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岸

 水岸--- 2020-01-26

1、行出于己,名生于人。——《逸周书·谥法解》

此句的意思是,行为是自己做出的,而名声是别人给予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能决定自己的言行,却无法左右别人的评价,要想获得别人的好评,先要自己做到品行端正。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追求好名声是人之常情,但如何追求名声、怎样对待名声,需要辩证地思考。有人信奉“出名要趁早”,陷入庸人自扰的焦虑,反而耽误了追求远大理想的脚步;有人贪慕虚名,只做涂脂抹粉的表面文章,靠投机钻营沽名钓誉,正事却没办多少;有人过度计较个人声誉,凡事瞻前顾后,于人于己无益。一个人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他人都会看在眼里,也自然会给出评判,对自己而言,问心无愧而已。

2、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尸佼《尸子》

此句语出《尸子》下卷。意为:只看到千里马身上的一根毛,是不能知晓其体态的;只见到画上的一点颜色,是不能欣赏画卷之美的。比喻只了解事物的局部而缺乏宏观把握。这种认知上的片面性,会导致偏于一隅,暗于大理。《尸子》中还有“因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之语,同此一理。

尸佼,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相传为商鞅之师,主张确立法律制度并据此进行统治。汉代“独尊儒术”后,其所著《尸子》一书遭到禁毁,因此早佚。后由唐代魏徵、清代章宗顺等重新辑成。

尸佼的这一思想,与孟子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庄子的“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以及先秦道家著作《鹖冠子》中的“一叶蔽目,不见太(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不谋而合。

3、不虑于微,始贻于大;不防于小,终亏大德。——《明太祖实录》。

此句大意为:不虑及细小之事,就会酿成大祸;不防范微小之处,终会伤大节、毁大德。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小事小节上的放纵,对一个人品行和作风的影响是渐进的、隐蔽的,却也可能是致命的,犹如温水之于青蛙、蚁穴之于大堤,若任由其发展下去,量变引起质变,必将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陷于困境。

《淮南子》中亦有言:“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对于个人而言,观小节可以见大体、知品行,只有在小事小节上防微杜渐,谨言慎行,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才能在慎微中积下尺寸之功,才能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完善自己。

4、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苏轼《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

这里的“本”,是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末”则指事物的细枝末节。意思是抓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不能只治标而不治本。

古人关于标与本的论述很多,《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意思是说疾病有标与本之分,只有懂得疾病的标本关系,治疗才可以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疾病的标本关系,就是胡乱治疗。医有医理,治有治道。治病需要弄清标本、对症下药,解决其他问题也是如此,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和关键,其他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臭”通“嗅”,表示气味,整句话解释为两个人同心协力,便能发挥出如利刃一般斩金截铁的力量,无往而不胜;两个人同心同德,那美好的感觉如同使人嗅到幽兰芬芳。

如今,《周易》原句里的“二人”,逐渐发展为今天俗语中的“兄弟”,这种演变,说明了中国人对兄弟之情的一种认知:兄弟,不仅限于家族内的血缘宗亲,更推广为生活中的朋友——志同道合、义志相投的“二人”,就可以是“兄弟”,更可以胜似“兄弟”,他能与你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6、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汪辉祖《佐治药言》

如果自身不节俭,是不可能起到模范治家作用的;一个家庭若不节俭,则必定会累及自身。

古语有云:“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意思是节俭就会有节制,有节制则百善都会兴起来;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出来。古语也有言:“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奢侈浪费不仅是消极颓废的表现,而且是危亡的温床。“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奢靡有关,商纣王酒池肉林,挥霍无度;隋炀帝纵情享乐,昏庸残暴……凡此种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而对一家而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7、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自快意中起。——《菜根谭》

一般人都因为处在顺境中感到开心,而君子的快乐却是从逆境中来的。一般人都害怕那些不顺心的事情,而君子的忧虑,却来自于称心如意的时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很多时候,打败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困厄,反而是“顺遂”。人处逆境时,往往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头脑冷静清醒,故而能胜;而处顺境时,难免自视甚高、自我膨胀,对风险视而不见,对危机丧失警觉,故易跌倒。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出:“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意思是说,圣人不害怕困难多遭受磨砺,却怕因没有困难而安逸颓落,安而不忘危,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8、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警世通言》

其意思大致是,不计回报、倾力相助者,称得上知己;肝胆相照、无话不说者,称得上知心;心照不宣、情投意合者,称得上知音,总的来说都是朋友的相知。

“友也者,友其德也。”要想友谊天长地久,就要遵循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古人讲的相处之道很多,举其要者,孔子强调“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主张交友一定要秉持忠信之道;墨子主张“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这里说的义,主要是指正义、道义和仁义,它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荀子则看重朋友之间良善的引导,认为“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君子所望于人者,以礼相奖,以情相好已耳。”其实,真正的朋友,不只是因为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用“礼”“情”维系友谊;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道义基础,能够志同道合、携手同心。

9、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朱子语类》

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常积累的。

10、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法言·君子》

此句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意思是说,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自爱和自敬,是获得别人爱和尊敬的必要条件,没有不爱敬自己却能获得别人爱敬的人。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修己以达人”思想的精义。每个人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就会应然地获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产生社会示范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而实现“齐家”,进而“治国”,最终“平天下”。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