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学报告(二)| 在日本建筑中寻找传统与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树悲风 2020-01-26

引言

从奈良认知日本文化的起点,于京都感受千年古都与现代建筑的碰撞与融合,在合掌造中探寻白川乡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途经的每一处古建筑文化遗产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传承的故事,在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或传统乡村,现代建筑又是怎样与传统建筑产生对话?在研学的途中不断地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我们尝试去发现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一.城市格局的变与不变

  京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在逐渐变大,但城市的肌理遵照了最初的条坊制格局,自古的重要位置(宫殿,寺庙)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很多重要的寺庙等建筑依然矗立在原来的位置。

(京都城市肌理图 来源:谷歌搜索)

在民居街坊之中,建筑形式和布局依然是民居之中夹杂神社以及寺庙的布局,排列紧凑,风格统一。

 

(民居街道 摄影:吴晓珂)

但现代城市的制高点和城市中心却发生了改变。平安京时期宫殿和寺庙是城市最高点和城市的中心,周围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这些建筑的高度。但在现在的京都,东本愿寺、西本愿寺等寺庙已经被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包围,京都塔和京都车站等现代建筑已经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和至高点。但寺庙在现代都市中,仍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很多人依然保留到寺庙参拜祈福的传统习俗。

(京都城现代的天际线 手绘:孙克静)

(照片1、3摄影:刘弘涛;照片2摄影:何家宝)

二.建筑建造中的变与不变

日本是一个很重视传统的国家,他们在保护传统建筑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一直是现代日本人不断实践的课题。作为京都北山文化的中心,金阁寺曾于1955年烧毁,重建后的金阁寺沿用了三层两檐的做法:一二层柱子通高,三层缩小。正立面5个立柱,侧立面4个立柱,一层使用木材,使之与周围融为一体,上两层用金色,别出心裁,给人以建筑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觉。

(金阁寺 摄影:何家宝)

八坂神社同样历经多次被毁,承应三年重建后一直保存至今,独特的建筑样式“八坂造”被完整保留,将神的空间与人的空间融为一体。

(八坂神社 摄影:吴晓珂 )


 (建筑样式——八坂造图片来源:《日本古建筑》)

不仅如此,日本对于传统技术以及建造方式的保护意识是也是极高的,传统的建筑以及工艺如今仍在传承和应用。全国社寺等屋根工事技术保存会便是这样一个致力于从材料、工具到技艺将植物性屋顶完整继承的研究所。我们了解到,他们在修复和更换传统建筑的屋顶时,不仅原料是从留传至今的产料地取材,工具并未使用更先进的现代器械,而是完全使用传统工具、传统技艺完成整个建造过程。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白川乡,当地村民不仅完整保存了“合掌造”建筑外形,几十年一次更换的屋顶也依然采用传统的木针和木锤将河边采来的茅草绑扎的方法。为了保护这些仅存的合掌造建筑,白川乡由村民自发成立了保护会,每一位村民都有具体应尽的责任。

(合掌造 摄影:吴晓珂 )

除传统建筑外,日本当地的民俗活动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完整保留并传承下来。八坂神社的祗园祭是日本最大的祭祀活动之一,大大小小的神社活动也依然保留。日本基本上传承了古代人民传统的祭祀活动,他们的精神信仰依然牢牢地贯穿了日本的前世今生,一直保持初心。

(祈园祭 图片来源 百度 )

 (参拜方式 手绘:曹子湛 )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是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有先进的技术和创造性的理念,也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和令人感叹的建筑,这些建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变化。

依然是世界遗产白川乡,其合掌式的独特建筑最初是为了更高的养蚕产量,建筑的通风和光照正适合蚕的生长,但随着工业发展,养蚕业渐渐衰退。合掌式建筑的优势也渐渐减少,村民开始思考村庄的未来,通过参考妻笼宿案例,凭借合掌建筑特殊的建筑形式和历史价值开始发展旅游业,成立了保存会,使合掌式建筑入选世界遗产。虽然合掌式建筑本身没有改变,但在这个以经济为导向的过程中,合掌式建筑的建筑功能发生了改变,从养蚕和居住转变为观光,其实用性渐渐丧失,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开始被重视。

位于爱知县名古屋市的名古屋城是日本三大名城之一,二战时被战火损毁。后经重建,其外貌大体不变,但在重建时为了减震和增加建筑稳固性而没有完全使用木结构,增加了混凝土结构等现代技术,既保留了古韵,又融入现代工艺。

(名古屋城 摄影:沈嘉碧 )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原广司设计的京都车站就是一个大胆创新的现代建筑,集饭店、百货、文化设施、停车场和车站于一体,其内部的大阶梯流动空间和山谷形设计充满了科幻感。传统的技术无法实现如此大跨度的建筑,但在这个建筑中也存在着传统建筑的影子,有通透的建筑形态,聚落式的内部空间设计,又在空间上隐藏了列车,有着日本传统建筑的神韵。而且车站选择现代化是考虑了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如同传统建筑融于周围环境的建筑理念。

 (京都站 摄影:何家宝 )

三.建筑和空间的变与不变

日本和式建筑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种风格。

日本的传统民居是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见证者。行走在日本街道上可以感受到民居形式不一,但整体风格仍和谐统一。居民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改动和修缮工作,屋顶的形式一般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切妻造、越屋根形式屋顶 摄影:吴晓珂 )

大多门厅入口处的庭院或枯山水仍然体现了日式禅意空间。作为日式庭院的代表,龙安寺的枯山水不借一草一木来表现水的意境,这样抽象意境的表达和之前的寺庙有所不同。反映禅义的自然观,用白砂和岩石象征山水,利用抽象的表现手法给人更多留白遐想的空间。在许多民居的门厅中枯山水的表现形式也较为常见。

(入口庭院空间 摄影:何家宝)

(龙安寺枯山水 摄影:何家宝)

立面开窗多为传统长条形窗,沿用传统条形格栅窗的形式,使空间变得平等而和谐。传统的走廊空间以及落地推拉门的形式,使室内外部的交流更密切,营造“屋中有景,景中有屋”的氛围。

 (传统格栅 摄影:何家宝)

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民居的建筑材料使用范围发生了变化,通过限制材料的等级来划分尊卑高低的形式已渐渐不再存在。大多民居在材料的使用上利用玻璃砖这种新材料来体现空间的通透感,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延续传统日式建筑暧昧通透的空间。

(玻璃砖的使用 摄影:吴晓珂)

在空间氛围体现上,其组织形式以及表现方式在发生着变化,但精神内核是一直延续的。从一开始的院落式寺庙演变为日式园林的风格,渐渐形成日式特有的空间氛围。

东大寺的连廊及院落空间,借用院落中的景色来给室内空间带来活力。在金阁寺中则体现为庭院与寺庙的结合,令景观和建筑相融,庭院风格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淡雅节制的意境。而在龙安寺则是枯山水的禅意氛围的表达。不断变化的表现方式都是在营造同样的一种宁静禅意的空间氛围。

(东大寺大佛殿 摄影:何家宝)

正如当我们面对枯山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感悟,看似简单的排序却又蕴含着复杂的深意与精确性。从枯山水中悟出真山水,赋予枯山水以生命活力,这样的精神寄托在日式建筑中的空间氛围上得以体现。

(枯山水 图源网络)

最后感谢周睿,杨青,杨巧,宋玲几位随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点评。以及其他小伙伴一路上给我们的建议,在此次研学途中获益良多,希望此行的小伙伴们对日本的建筑遗产和深入其中的日本文化能有所领悟。

第二组成员(左起):何家宝 吴晓珂 宋柯娜 沈嘉碧 曹子湛(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前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