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q1338 2020-01-25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福克E.2战斗机

在战斗机发展的早期,有一场著名的“福克式灾难”。1915年4月,德国福克E.1战斗机开始安装射击协调器,固定在机头的机枪,可穿越机头螺旋桨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的桨叶。这一技术优势,导致德国战斗机在1915年占据了全面上风,大批协约国飞机在这场灾难中被击落。

这段历史为军事爱好者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管是福克E.1战斗机还是机枪协调器,其实都是德国“山寨”法国的仿制品。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莫拉纳·索尔尼埃H型

在战前仿制而来的福克飞机

福克E.1,曾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在福克E.1投入空战前,一战战场上已经出现了空中交战,但均是侦察机、校射机之间用手枪、步枪的射击。少数安装机枪的飞机,也只是临时改装,还不算是真正的战斗机。当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与福克E.1型出现后,“战斗机”或“驱逐机”这个概念才真正诞生,从而开始了一种全新武器的演化史。

但实际上,福克E.1却是一款抄袭而来的作品。

安东尼·赫尔曼·杰拉德·福克,出生于荷兰的著名飞机设计师,但此人却为德国制造飞机。1910年,年仅20岁的福克就制造出了一款快速而坚固的单翼机,但不幸的是,福克的成就在荷兰本国无人问津。最后,他在德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地发展出了后来著名的福克飞机制造厂。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福克E.1和莫拉纳·索尔尼埃H

早期,福克自己设计制造了“蜘蛛”系列飞机,但是他自己对其并不满意。当福克看到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埃飞机(1913年设计)时,很快被这款飞机先进的理念和性能所折服。于是,他在1913年就搞到了一架莫拉纳·索尔尼埃H型飞机,并迅速在自己的制造车间将其拆解,在模仿的基础上很快造出了福克M.5单翼飞机。

尽管福克M.5模仿了莫拉纳·索尔尼埃H,外观非常近似,但许多技术细节是完全不同的。莫拉纳·索尔尼埃H的机身是木质结构,福克M.5则改为钢管焊接结构,并在主翼内部前方增加了强化骨架,因此主翼更加厚,爬升能力更强,起落架还加上避震器以便于在临时机场起降。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设计师福克和福克M.5

福克M.5在1913年首次试飞,作为单翼机拥有很轻快的飞行速度,最大时速超过了130公里,比莫拉纳·索尔尼埃H还要快10公里。1914年5月和6月,福克本人亲自驾驶福克M.5飞机进行了多场飞行表演,展现了出生的飞行性能,尤其是非常灵敏的纵向控制,坚固而灵活的机体也更适于特技飞行。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军队看上了福克M.5,将其作为空中侦察飞机使用。战争进入1915年,空中战斗出现了,德国军方开始给5架福克M.5安装7.9毫米机枪,成为了福克E.1战斗机的原型。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安装后座机枪的法国侦察机

又是莫拉纳·索尔尼埃飞机,给德国送来宝贵技术

1914年10月,法国飞行员首次使用双座飞机的后座机枪,击落了一架德国飞机,开创了空战使用机枪的第一个战果。但是,这时候各国都未能解决机枪子弹穿过螺旋桨的难题,所以机枪有的配置于后座,有的配置于机翼上方,在空中很难打到灵活的飞机。

这时候,法国一名叫做罗兰·加洛斯的飞行员开始探索“机头射击”的技术。他认为,只有将机枪火力置于飞机头部沿纵轴射击,才能确保子弹“指哪儿打哪儿”。于是,罗兰·加洛斯与雷蒙·索尔尼埃共同研制出机枪与发动机轴同步的“机枪断续器”。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未装机枪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

按照设计,当螺旋桨叶片遮挡机枪枪口,“断续器”就使机枪停止发射,叶片转过去后再次开火。但“断续器”的设计存在很大缺陷,因为机枪速度为600发/分,螺旋桨转速却高达1200转/分,而且子弹出膛时间会有延迟,容易造成部分子弹撞上螺旋桨,把桨叶打烂。

为了保障桨叶不被打烂,加洛斯与索尔尼埃在桨叶上加装“钢制偏导板”以挡开子弹。但这个设计有很大风险,可能造成少数子弹被弹回,打到发动机甚至是飞行员身上。因此,法国飞机部队根本不愿意采纳这种“断续器”技术。只有飞行员罗兰·加洛斯本人,冒险驾驶了一架改装过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升空作战。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安装有“钢制偏导板”的莫拉纳·索尔尼埃N型

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开始亲自上阵,很快显示出了新技术的威力,他本人在两周内连续击落三架德国飞机,迅速成为法国人的英雄。但罗兰·加洛斯的辉煌却只是个人的努力,协约国方面对“断续器”进一步改进和实用化的进程非常缓慢。甚至于,部分双座型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还装备着后座机枪。

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虽然是第一种专门安装机头机枪的飞机,但“真正战斗机”的王冠却被福克式夺走。

德国飞机在遭遇初期的被动打击后,时来运转了。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福克E.2战斗机

罗兰·加洛斯的个人表演,在同年4月18日结束了。当天,由于飞机故障他被迫降落在德国阵地一侧,不幸被德军俘虏。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飞机和“机枪断续器”一起落入了德国人手里。

在得到这些战利品后,德国军方把福克叫来,要求他在48小时内复原飞机上的“断续器”,并在福克M.5型飞机上复制这套装置。结果,天才的福克敏锐地发现了法国人设计的缺陷,他在短短时间里改进了这套设备,将机枪与发动机轴同步的设计,改为了与桨叶同步(轴上加三个与桨叶同位置的凸起轮)。新的装置被命名为“机枪协调器”,子弹再也不会打到桨叶上。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福克设计的“机枪协调器”

加装“机枪协调器”的福克M.5型侦察机,也因此改名为福克E.1,该机安装有一挺7.92毫米同轴机枪,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意义上的战斗机。福克E.1,在德国共制造了54架,很快该级更换大马力发动机升级为福克E.2,共制造了49架,随后又推出了福克E.3和E.4,生产了300多架。

就这样,“福克式灾难”正式上演了。1915年7月1日,福克E.1战斗机首开纪录,击落了一架双座型的莫拉纳·索尔尼埃L型,让法国人尝到了“不识货”的苦果。

法国人不识货的悲剧:德国两次山寨法国技术,触发“福克式灾难”

罗兰·加洛斯

几乎一年时间里,协约国在空战中都处于被动挨打状态。这个时期,协约国只能让战斗机继续使用不可靠的“机枪断续器”和“钢制偏导板”,来迎战德国完善的“机枪协调器”。直到1916年,协约国才搞出了比福克式更好的机枪协调器。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仿制别人的技术并不是一件的丢人的事。关键是自己能否真正消化吸收,并在对方的技术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反过来,即使是原创的发明,如果不受重视,无法真正的实用化,那么这个发明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作者:陶慕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