。
现代的医院可以比喻为“人体修理厂”。如同一辆新出厂的汽车,一般很少出现问题,而驾驶15年以上,则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同样的道理,人体的疾病是人体脏腑质量下降的结果,其“驾驶者”必须对其先天质量和“如何驾驶”充分了解。假如“使用者”不能做到这一点,医院的能力是有限的,医生不可能具有短时间改变人体质量的能力,顶多只能是救救急而已。汽车的零件可以更换,而人体的脏腑、骨骼、肌肉和血脉则是很难更换的。
所以,作为身体使用者的“个体”而言,必须要掌握身体的状况和清晰的知道如何使用它,而不是简单的“外包”给医院和医生。而且,这个“责任”和“义务”是无法外包出去的。正如同,医生不能代替病人吃饭、大小便的原理一样。每个人最终是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应该以预防为主,做到“人人自医”。
要实现“人人自医”,中医比西医更有优势。西医更像实验室医学,所用大都是化学药品,距离老百姓生活较远,而且老百姓自己也无法操作。而中医从饮食、穿着、起居等方面更贴近生活。使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草药很多都是食品,来源于自然,就地取材,方便实施。针灸、按摩等方法也便于操作,便于在家庭成员中互助。

笔者以为,中医文化的复兴,并不是培养几个“仲景再世”,多获几个诺贝尔医学奖,也不是攻克几个特殊病毒。而是踏踏实实的让每一个老百姓理解祖先的良苦用心,每个人学会顺应自然,掌握自然规律而自保。最终依靠的是文化教育的力量。
中医文化的核心是“活在当下,顺应自然”,疾病是身体质量下降的结果。当有一天,随着自然规律,我们的五脏六腑逐渐老化无用时。我们也能深刻的理解到:这就是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本质,无须救治和恐惧,坦然接受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们认为中医难学,主要是因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是产生于2500年和1800年前的语境和思维模式,与现代语境和思维模式相差较远。同人和其同人们发愿做一个“转化器”,誓将晦涩难懂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转化为妇孺皆知、老少皆宜、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和现代思维。为“人人自医、世间无病痛、人间永太平”的美丽新世界略尽微薄之力。
这是同人们的新年祈愿与发愿!
愿:人间无病痛,世间永太平!
天佑中华,吉无不利。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sishenghongy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